張翊
摘要:謹慎性原則,是會計信息真實性、準確性的保障,它與企業資金優化配置有著直接聯系。基于此,本文結合謹慎性原則的相關理論,著重對新會計制度下謹慎性原則在財務會計管理中的運用要點進行歸納,以達到拓展大學生文化理論范圍,提升社會實踐能力的目的。
關鍵詞:新會計制度;下謹慎性原則;財務會計管理
財務會計管理,是現代企業資金分配的主要部分,與企業財務核算、分配等有著密切聯系。當代大學生,在日常學習中,為準確把握當前企業會計管理制度的實踐情況,必須要綜合解讀,新會計制度下相關原則的應用要點。
一、新會計制度下謹慎性原則
謹慎性原則,是指會計從業人員,在進行具體的財務核算等相關工作時,應保持認真、謹慎、準確的工作態度。新會計制度下,將謹慎性原則,作為會計人員從業能力要求之一,是由會計工作的性質和范圍所決定的。一方面,企業會計,需依據企業當前財務資產運用現狀,對企業資金活動作出客觀性反饋。從業人員堅持謹慎性原則,可提高企業財務信息整合的準確率,降低企業資金管理風險。另一方面,財務會計管理,需對企業投資活動給予綜合分析,從業人員以謹慎性態度,對投資對象進行分析,可提高企業對投資對象的了解,降低投資資金付諸東流的情況發生。
二、新會計制度下謹慎性原則在財務會計管理中的運用
(1)謹慎性原則在資產減值中運用
新會計制度下,要求從業人員需堅持謹慎性工作原則,首要應用體現在企業資產減值環節上。一般而言,企業資產分為固定資產、流動資產兩種,企業實際運營期間,為提升資金靈活度,增加企業財務資產收益的穩定性,需企業財務會計,在企業資產分配期間,做好資產減值調節,確保企業資產減值后,資金損失比達到最低。
例如:某企業進行年終資產終了時,將固定資產按照陳舊、長期閑置、局部損壞原因,進行資產回收。此時,財務會計管理人員,不僅要考慮到資產正常回收時,資產分配情況,也需考慮到,固定資產減值大于固定資產折舊情況。此時,可采取“借記”的方法,進行財務資產減值處理。這種從企業資產處理方法,以及資產處理后,對企業造成經濟損失層面,對謹慎性分析法的解析,就是新會計制度中,謹慎性原則運用的表現。
(2)謹慎性原則在債務重組中運用
謹慎性原則,在企業債務重組中運用,是為了防止企業在資產重組期間,負債企業在資產重組后獲取利潤。
如,A企業因虧欠B企業大量資金,需通過資產調整,債務重組的方法進行調節。財務會計人員進行賬務分析時,必須明確債務資本公積問題,將企業損益部分,或者企業實行資產重組時所造成的損失,作為營業外支出損失賬目,而不是一并,并人企業前期經營損失的賬目中。這樣,A企業資產重組后,依舊按照原來的負債標準,向B企業償還債務。
案例中所提到的,關于A企業因大量虧欠資金,進行負債資產重組的分析方式,也是會計認業人員,日常工作中遵循謹慎性原則的表現。
(3)謹慎性原則在資產風險管理中運用
謹慎性原則,在企業資產風險管理中運用,是指企業會計人員,需在財務資金投資、資金借入的環節,做好資產風險防范工作。
一方面,企業資產投資形式多樣,財務會計人員進行資金投資前,必須要全面分析資產的影響因素,做好風險運行中風險投資管理,并按照資產投資的風險評估結果,按等級進行風險資產投資,降低企業資金外部投資中,所存在的運作高風險。
另方面,企業資產風險管理,在于企業向第三方進行資產借入時,需適當的進行借記賬目明確化管理,尤其是對不同借款利率大小,進行明確標記。如,A類貸款利率為0.0005%,B類貸款利率為0.0047%,但B類貸款貸款利率,按照貸款時間長短伸縮。即,貸款時間越長,利率增加比例越大。此時,企業會計人員,刺濡結合企業財務實踐情況,適當的進行貸款方法的選擇。這種依據企業資產運行實際情況,進行賬目資產風險管理,也是謹慎性原則實際運用的表現。
(4)謹慎性原則在資產待處理事項中應用
所謂企業資產待處理事項,是指企業財務資產運作期間,所存在的待辦理事項,包括:未決仲裁、未決訴訟、未決轉讓、以及企業階段性資產負債情況等。財務會計管理人員,進行賬目資產處理規劃期間,需結合企業資產已處理事件,對未處理情況作出初步性評估,實際分析企業資產運用中,待辦資產事項,與企業資產之間的聯系,繼而達到綜合把握企業資產分配趨向,提升企業資產利用率的目的。
三、結論
綜上所述,新會計制度下謹慎性原則在財務會計管理中的運用分析,是企業財務資產管理條件,科學運用的表現。在此基礎上,本文通過謹慎性原則在資產減值中運用、謹慎性原則在債務重組中運用、謹慎性原則在資產風險管理中運用、以及謹慎性原則在資產待處理事項中應用,探究新會計制度下謹慎性原則在財務會計管理中的運用要點。因此,以大學生視角,對財務會計制度的探究,將為未來工作實踐提供引導。
參考文獻
[1]馬建英.新會計制度下謹慎性原則在財務會計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商論,2018(30):124-125.
[2]何夢涵.新會計制度謹慎性原則在財務會計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7,2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