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揚
摘 要:PPP模式是指政府職能機構與私營組織,為提供某種特定公益性服務或具體產品,以特許權為基準,所達成的長期戰略合作關系。其宗旨在于充分發揮政府職能部門及社會私營組織的優勢,達到超過獨立運作預期效果目的。
關鍵詞:PPP模式;私營組織;公益性服務
關于PPP模式的紅頭文件早在2014年就已正式下達,這不僅進一步提高了對PPP模式的要求,也為其推廣應用奠定了基礎。但參照這些關于PPP模式的文件內容可知,其中針對會計核算方法的內容相對有限。為此,在執行會計實務的過程中,要嚴格遵守原有會計準則約束PPP模式,以提高會計實務工作的時效性與精確性。
一、簡述PPP模式的基本概念
在以往的融資模式中,往往社會服務項目及公益項目的投資主體是中央及各地方政府部門,而維系項目運轉的主要資金來源則是專項財政資金。在此過程中,部分社會私營組織也樂于參與公共基礎配套設施建設,旨在樹立公眾形象,提升核心競爭力?;诖耍龠M政府部門與私營組織的長期合作,可以達到互惠互利,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綜合論述PPP項目會計核算的基本流程與實際意義
在PPP模式下,雙方的合作關系是有時效限制的,在協議期滿后,私營組織會將經營權限轉移給授權方。而針對會計核心,則包含整個主體合作項目移交過程所涉及的會計問題。PPP模式的基本流程包括識別項目、準備項目、采購項目、建設項目、運營項目與移交項目。政府職能部門通過優化PPP模式提升市場活力。會計核算可以為PPP模式提供系統且精確的財務數據,并為主體合作項目的戰略決策制定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依據,達到互惠互利的目的。
三、PPP模式下會計核算相關問題的分析
(1)項目成立
社會資本啟動后就會產生調研費、咨詢費和業務辦理的費用,且費用無法進行資本化轉化,因此應采取直接的措施處理費用,同時提供競爭投資保證金。在提交資金時應詳細確認保證金,將其認定為應收賬款,退換時可沖回。此外,在這一過程中還會產生履約保函費用,其需要計入總費用,在簽訂合同后便可支付相關費用,且只要滿足資本的條件就可對其進行資本化處理。在滿足合同要求的條件下,若出現應應付未付賬款,則需對款項予以確認,然后做好預提準備。
(2)項目建設
項目建設前要提交一定數額的履約保證金,若保證的期限較長則應結合現階段的利率,將資金視為融資收益,根據實際將處理相關問題過程中所產生的費用計入總費用中。項目建設中,項目企業對項目擁有部分或全部權利,對此,要做好核算工作,結合合同條款的內容開展資產交易。若PPP項目企業沒有控制權,則需確定符合要求的核算方法。
(3)項目的運營維護
在項目維護的過程中,以PPP模式為基礎,會計計算的主要內容是確認運營收入以及特許經營權資產等。通常,投資項目管理中,特許經營權下的資產為無形資產,運用中所獲得的收益可直接歸為企業的營業收入。在特許經營權有效期間,應采取有效措施加強特許經營權下的資產管理工作。在資產管理中無需考慮殘值,且在處理中可采取攤銷的方式。
(4)項目移交
項目移交時,特許經營權已經到期,因此項目企業應將資產全部轉交給當地政府部分,剩余的資產為企業的自有資產。無償移交的資產要采取攤銷的方式加以處理,無需進行會計處理。且項目企業所擁有的資產也需嚴格按照法律和規范的要求予以清算。
四、提高PPP模式會計核算水平的具體策略
(1)明確PPP模式特許項目界定范圍
首先,應當明確產權性質與會計主體。對產權分配模糊的主體部分嚴格遵守標準規范進行細化分解。在此過程中,將政府部門與私營組織視作兩個主體核算單元。其中,私營組織又劃分成若干個小單元。通過對PPP項目公司進行整體核算,并依據六大基本要素對所劃分的產權主體進行分配整合,切實反饋產權變動情況與資產交易概況。在披露期末財務信息時,可根據所劃分的若干個小的產權主體反應具體的財務信息。同時,將PPP模式的主體合作項目發展模式劃分為建設性融資與發展性融資,并對不同融資模式進行對應管理,有效控制項目建設期間的資產盈虧。
(2)優化PPP模式項目會計核算方法
在PPP模式中,各級地方政府的監督管理要全面覆蓋整個項目,具體包括初期項目監督管理、項目建設監督管理、運營維護監督管理與經營權移交監督管理等。且不同監管階段的主體內容也存在較大差異,具體如下所述:
初期項目監管包括立項審批、項目合作方選擇;項目建設監管包括工程進度控制、質量控制、資金管理等;運營維護監管包括控制服務價格、改善服務品質等;經營權移交監管包括項目驗收、項目評價等。總而言之,采取上述方式,可提升政府部門基層工作的透明度,解決項目存在的難題。
(3)建立健全監管機制
高效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可優化財務管理手段,提高綜合管理信息化水平。此外,還需建立完善的項目監管機制,并結合實際建立多層次預算體系,細化預算科目。再者,建立健全行政監管機制,及時發現潛在問題,確保公共項目的有序運轉。
(4)確立PPP融資模式中的會計準則
現有的統一準則并不完全適用于所有的PPP合作模式,只是明確闡述了特許經營類資產與收入等基本要素的準則,并未細化私有類與外包類的會計核算。對此,應當結合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兼顧國內與國外會計準則構建完善的標準準則。
綜上,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繁榮發展,PPP模式的會計制度也隨之逐步完善。提高會計核算水平,優化會計核算系統有助于促進政府部門與私營組織的合作,從而改善公共服務品質,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翟信峰.PPP模式下會計核算問題分析與闡述[J]財會學習,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