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勝男
摘 要:成本粘性從成本性態分析入手,打破了傳統的理論認識,打開了成本管理研究的新方向。本文通過“契約觀”、“效率觀”和“機會成本觀”三個方面對現有文獻進行梳理,分析成本粘性產生的動因,并結合相對應的影響因素為企業成本管理指明方向。
關鍵詞:成本粘性;成因;文獻綜述
一、引言
傳統的成本理論將成本按其性態劃分為三種類型:固定成本、變動成本和混合成本。成本性態理論認為成本和業務量之間是線性的關系:y=a+bx,即業務量是成本唯一的驅動因素,成本隨著業務量的變動呈比例變動,具有對稱性。但Banker和Johnston(1993)在美國的航空部門發現銷售費用和銷售收入之間的非線性變化,表明業務量和成本之間可能并非是對稱性變化的,但此時的該類現象并沒有系統的理論和證據證實。直到Anderson等(2003)(簡稱ABJ)首次正式發表了一篇關于“費用粘性”的實證研究文章,分析證實了美國上市公司費用與業務量之間的確具有不對稱性,即當時所稱的成本(費用)“粘性”。
自ABJ提出“費用粘性”這一概念之后,各國學者開始對成本粘性這一現象進行了廣泛的研究。我國較早對我國上市公司成本粘性問題進行研究的學者是孫錚和劉浩(2004),他們發現并證實了我國上市企業確實存在成本粘性,并且還對成本粘性存在的動因進行了解釋。
通過了解成本粘性的動因,企業才能更好地制定合理的措施,以應對成本粘性對企業經營產生的影響。
二、成本粘性動因
造成“成本粘性”的動因有很多,在相關的文獻研究中,國外認可度較高的是調整成本、管理者樂觀預期和代理問題(Bankeretal,2010)。而國內的大部分學者都認可并引用孫錚、劉浩提出的契約論、效率論和機會主義論。本文基于后者的理論,聯系成本粘性的影響因素對其成因進行文獻綜述,尋找二者的內在邏輯,探討成本粘性領域進一步的研究方向,對企業經營管理指出方向。
(1)契約觀與成本粘性
持有契約觀點的人認為,對于持續經營的企業,為了保證長期正常經營,避免因臨時增長的開支、人員需求變化等原因而不能及時的提供需求以致錯失大好時機或者享受更多優惠條件,企業往往與提供這些資源、服務的單位和個人簽訂長期契約。而長期契約的調整成本一般很高,一旦簽訂,企業出于成本節約原則短期內往往不會輕易變動,這也解釋了為什么企業的費用輕易不會降低。但“契約觀”只是解釋
了費用的單向“剛性”,并沒有解釋費用的粘性——費用的增減變化與業務量增減的不對稱性。
對契約理論因素做了以下研究:
首先,法律法規等保護工人的利益,保障契約的履行,加大調整成本,因此勞動力市場的特征會對企業成本粘性產生影響。劉媛媛等(2014)通過實證發現,《勞動合同法》的實施加劇了我國制造業上市公司的人工成本粘性。Banker等(2013)通過了解不同國家的就業保護立法,發現員工就業法律保護嚴格、工會力量強大的國家,企業的成本粘性較強。Callejaetal(2006)發現德國和法國的營運成本粘性水平要高于美國和英國,同樣是因為在德國和法國解雇員的成本要高于美國和英國的解雇成本。
其次,不同職能部門的勞動力對企業的作用和影響不同,與企業簽訂契約的約束成本也隨之不同,費用粘性也不同。Gruca等(2008)以加拿大安大略省189家醫院為研究對象考察核心資源對醫院成本粘性的影響。因為對擁有特殊技能員工的雇傭和培養成本要高于普通部門的人員,因此對這類人員工作的變更、解雇等要遠比附屬的部門成本低,進而產生的費用粘性也遠高于附屬部門的人員。
(2)效率觀與成本粘性
持有該觀點的人認為,企業所處的經濟環境是一個動態持久的過程,如果管理層對業務量的微小變動立即做出反應,調整企業資源配置。在經濟運行恢復時,重置被調整資源帶來的成本是巨大且沒有必要的。只有業務量變動是長期平穩變化時,對資源的調整才是有效率的。
對效率理論因素做了以下研究:
首先,由于企業管理者自身特點和能力會影響所做的經營決策,進而影響成本費用粘性。管理者過度自信與企業成本粘性呈正相關關系(王婭婷等,2014;梁上坤,2015),這是因為若管理者過度自信,很容易會認為業務量上升會持久,此時增加資源、擴大支出才是有效率的。而認為業務量的下降是短暫的波動,管理層更多的會采用持續關注,而非削減資產、降低成本。此外,孫錚等(2003)認為有時并非管理層不愿意而是沒有能力根據當前的環境變動對成本費用做出反應,進而會產生成本粘性。
其次,管理層決策的動機會影響決策的制定,進而影響成本費用粘性。若管理者出于自身利益考慮,追求規避損失、保持業績增長等動機或者受激勵影響,為實現盈利目標會違背企業經營的效率性,一味地控制成本,削減成本費用粘性。若管理層是擴張及“構建帝國主義”動機等卻會增強企業成本費用粘性(穆林娟,2013)。
(3)機會主義觀與成本粘性
該觀點認為,委托——代理理論表明經營者和投資者二者最終目標的不一致性,加之經營者的自利和風險規避的心理,經營者會在業務量變動時,利用信息的不對稱性,一方面為了增加或不愿減少自身薪酬,另一方面為了擴大或不愿削減自身所能控制的資源對成本費用逆方向控制。“機會主義觀”是當前解釋成本粘性的主流觀點。
對機會主義觀理論因素做了以下研究:
首先,公司的治理模式、治理結構影響約束著經營者的自利行為,進而影響企業成本粘性的大小。劉武(2007)分析我國的上市公司發現公司治理結構對我國企業費用粘性有影響。馬景濤(2008)發現股權集中度越高、董事會中獨立董事越多時,銷管費用粘性越低。萬壽義、王紅軍(2011)發現上市公司治理層的自利行為和銷管費用粘性之間是正向相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