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宇晨 楊丹丹
摘要: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存在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關系,發展經濟的同時必須注重環境保護,在中國整體經濟發展存在不平衡的情況下,通過構建環保經濟發展指數、分省份對東中西部區域層次下的綜合發展、資源承載、環境容量進行評價,分析了資源承載與環境容量對于綜合發展的約束作用。評分結果顯示:1東中西部區域的綜合發展水平差異明顯,存在“西低東高”的空間特征;2在資源承載與環境容量約束的條件下,三個區域的綜合發展指數均有所下降,但是相對而言東部地區基本達到了經濟與環保的共同發展,而西部地區更多的注重經濟發展的同時忽視了環境保護的作用。具體提出了堅持發展為第一要務、針對不同地區的差異化政策的建議。
關鍵詞:環境保護;經濟發展;東中西部地區
中國經濟在經歷了三十多年的高速、粗放型增長后,現在已經進入了“中高速、新動力、優結構”的新階段。而在這一過程中,一些地區在追求經濟增長的同時,大量依賴資本、能源與勞動力的投入,片面追求GDP總量,忽視了環境與資源的制約。在構建經濟發展績效指標時,考慮環境與資源影響的指標對于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由于東中西部地區由于所處地理位置、發展基礎強弱等原因,在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差異性較強,同時對于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也有所區別。因此文章在考察環保經濟發展時,以東中西部區域作為劃分,將三個區域不同的環境保護情況與經濟發展程度相結合,進行對比分析。
一、我國環保經濟發展現狀
環保經濟這一理念來源于人們對經濟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思考。環保經濟,是市場化與生態化的有機結合形式,是一種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協同共贏的經濟模式。與傳統經濟粗放型、損耗式、一次性發展不同,環保經濟是一種更注重集約型、持續性的平衡發展模式。相較于普通的經濟發展模式,環保經濟強調經濟發展整體的綠色化和低碳化,將經濟發展與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相結合,以經濟發展帶動環保發展的同時使環保對經濟發展的產生進一步助推作用。
一般而言,理論界將40年前的改革開放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長周期的起點,之后中國的經濟發展又經歷了好幾個發展階段,如果僅從經濟增長的數量上來看,90年代中期(大約1992年)之前,經濟增長速度仍然較為平穩,此后一直到1998年左右,我國經濟經歷了一番快速增長,然后有所減緩。在2003年之后,經濟增長較快,一直到2012年左右,經濟增速開始放緩。因此根據經濟增長速度來劃分,可以大致將40年的經濟發展過程劃分為1978-1992、1992-2012、2012至今這樣三個階段,經濟增速的特點表現為平緩、快速再到平緩。
伴隨著經濟發展的環保工作,按照以上三個經濟發展階段的劃分,不難發現,1978年-1992年的第一階段,環保工作的進展基本上與經濟增長相持平,在某種程度上甚至是超越經濟發展階段的,主要是體現在各類環境管理制度體系的完善。在這一階段中,各類環境質量指標并未出現惡性下滑,總體上反映了環境與經濟的相對平衡關系。在1992-2012年的第二階段,可以說這20年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黃金時朔,而在這一時期,經濟的高速增長給環境保護帶來了極大挑戰。首先,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對于生態環境造成了越來越大的壓力,不斷挑戰生態環境的承載極限。其次,之前生態環保的管理體制在側重經濟發展的市場經濟面前失去“剛性約束”,導致生態環保的程度與經濟高速增長所需的約束程度相比是不夠的。這些主客觀原因最終造成了環境與經濟關系失衡的20年。此后在2012年至今的最近一個階段,經濟增速開始放緩、發展效率降低、市場活力減少,與此同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被重新提上日程,一方面市場出現的飽和結果促使我們有條件在環境保護工作上提出較高要求和標準,另一方面,對于經濟發展的深刻認識提高了政府和市場在環保上積極作為的主觀意識,各方面協同發展強化了環保經濟的發展進程。
文章在現有研究成果上對東中西部省市環保經濟發展的趨勢進行研究,探討了在經濟發展水平差距逐漸縮減的條件下,地區間環保經濟水平的差距卻仍然較大,因此對中西部環保經濟發展趨勢進行研究有重要意義。
二、指標體系與數據處理
(1)指標體系構建
在環保經濟發展相關研究上,為了使得環保經濟發展體系評估構建能夠全面、客觀,構建指標時借鑒了張莉對于環保經濟的評價方法并結合東中西部社會經濟及環保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為明顯構建了這一評價體系,在構建指標體系時主要包括了以下幾方面的內容:生態環境容量、資源承載能力、經濟發展,其中生態環境容量主要考察各省市經濟發展的同時適宜人居的程度,資源承載能力主要考察環境與生態資源對經濟高速發展的承載能力,而經濟綜合發展則是以各地經濟發展情況為考察目標。最終結合經濟內涵與發展實際,構建環保指標體系如下表,
如表所示,指標性質的正負表示指標對于指數的影響是正向的或是負向的。
(2)綜合評價方法
采用線性功效系數法對體系中的數據進行無量綱處理,讓數據位于60-100之間,并采用層側分析法和拉開檔次法相結合的主客觀統一方法,按照各個因素間的相互關聯影響以及隸屬關系將不同的因素按不同層級聚集組合,構建判斷矩陣并對指標體系各項賦予相應權重,以此納入環保經濟發展指數的評價模型,通過線性加權的方.法將指標合成各個省市的二級指鬧平分,例各二級指標合成一級指標,最終通過均值得到東中西部三個區:域的環保經濟發展的綜合評價指數。
(3)數據來源與處理
文章采用經濟區劃中的三大地區這戈哆分類型,即東部、中部和西部,由于缺乏西藏及港澳臺地區數據,因此評價范圍為其余30各省市自治區。數據來源于全國三十個省市的統計年鑒以及各省市歷年的環境狀況公報,以2011年-2016年為間隔,目的是判斷在“十二五”整個時期以及“十三五”的初期各個區域內環保經濟的發展指數。
三、評價結果
(1)綜合發展評價
綜合發展指數評價從橫向上來看,隨著時間的發展,東中西部三個區域的得分均呈現上升趨勢,其中西部的增長幅度高于中東部區域,并且已經逐步接近中東部區域,說明在經過五年的發展后,西部地區的經濟綜合發展有了明顯的進步。縱向來看,得分表現為“西低東高”的特點,西剖她區的發展逐漸趕超中部地區,但是整體仍然落后于中東部地區。
(2)資源承載評價
資源承載指數三個區域的差異較大,橫向來看,西部地區隨著時間變化資源承載指數出現了小幅下降,而中東部區域的評價得分則保持了增長的趨勢,說明西部區域的經濟快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以過度消耗資源作為發展的代價的。而中東部地區,在保持穩定增長的同時,資源承載能力不減反增,說明在發展的同時提升了自身資源的承載力,保持了可持續發展的態勢。縱向來看,西部地區在初期具有好于中東部地區的資源承載能力,但是在經過了六年的發展過程后,承載能力出現了下降。體現出西部地區對于資源的利用還不能做到像中東部區域一樣高效利用。
(3)環境容量評價
從環境容量的角度來看,隨著時間的發展,西部與中部的環境容量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而東部的環境容量則保持了穩定的水平,說明西部與中部的環境隨著經濟的發展仍可以擁有較多的承載空間,并且東部地區在環境利用方面的效率較高。而縱向來看,西部與中部地區得分略高于東部,說明西部與中部仍具有較大的環境空間來支持自身發展。
(4)環保經濟發展評價
在綜合發展、資源承載、環境容量的共同作用下,我國西中東部三個區域的環保經濟發展指數存在一定差異。橫向來看,隨著時間的變化,三個區域的環保經濟發展均呈現上升趨勢,三個區域都做到了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保持了環境的可持續性,環保經濟發展的趨勢良好??v向對比來看,在2011年西部地區與中東部地區的差異較大,而在2016年西部地區的環保經濟發展情況已經與中部地區相差無幾,與東部的差異也有了很大程度的縮小。說明西部地區的環保經濟發展取得了較為明顯的進步,縮小了與中東部地區的差距。
(5)資源承載約束下的綜合發展指數
加入資源承載約束后,三個區域的綜合發展指數均有不同程度的減小。與無約束的時候相比,西部地區的指數下降程度較大,并且增長幅度有所減小。隨著時間變化,中部地區的得分增加幅度是三個區域中最低的。說明在加入資源承載的條件下,三個區域的綜合發展水平均會受到影響,因此發展的同時必須要考慮資源的承載能力??v向來看,中東部的差距較小,而西吝隊也區與中東部的差異較大,說明對于西剖處也區來說,資源的承載力對其綜合發展程度具有很大影響。
(6)環境容量約束下的綜合發展指數
加入環境容量約束后,三個區域的發展指數同樣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但是相比較資源承載約束下的綜合發展指數,減小的程度較低。橫向來看,中西部地區的綜合發展指數得分基本保持穩定,而東部地區的發展指數得分保持了上漲趨勢??v向來看,西部區域在約束下的發展指數得分小于中東部區域,而中部區域在2011年的指數得分高于東部區域,但是隨著發展的進程逐漸被東部區域反超。說明東部地區在發展過程中對于環境容量的控制仍值得中西部地區借鑒。
(7)資源承載與環境容量雙重約束下的綜合發展指數
在資源承載與環境容量雙重約束的條件下,三個區域的綜合發展指數變化幅度位于資源約束和環境約束下的指數變化幅度之間。橫向來看,在加入雙重約束后,三個區域的發展指數評分出現較低程度的下降,西部地區下降幅度大于中東部地區,但是整體的綜合發展趨勢保持了上升的狀態,相對而言中部區域在雙重約束下的變化幅度大于西部和東部區域??v向來看,三個區域的綜合發展指數在雙重約束下,西部地區低于中東部地區,而中部與東部地區的差異并不明顯,說明在雙重約束下的中東部地區相對于西部地區來說仍然能保持較高水平的的發展。
四、結論與建議
(1)主要結論
1.受到區位環境、資源儲備、發展基礎、發展政策等因素的影響,我國東中西部三個區域的綜合發展情況存在較大差異,但是伴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三個區域的發展差異已經逐漸減小。特別是西部地區在經過了十二五期間的快速發展后,經濟綜合發展水平已經逐漸接近中部地區,并且與東部地區的差距不斷縮小。中東部地區由于自身發展基礎及區位優勢,仍保持了高水平且穩定的增長態勢。
2.在有無資源承載和環境容量約束下的綜合發展指數結果變化較大。相對于環境容量的約束來看,資源承載能力對于各省市的綜合發展指數得分約束能力更強,說明資源承載力在一定程度上會對經濟發展產生影響,特別是對于西部地區這樣發展起步較低的區域,資源承載的影響力會強于中東部地區,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中東部地區在經濟發展與資源承載二者的關系中找到了較好的平衡發展點。盡管整體來看仍然存在“西低東高“的情況,但是中東部區域相對西部區域而言下降的幅度明顯較低,說明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中東部區域更加主動環境友好型的環保經濟發展,而西部地區可能在發展的過程中過多的采用了粗放)'的發展模式。
3.我國環保經濟的發展趨勢與經濟水平的發展趨勢密不可分,中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起點高、效率快,在保證經濟發展的同時,對環境的影響較小,基本上做到了環保經濟這一發展模式。相比之下,西部地區雖然近年來發展速度逐漸加快,但是更多的關注于經濟的發展而忽視了環境的作用,尚未完全達到環保經濟這一模式。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一方面與經濟社會的發展水平有關,另一方面更與地理環境、資源稟賦、能源利用密不可分。這種發展情況造成了我國東中西部的綜合發展水平、資源承載水平、環境容量水平的不協調、變化步伐的不石友。
(2)主要建議
1.遵循事物發展規律,堅持發展為第一要務
我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要遵循社會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及變化規律,堅持以保護環境質量、維護生態平衡作為發展的原則,在把發展作為當前和今后發展的第一要務的同時,通過產業結構的科學調整、技術創新來尋找新的發展模式,進一步減少對環境的破壞,維護環境與生態的穩定。同時也要立足與我國經濟發展的區域不一致性,積極優化國土資源空間的開發格局,重點加強環境友好型產業的發展進程。
2.尊重地區差異性的存在,實施差異化的政策
目前東中西部地區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因此在實施政策的過程中應當結合各個區域不同的發展基礎、資源結構等因素,采取差異化的政策結構。以考察環境污染的體系為例,目前我國考核環境污染的體系主要是以污染物總量、碳排放強度來考察,并不能根據區域特色對環境考核加以區分,因此可以嘗試使用不用的考核內容來對不同的區域進行考察。
3.尊重生態文明發展的系統性,倡導環保的經濟發展模式
生態文明的建設包含了環保與發展,任何一個要素的缺失都會影響最后的生態發展。必須從整體系統的角度來看待發展過程,做到環保與發展的協調統一,不能因為發展忽略了環境的影響,更不能為了環境而放棄發展。
參考文獻
[1]木蘋.淺談綠色經濟發展[A]云南省科學技術協會、中共楚雄州委、楚雄州人民政府.第八屆云南省科協學術年會論文集——專題一:綠色發展[C]云南省科學技術協會、中共楚雄州委、楚雄州人民政府:云南省機械工程學會,2018:4.
[2]張莉,鄧楷.環保經濟發展趨勢判斷與方式改進研究[J]環境科學與管理,2018,43(07):5-9.
[3]彭非,袁衛,惠爭勤.對綜合評價方法中指數功效函數的一種改進探討[J]統計研究,2007(12):2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