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渤
摘要: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拉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在煤炭領域進一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本文以山西煤炭經濟為主要研究對象,對山西煤炭經濟歷次改革進行了回顧,進而分析新時期煤炭經濟轉型面臨的主要問題,從產業結構升級、產業整合、所有制改革三個維度提出可行的策略。
關鍵詞:全面深化改革;煤炭經濟;轉型路徑
一、山西煤炭經濟轉型的歷史
自1978年以來,煤炭消費一直占全國能源總消費70%左右,而山西作為全國煤炭供給的主要基地,早在1979年全省煤炭產量就達到1.09億噸,占全國煤炭總產量的17%。山西煤炭經濟在國民經濟的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能源保障作用,但這也不可避免的形成了高度依賴煤炭的單一發展模式,也不斷產生新的問題,為此,山西煤炭經濟轉型的步伐從未停止。
早在1993年十四屆三中全會決定對全國煤炭產業進行市場化改革,開啟了山西煤炭經濟轉型之路。我們對相關資料進行研究后,認為轉型的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94-1997):調整產業政策。開始實行“重點項目投資”和“撥改貸”的財政投資政策,并支持煤炭企業市場化改革,山西煤炭經濟實現從計劃經濟管理體制向市場經濟管理體制的轉型。
第二階段(1998-2008):調整產業結構。全省煤礦資源進行大規模整合,嚴厲打擊違法開采行為,并淘汰7000多個小煤礦,煤炭經濟轉向規范化和集中化。
第三階段(2009-至今):煤企兼并重組。近10年山西煤炭行業歷經多次兼并重組,逐步形成了目前7大煤炭集團的產業格局:同煤集團、山西焦煤集團、晉能集團、潞安集團、晉煤集團、陽煤集團和山煤集團,產業集中化程變左一步提高。
簡單分析歷次轉型過程可以發現,煤炭行業的生產不斷規范和高效,行業集中化程度不斷提高。但是并未從根本上擺脫高度依賴煤炭經濟的發展模式,一味的集中化并不一定可以實現效率和質量的同步提高,要完全解決多年發展形成的許多“積重難返”的問題,需要多管齊下。
二、山西煤炭經濟轉型面臨的主要問題
我們對山西煤炭經濟的轉型歷史和目前發展現狀進行仔細的分析之后,認為目前轉型面臨的主要問題,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產業結構單一,一煤獨大。首先,多年來煤炭、煤電和煤焦化的工業總值占全省經濟總值的80%,一旦煤炭市場行情波動,對山西整體經濟都影響巨大,甚至出現支柱性產業塌陷的危機。其次,山西財政嚴重依賴煤炭產業的貢獻,2015年以來,山西80%的城市地方財政收入出現負增長,進而對會建設的其他方面造成不利影響。第三,煤炭產業鏈較短,橫向和縱向的耦合能力較弱,產品多元化不足,產業整體效益未能高效發揮。一方面煤炭行業未能長久昌盛,另一方面新的支柱產業沒有培育成功,全省經濟處于進退兩難的境地。因此,不難分析出山西煤炭經濟困境在于新I日動能的轉換沒有取得良好效果。
(2)國資運行效率低,負債率高,盈利能力弱。一方面,負債居高不下,截止至2016.12.31,七大煤炭集團總凈利潤為-34.6億元,同比減少38%,總負債約為1.26萬億元,整體負債率為79.43%,同比增加5.9%。截至2017年3月末,七大煤企負債總額攀升至1.31萬億元,同比增長8.13%。2017年,規模以上煤炭企業資產負債率67.8%,仍處于較高水平。另一方面,七大煤企都是國資控股,存在企業運行機制不靈活、國有資本布局不合理的問題,國資主體對企業的管理干預過多,市場化程度不夠,同時國有煤企承擔了過多的社會職能,導致盈利能力弱化,國有資本運行效率長期低下。
三、山西煤炭經濟轉型路徑的基本策略
針對以上提出的主要問題,我們從產業結構升級、產業整合、資本市場三個角度提出轉型的基本策略:
(1)落實新發展理念,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創新完善產品體系。在煤炭行業大力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2016年山西淘汰落后產能2325萬噸,超額完成16.3%,壓減產量1.4億噸,占全國39.1%,并計劃到2020年累計淘汰落后產能1億噸以上。因從,必須加快培育和發展先進產能,順應經濟和能源發展趨勢,從煤炭基地轉向復合新能源基地的建設,積極進行煤炭清潔化開發,積極建設新能源基地。具體來看,一是,應該組建煤炭循環經濟園,加快煤化工產業鏈的創新,從最初開采到附屬產業鏈的不斷延長,建設成現代煤化工的綠色煤炭經濟循環模式,如山西大同市構建的煤炭一電力一建材工業園區;二是,創新煤炭化工產品,構建新型煤炭一化工一生物生態體系,提升先進產能在煤炭經濟中的總量和占比。如潞安集團充分利用煤基費托合成高端精細化學品具有石油基產品不可替代的優勢,開發出4大類、27種產品、180個型號的煤基精細化學品產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培育發展生物健康產業,構建新型生態產業體系,培育新的支柱產業,如潞安集團利用合成氣嫁接發酵技術制備燃料乙醇并聯產人造蛋白,打造了國內第一個二氧化碳資源化利用+生物燃料乙醇、人造蛋白示范基地。三是,推進煤電、煤焦、煤化工、煤建材、現代物流、電子商務等產業融合,著力構建煤炭產業發展的新機制;第四,堅持走差異化道路,逐步轉讓退出非主業資產,支持非主業公司獨立進行實現專業化發展。
(2)橫向兼并與縱向重組共舉,實現上下游深度融合發展。經過第三階段的轉型,已經形成目前的七大煤企格局,但是集中化程度仍然不夠,整體產能效率還有提高空間。可以借鑒山東煤炭行業以大型化、規模化、集約化為發展思路的經驗。2011年山東省國資委將新礦、棗礦、淄礦、肥礦、臨礦、龍礦六家國有煤企重組為山東能源集團,成為億噸級的大型能源集團,經營效率迅速提高,2012年底集團總資產突破2000億,比合并前增加了750億元。山西轉型應當做到,第一,橫向兼并實行“大基地、大集團、差異化”重組戰略,根據國家規劃的晉北、晉中、晉東三大煤炭基地,進一步加大資源整合力度,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特大型能源集團,并逐步探索差異化、分煤種的產業道路;第二,縱向重組實行“煤電一體化、產銷一體化“戰略,加快實施上下游的再重組模式,發展煤電聯營,推動大中型煤企與焦化、鋼鐵、化工、物流等企業的產權融合,形成利益綁定,中長期穩定煤炭價格,同時為進一步打造綜合性能源集團奠定基礎。但是重組過程中要避免用簡單的行政手段,應堅持遵循企業自愿和市場引導的原則。
(3)加快國有煤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提高資本證券化比例。山西多數國有煤菊楹利能力弱,一方面受制于近年來煤炭價格行晴不振,另‘方面也與財務效率低、資本化程度低有關。以潞安集團為例,旗下的上市公司潞安環能,2016年營業收入只占集團總營收的8.19%。多數煤炭國企的資產證券化率不到30%,2015年晉能集團整體資產證券化率僅4%。因此,充分利用資本市場多種融資工具,提高融資能力,提高資本效率和盈利能力,是轉型的必然要求。在18家國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平臺基礎上,要推動煤炭企業整體上市或選擇優質資產通過置換、定增方式上市,積極引入各類投資者,實現股權多元化。
四、結語
本文對山西煤炭經濟改革面臨的本質問題進行了基礎研究,抓住改革的兩條核心準則:加快促進新舊動能轉化、充分提高生產要素利用效率,并從產業結構升級、產業整合、資本市場三個角度提出轉型的基本策略。但是全面深化改革時期,經濟發展面臨新的問題和挑戰,如何全方位、多層次的轉變煤炭經濟發展模式,并進一步提高新經濟發展潛力,還需要更加深入的探索。
參考文獻
[1]王學紅.探究煤炭經濟轉型下的戰略升級策略[J]中國經貿,2017(12):113.
[2]件明麗.新常態下煤炭企業轉型發展的思考與實踐[J]中國煤炭,2015(3):30-32.
[3]牛克洪.“十三五”煤炭企業轉型發展戰略構想[J]煤炭經濟研究,2015,35(1):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