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晴
摘要:外匯和外債作為我們國家財政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在金融監管體系中得到應有的監管,本文通過對外匯和外債含義的闡釋,以及金融監管體系監管效果的介紹,深入淺出的為大家講解了金融監管體系中的外匯和外債監管,并得出了在金融監管體系中外匯與外債監管的必要性:即對外匯與外債進行監管維持了我國外匯與外債的穩定性,降低了外匯與外債的風險,可以確保外債和外匯被合理使用,并且可以提高外債和外匯的使用效率。
關鍵詞:金融監管體系;外匯;外債;監管
我國的財政結構中,外匯和外債都是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外匯儲備規模在2018年為31097億美元,而與之相對的是外匯管理局宣布我國全口徑外債余額為18435億美元。如此龐大的外匯和外債總量需要有金融監管體系的全方位監管。下文對我國金融監管體系中的外匯與外債監管體系進行了闡述。
一、我國的外匯和外債
(1)我國外匯的組成
我國自建國以來就注重外匯的管理,在改革開放以前,由于工商業的不發達,外匯時時不足,需要從多個方面進行外匯收集工作,而改革開放之后,特別是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我國的外匯數量急劇增多,至今天為止,一直保持在3萬美元左右。我國3萬億美元的外匯儲量中,美元資產占了7成,其余貨幣只占3成,這些外匯的具體形式有國外的短期存款或其他可以在國外兌現的支付手段,如外國有價證券,外國銀行的支票、期票、外幣匯票等,主要用于清償國際收支逆差,以及干預外匯市場以維持本國貨幣的匯率。
(2)我國外債的組成
在新中國成立之前,我國的外債大多數都是由列強國家強加于身的不平等條約造成的賠款,在新中國成立之后這些依據不平等條約壓榨我國的外債被依法廢除。如今我國的外債是為了更好的促進我國經濟發展而采取的彌補資金不足以及促進貿易投資更加快捷方便化的手段,是我國財政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其積極意義。截至2018年,我國在外債上共有余額約1.8萬億美元,對比我國外匯儲備以及我國經濟體量,外債總量屬于可控狀況,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利大于弊。
二、我國金融監管體系
金融監管是指政府對通過特定機構(如中央銀行)進行金融交易的主體實施的某些限制或規定。金融監管本質上是一種具有特定內涵和特征的政府監管行為。世界各國在市場經濟體制下,都有對金融體系進行客觀的政府監管。
我國的金融監管體系一直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改進,在2018年“兩會”過后,新的金融監管體系全面亮相:由國務院金融穩點發展委員會作為中樞整體調節,中國人民銀行負責監管貨幣政策、宏觀審慎政策并同時參與微觀審慎,銀保監會、證監會專職微觀監管職能。這樣的一套全新的金融監管體系參與到對我國外匯和外債的監管中,更能夠使外匯和外債健康積極發展。
三、金融監管體系中的外匯與外債監管
(1)金融監管體系中對外匯與外債監管的方式
1.對外匯和外債實行源頭上的金融監管。由于我國金融監管體系的特殊性,可以在源頭上對我國的外匯和外債進行最根本的監管。在對外匯的監管上,直接從銀行人手,銀行作為金融體系中占主導地位的組織,在外匯中也占主導地位,通過對銀行開辦外匯業務的管理可以篩選出適合要求的外匯操作賬戶,通過對銀行在外匯業務的范圍監管則可以規定銀行自身在外匯上的經營范疇,不至于出現外匯管理的混亂,再通過對銀行在外匯上經營方式的監管,則能確定外匯業務可以在我國規定的法律法規內安穩進行。對外債的監管同理,也是抓住外債的源頭,在對國外借用外債參與國內經濟活動時,對每一個外債的目的、可使用范圍等進行登記,明確規定可以進行拆借外債進行商業活動的組織的要求,只審批達到規定要求的外債行為,對外債提供方進行資格上的調查,確定對方組織/國家有能力且有誠意進行外債的拆借。在金融監管體系中對外匯和外債源頭進行金融監管。
2.對外匯和外債實行多方位監管。自從我國新的金融監管體系建立以來,對我國金融項目的監管不再和以前一樣是通過中央人民銀行、證監會、人保監會、銀保監會的監管,而是轉向中央人民銀行和銀保監會、證監會的監管。這套監管模式的改革意味著在外匯和外債的監管上可以實現微觀和宏觀的雙重監控,使外匯和外債得到多方位的監管。
(2)金融監管體系中對外匯與外債監管的效果
1.維持了我國外匯與外債的穩定性,降低外匯與外債的風險。不論是外債還是外匯,其都有著兩面性,一方面可以促進我國經濟穩定健康發展,如外匯的作用,一方面在我國對外貿易市場上起到促進作用,另一方面所持有的外匯匯率下降也會造成國家財富的縮水,而外債在起到幫助經濟建設的作用的同時,也會有利息支付量過大,外債利用率不高導致性價比不高的情況。面對外債和外匯所具有的這種兩面性,正需要有效的監管,使外匯和外債能正確的得到使用,盡量發揮其在經濟上的積極作用而不是相反。
2.金融監管體系的監管可以確保外債和外匯被合理使用。外匯和外債由于是國家層面經濟活動,在對這兩者進行經濟運行的過程中,如果沒有一個完善的監管制度對外匯和外債的使用進行監管就會使它們在使用時造成不必要的浪費甚至被中飽私囊。例如,將對公的外匯款項私自挪用到操作人員腰包,把借貸的外債挪作他用等,這些情況在實際的外匯和外債操作中是不可避免的,但有了來自金融監管體系的監管,可以降低操作中的人為貪墨和擅自挪用,提高外債和外匯使用的合理性。
3.金融監管體系的監管可以提高外債和外匯的使用效率。外匯的作用是抵抗金融風險、在進行國際貿易時對外進行支付等,在外匯達到這些使用目的的時候,需要對擁有的外匯進行調動,有金融監管體系在微觀、宏觀上的審慎,在運作中的監管可以更有效的利用外匯。外債同理,當國家缺少資金進行經濟活動,需要引進外債時,完善的監管制度不僅可以吸引外債的投資,還能在外債的使用上提高效率,在更低的利息下得到更好的結果。所以,有著金融監管體系對外債和外匯進行監管,能有效的提高它們的使用效率。
四、結束語
無論是對外債還是對夕卜匯采取金融監管體系中的監管,其目的都是為了穩定我國經濟,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盡量避免金融上的風險。所以對外債和外匯的監管一定不能放松,要行使好金融監管體系中賦予的監管職能,使我國外匯和外債能更積極的服務于我國經濟建設工作。
參考文獻
[1]彭虹.金融監管體系中的外匯與外債監管[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3,24(1):283-287.
[2]易綱.全面提升外匯監管和服務水平[J]中國金融,2010(2):8-9.
[3]王桂伶.外匯管理績效審計的發展現狀和建議[J]金融經濟,2018(12).
[4]趙高敏.我國金融監管體系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時代金融,2018(12).
[5]曹鳳岐.改革和完善中國金融監管體系[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Vol.46(4):5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