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銀監會、科技部、中國人民銀行聯合發布《關于支持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創新力度開展科創企業投貸聯動試點的指導意見》,允許10家試點銀行設立投資子公司、投資科創企業,為客戶提供“信貸+股權投資”的綜合金融服務。這也標志著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投貸聯動試點正式啟動。對銀行業而言,投貸聯動意味著可以用投資收益抵補信貸風險,因此,來自全國各地的多家銀行積極推進試點落地,各地銀監局也給予大力支持。毋庸置疑,投貸聯動是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推動銀行業轉型創新的重要舉措,將有效增加金融供給總量,優化金融供給結構。同時,投貸聯動通過債權融資與股權融資相結合的方式,通過創新金融工具和優化金融供給結構,滿足中小企業多元化的融資需求,助力中小企業持續健康發展。
一、投貸聯動開展概況
北京銀監局與市金融局、中關村管委會聯合印發了實施細則,與試點銀行建立了聯動工作機制。全國首個投貸聯動試點項目便誕生在北京中關村—2016年11月,國家開發銀行北京分行向北京仁創生態環保科技股份公司發放貸款3000萬元,國開行投資平臺“國開科創”的3000萬元投資同時到位,支持該企業在海綿城市、科技環保領域進行研發。
據銀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北京市投貸聯動規模已達40.06億元。投貸對象集中于集成電路、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精尖行業。至2017年9月末,投貸聯動規模增加至73.52億元。其中內部投貸聯動貸款發放13.84億元,較年初增幅359.29%,投資7.06億元,較年初增長近20倍。外部投貸聯動貸款余額59.68億元,較年初增長314.17%。內外部投貸聯動對象企業集中于中關村地區,以及集成電路、海綿城市、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術行業,初創期科創企業占比近一半。
二、我國商業銀行開展投貸聯動的瓶頸
可以看出,我國開展商業銀行投貸聯動業務試點以來,各試點行從多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然而,投貸聯動的深入推進也面臨諸多挑戰。
(1)監管條文 不健全
我國的《商業銀行法》明確禁止商業銀行對企業進行接股權投資。因此國內的商業銀行投貸聯動業務只在試點銀行開展。而對于投貸聯動的另一主體――中小型科創企業,其有著股權投資期限長,風險不確定性更大的特點。沒有與之對應的法律條文,也沒有明顯的商業銀行自有資產和股權投資比重的規定,商業銀行面臨風險難以把控以及收益難以彌補信貸風險等諸多的后顧之憂,難以使得投貸聯動業務真正發揮作用。
(2)收益與風險容忍度的沖突
傳統的商業銀行是風險厭惡的,追求薄利保本、零風險容忍度。而面臨高風險、高成長性的中小型科創企業投資業務,商業銀行如履薄冰。因此,商業銀行開展投貸聯動業務無論是在審核機制還是最終決策上都很難更上風險投資機構的腳步。因此往往錯過最好的投資時機,對其開展商業銀行投貸聯動業務產生負面影響。
(3)銀行缺乏成熟的風控機制
高科技企業與銀行業務風控機制以及發展機制在較短時間內無法融合,由于該類企業具有較高的科技含量,高風險與高收益并存等特點。商業銀行屬于低收益低風險機構,按照融資人的增信渠道和資產規模,要求其完善財務報表,并且存在防御性風險偏好。當前銀行并沒有廣泛應用選擇權貸款模式,主要是由于我國風險管理模式不適用,且缺乏復合型人才。同時,銀行投資子公司的風險計量和資本撥備政策尚不明確,銀行設立投資子公司的申請批復不夠及時,風險補償機制也有待完善。
三、完善投貸聯動的政策建議
(1)業務先行,監管跟進
我國商業銀行投貸聯動業務尚處于試點階段,許多監管尚未明朗,這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商業銀行業務轉型。因此,我國監管部門應具有前瞻性,及時發現問題,借鑒國外先進經驗,一方面,要在法律層面實行松綁機制,另一方面,不斷制定更新相關的法律文件,嚴格控制風險交互。為商業銀行持續健康的開展投貸聯動指明方向,從根本上促進投貸聯動模式的發展。
(2)借鑒國外銀行先進經驗
在商業銀行投貸聯動業務領域,美國硅谷銀行與英國的中小企業成長基金模式是發展相對成熟的兩種模式。我國商業銀行應積極學習國外先進經驗,強化自身對中小型科創企業的風險考核機制,建立風險防火墻,建立專業團隊,提高銀行內部業務人員的專業能力,加強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力度,及時把握宏觀條件以及對中小型科創企業不同生命周期下采用不同資金方式支持的長遠規劃。
(3)建立健全風險防范機制
一方面,建立風險隔離機制。無論是債權投資還是股權投資都需要全面掌控收益權和控制權,這樣就出現了不同的風險程度。所以在投資期間需要建立風險隔離制度,首先需要隔離投資資金,其次隔離審查機制。另一方面,建立風險退出機制。這要求商業銀行在不同時期建立不同的風險退出機制,按照所處行業以及不同行業特點建立針對性的退出機制,全面確保銀行利益。
綜上所述,現階段我國投貸聯動模式還處于初級探索階段,在未來的發展道路上仍然任重道遠。商業銀行應不忘支持科創企業的初衷,堅持以貸為本,在監管部門的指導下審慎推進試點。
參考文獻
[1]杜娟. 商業銀行投貸聯動業務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及建議[J].河北金融,2017(06):49-50
[2]廖岷,王鑫澤. 商業銀行投貸聯動機制創新與監管研究[J].國際金融研究,2016,(11):45-55.
[3]高永林.我國商業銀行投貸聯動機制的探索[J].金融經濟,2016(20):117-120.
作者簡介:趙慧慧(1994-),女,漢族,內蒙古呼和浩特市人,就讀于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研究方向:區域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