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先
摘要:公益性事業單位是社會組織機構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因為受到諸多因素所帶來的影響,在其保障機制中存在諸多缺陷,比如像功能與職責定位發生混亂、負擔加重、收入不足等等,在新時期,為從根本上保障公益類事業單位保障機制改革的完善性,需要從公共財政角度出發,盡可能的采取差異化管理方式,構建完善的獎懲機制,真正發揮出公共財政的作用與價值。故此,文章主要分析了在當前的發展背景下,公共財政對公益類事業單位保障機制改革的影響與對策。
關鍵詞:公共財政;公益類事業單位;保障機制;改革
伴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與進步,尤其是黨的十九大召開之后,我國事業單位得到了創新發展與進步,在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方面具有良好的推動性,這與國家財政所提出的各項政策有著密切的聯系。其中在公益類事業單一位保障機制方面,公共財政或多或少存在缺陷與不足,嚴重制約了自身的發展與進步,需對其加以研究與分析,提出司行性建議。
一、當前公益類事業單位保障機制中公共財政所存在的問題
(1)功能與職責定位呈現混亂性
嚴格意義上分析,公益性事業單位是受到政府部門指導與管理的,所以,大多數職能事務與政府機關出現重疊與交叉現象,這樣來,會導致自身功能與職責定位程序呈現出混亂性,與此同時,因為受到多方面因素所帶來的影響,政府部門積極參與到事業單位管理之中,巨過于頻繁,但是因為管理方式比較僵化,缺乏專業性,長此以往就會導致事業單位缺乏活力,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公益類事業單位存在營利性傾向,并且在組織當中也具有一定的行政色彩,這種情況會降低服務效率,對最初的發展目的有所影響。
(2)布局與設置缺乏合理性
從當前的發展趁勢分析可以了解到,公益類事業單位的體量比較龐大,并且分布比較廣泛,整體的布局與具體設置之間存在不合理性,這樣則會導致社會資源呈現出浪費局面。換而言之,事業單位主要集中在教育、利研以及衛生等多個方面,從業人數比較大,在單位設置方面具有一定的重復性,比如同一系統的不同級別便會出現各自為政的現象,這種情況下,公益類事業單位因為規模比較小,無法盡量集中資源,提高服務質量,甚至還有部分事業單位借理會受到行業、地區等因素的制約,使其分割為不同的體系,資源之間統籌協調失序,資源使用效率有所降低。
(3)負擔有所加重
在與其他事業單位左行對比分析可清楚的了解到,公共財政對公益性事業單位支出項目所承擔的比例比較高,這種情況下負擔則會逐漸加重,但是從另外個角度分析,卻無法滿足基本的需求,之所以產生這種現象,是因為單位數量增速比較快,人員數量控制不足,甚至在撥款預算體制方面缺乏合理性。首先,公益類事業單位存設立之初,并沒有對整個過程加以分析,無論是范圍還是標準的審批并不嚴格,巨公共財政保障范圍比較寬,無法分清主次;其次,當前我國缺乏標準的用人管理規范,在人員編制方面呈現出臃腫性,大多數公共財政只能維持人力資源成本,無法從本質日是高服務;最后,在公益性事業單位管理中并沒有做好定量與定性分析,尤其是項目的設立以及資金規劃存在隨意性,只得應用公共貝術玫提供相應的資源支持。
(4)保障形式與服務效率存在問題
保障形式與服務效率之間存在問題是當前公共財政保障模式下的主要問題之一,一般而言,在收支兩條線的管理模式下,大多數公益類事業單位經費來源渠道比較窄,單位也不得不進行創新,這種情況下,工作的重心會發生偏移,由此降低了服務保障能力,與此同時,這種模式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尤其是對服務效益造成影響。
二、新時期公益類事業單位公共財政保障機制改革
誠如上面所盲,現階段公共財政對公益類事業單位保障機制產生了一系列影響,導致各類問題層出不窮,為從根本上保證完善這一缺陷,則需做到以下幾點。
(1)明確財政支出界限
明確財政支出界限是公益類事業單位公共財政保障機制創新的首要對策,需要以公益性作為基礎,并采取分類分頁的方式,或倡導政府購買或者多元補給。眾所周知,之所以設立公益類事業單位,主要目標便是提高社會效益與服務水平,但是在現代社會的發展進程當中,往往受到多方面因素所帶來的影響,甚至逐漸發展成為了社會的負擔與包袱,在新時期,需要摒棄這想想觀念,可以建設機構分類體系,采取差異化的供給模式,尤其是需要與行政執法生產經營單澎左行區分,或者按照功能劃分為一類與二類。除此之外,行業體制改革也是當前定位界限的關鍵所在,比如像政府購買模式能夠進一步提高服務質量,甚至還對不同單位加以清晰界定,如果是非全額保障單位可以采取多元化供給模式,非營利組織協作需形成全新的合作型框架。
(2)完善事業單位財政供給模式
對于公益類事業單位而言,財政供給模式主要包括四點,分別是保障、補助、購買、引導,其中公益類單位需要采取保障的模式,要遵循政府主導、市場補充的基本原則,二類單位要采取補助、購買相結合的方式,嚴格按照單位服務的實際情況以及收入能力,制定完善的對策。
三、公益類事業單位公共財政保障機制的發展策略
(1)采取差異化管理方式
在采取差異化管理方式中,需要遵循政事與嘴彗功相互分離的原則,簡而言之便是指政府部門以及事業單拉需要相互分離,做好監督管理以及舉辦等各項職能,其中對于政府部門而言,需要承擔起規劃轉入的職責,減少對事業單位運作所帶來的干預,除此之外,還需要嚴格按照實際的發展情況,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從另外個角度分析,在整個實施過程當中需要采取多種形式,以此完成分離,當然,公益類事業單位還需要采取政府全額補償等;多種模式,地方政府以及中央政府要發揮出鼓勵先進的作用,區分區域之間的差異,尤其是要對經濟落后的地區給予全額補貼,以此提高公共資源的高效應用。
(2)增強預算管理的科學性
要想實現預算管理的利學性,則需要采取動態經費保障管理制度,第一,需要構建完善的管理辦法,各個單位的人員編制、設備資產情況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加以檢查,采取動態跟蹤模式;第二需要構建完善的預算管理機制,公益類事業單位要采取綜合預算,將預算內的收入、應上繳專戶管理的預算外收入等列為主要收入部分,除此之外,還需要改善當前的預算收支分類方式。
(3)將經費補助管理積極納入到獎懲機制之中
將經費補助管理基金納入到獎懲機制之中是當前的關鍵所在,其中需要將績效管理引入到經費補助之中,對數量以及質量加以考核,并將號核結果與績效相互關聯,或者在管理力、法中明確約束與激勵條款,提高管理水平,比如可以根據單位總體績效評估結果,明確公共財政補貼系數,如果高出定額,那么則需作為績效獎勵,反之,如果未達成標準,或者出現違規違紀現象,則需要扣減補助額度,對于同類但是不同級別的單位而言,需要分級測算補貼系數,尤其是要與業務指標、則務指標相互關聯,并在此基礎上加以調整,在近幾年的不斷發展下,國家政府已經發布了不同的行業財務制度,但是在公益類事業單位發展方面仍舊存在缺陷,因此筆者認為,在新時期需要不斷健全法律法規,為公益類事業單位公共財政資金管理的創新發展奠定。
(4)大力推廣政府購買服務模式
為從根本巨保證機制的多樣性,需要推廣政府購買服務模式,其中可以出臺購買主體行為規范,對采購合同管理方式、審計評估方式等作出相應的要求,構建監督與投訴渠道,另外還要鼓勵社會組織發展促使公共服務承接主體,采取競爭性方式,最后將社會效益作為公益類服務采購的主要評估指標,評估的內容包括人民群眾的滿意度、服務的覆蓋函、服務的效率等等。當然還需要進一步發揮出社會以及媒體所帶浦乏的監督作用,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實現我國公言左類事;業單拉的倉」新發展與進步。
參考文獻
[1]韓鳳芹,李婕.正確認識公益屬性推進事業單位體制機制改革[J].財政科學,2018(06):70-79.
[2]李婕.公益類事業單位改革的路徑探析[J].社會科學家,2018(04):95-99.
[3]李建忠.公益目標及其實現機制: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的核心問題[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14(01):5-9.
[4]劉尚希.完善事業單位財政保障機制問題研究[J].經濟縱橫,2014(09):55-61.
[5]鄧金霞.行政保障類事業單位的改革實踐與發展定位[J].中國人事科學,2018(05):21-29.
[6]易麗麗.公益類事業單位與政府關系類型研究——基于四種類型典型案例改革的比較分析[J].中國行政管理,2016(12):8-12.
[7]何文杰.公益類事業單位績效工資制、工資保障及其相關立法研究[J].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13(03):8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