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群
摘 要:黑龍江墾區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之一,面對農藥和禽畜糞便等造成的農業面源污染現狀,必須科學治理,才能促進黑龍江墾區實現健康發展。論述了黑龍江墾區農業面源污染現狀及其治理方法。
關鍵詞:黑龍江墾區;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方法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01-0100-01 中國圖書分類號:X71 文獻標志碼:A
1 黑龍江墾區農業面源污染現狀
第一,在農藥年應用方面,黑龍江墾區在2002—2012年,農藥使用數量由最初的6 682.0 t上升至14 792.6 t,使用總量同比2002年增長了121.4%。
第二,在化肥年應用方面,黑龍江墾區在2002—2012年,化肥用量由最初的541 886.0 t(實物量)增長至2012年的1 175 372.0 t(實物量),使用總量同比2002年增長了117.0%。
第三,在農膜年應用量方面,在2002—2012年,由最初的14 008.0 t增長至17 375.5 t,同比增長115.0%。
第四,在平均農藥使用量方面,黑龍江墾區2012年的標準為4.4 kg/hm2,遠低于發達國家7.0 kg/hm2的用量標準。
第五,黑龍江墾區的氮、磷、鉀肥利用效率分別是30%~35%、10%~20%和35%~50%。
綜上所述,土壤重金屬和有毒元素超標與化肥的大量以及不正確使用有極大的關系。這會使土壤結構遭到破壞,使農作物營養失衡。硝酸鹽在土壤中的大量沉積,會使土壤微生物活性下降,發生水土污染現象[1]。過多的農藥滲透會讓土壤出現酸化和變質等現象,給農作物的健康生長帶來極大的影響。同時,土壤中殘留的農藥會聚集到農作物中,人們食用后會沉積在體內,危害人體健康。土壤中大量殘留的農藥也會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受阻,降低單位面積的土地產量,使農作物品質下降。在墾區使用地膜后,若未能及時清理地膜碎片,地膜會長期掩埋在土壤當中。由于其不易腐爛和降解,會影響土壤水分的滲透及土壤的透氣性,最終削弱土壤抗旱效果,引發土壤次生鹽堿化,大幅度降低農作物吸收水分及養分的能力[2]。
2 黑龍江墾區農業面源污染的治理方法
第一,制定良好的政策。在農業面源污染治理中要完善頂層設計和設計科學的中長期治理方案,增加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的經濟和科技投入,制定農產品安全及限制性農業生產技術規程及標準,打造綠色墾區食品加工基地。
第二,引入農業面源根源治理措施。在治理農業面源污染時,引入土肥測量、水稻田節水灌溉減排、生物防治及禽畜糞便無公害處理等非工程技術,減少面污染源總量[3]。
第三,推廣徑流治理技術。通過建設人工濕地、沼氣池、沉淀塘、人工生物浮床等對污染物進行吸收,降低污染程度,提高農產品自身品質。
第四,打造科學的農業生產體系。①除了合理運用根治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措施中的土肥測量等技術外,還要完善肥料品種的成分搭配方案,大力引進和運用微生物肥料與垃圾廢料,積極使用糞便肥料與無機肥的混合肥料,從而提高禽畜糞便利用價值、改善土壤肥力、提高農產品質量、減少面源污染,促進墾區健康發展。②合理使用農藥,引進機械撒藥方法,增加飛防面積,推廣生物藥劑、生物防控、專化誘殺和趨避性防控等綠色防控措施,改進施藥方式,改變藥劑劑型(用水乳劑替代乳油可減少化學助劑量70%以上),合理使用農藥,延緩抗藥性的發生,降低農藥使用量,提高農藥利用率。③做好畜牧業管理,堅持“兩牛一豬”發展理念,做好禽畜養殖場的規模化和標準化建設,根據實際需求建立相應的垃圾、糞便、污水分類凈化、回收再運用處理系統,實現禽畜糞便及農業生產中廢棄資源的再循環利用,促進禽畜養殖業向標準化、集約化、規模化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張郁,劉潔,楊青山.黑龍江墾區農業生產與面源污染的脫鉤分析與調控模擬[J].經濟地理,2017(6):177-182.
[2]申欣然,時悅.黑龍江墾區農業生產碳排放測算及減排對策研究[J].農場經濟管理,2015(3):16-18.
[3]林思伽,林貴忠.物聯網技術在墾區農業生產中的應用[J].現代化農業,2015(11):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