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
摘 要:鄉村治理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環節,關系到鄉村振興的成敗。傳承和弘揚“紅船精神”,以基層黨建為引領,構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現代鄉村治理體系,不斷提升鄉村治理水平,為鄉村振興提供制度基礎和重要保障。
關鍵詞:鄉村振興;“三治融合”;鄉村治理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01-0167-01 中國圖書分類號:D422.6 文獻標志碼:A
1 “三治融合”的重要意義
推行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是依法治國、創新基層治理模式和以規促德的完美統一。
法治是我國國家治理體系的基礎。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國家治理和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事關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
積極創新基層社會治理理念和模式,完善有關規章制度和行為準則,強化規范自治約束,實現村民自治的法制化、規范化,發揮明導向、正民心、樹新風的自治積極作用。在基層社會治理中,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可以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增強社會發展活力。
基層社會治理的重心在村組,關鍵在人,要緊緊圍繞“人”這個核心。堅持以規促德,推進德治建設,提升人的素質修養,從源頭上預防社會矛盾的產生,增加社會和諧因素。
2 全面推進“三治融合”的措施
2.1 民主自治,探索治理新路徑
自治是鄉村治理的基礎。制訂村規民約,讓村民自治“硬起來”。在街道黨工委辦事處的領導下,按照依法、簡潔、易行的原則,在駐村律師的指導幫助下,依法制定和修訂《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規民約》,扎實推進依法立規、以規治村。
針對當前農村存在的紅白喜事泛濫、環境衛生臟亂、子女不孝、家庭成員不和、鄰里關系不睦、地方人情攀比和賭博成風等不良風氣,通過召開群眾大會,制定村規民約,引導群眾村民移風易俗。修訂和完善《村規民約》,使村民自治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除了依托村規民約外,村民自治還需依托運行有序的村民自治機構。以北河鎮為例,目前已經形成了在村兩委班子領導下的議事協商委員會、村民調解委員會、道德評議理事會、和事佬等多個民間組織,打造了“大事共議、善事新議、吵事合議、民事商議、傳承常議”的五議機制。北河鎮上城埭村還成立了村民調解委員會,設立了轉塘街道上城埭村“訪調對接”工作點。設立專職調解員,引入律師入村,制定了矛盾糾紛限時辦結制度。一般糾紛1個工作日內調解了結,疑難糾紛3~5個工作日內調解了結。
2.2 法治為本,提升治理能力
法治是鄉村治理的底線,也是“硬治理”。在人情關系復雜的鄉村,法律作為強制約束力,最具說服力和公信力。積極開展法律大講堂等法律培訓、,堅持法治教育常態化。邀請駐村律師為村兩委班子進行“新憲法”講座,促進黨員干部和村民群眾學法、信法、用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的思想和行為自覺。無論是村規民約的制定,還是村委會及各類村民自治組織活動的開展,都要遵循相關法律法規。以法治為保障,通過法治從根本上引領和保障鄉村社會實現公平正義,還可以促進社會誠信,確保建立和維護良好的鄉村社會秩序。
2.3 德治為先,營造精神家園
班子以德示范。精心設置村干部推選德優標準和否決條件。推行屆中評績辦法,推行“定規章、定崗位、定報酬、定目標”和“自我述評、兩委鑒評、黨員聯評、群眾終評”的四定四評模式。圍繞秉公辦事、為民服務、推動發展、育好家風等方面,強化對村干部品德的考核。對思想不正、行為不軌、鬧不團結、不履行職責、群眾不滿意的,按規定程序罷免。
黨員以德奉獻。嚴格落實黨支部標準工作法“五個基本”要求,全面推行黨員設崗定責制度。出臺黨員設崗定責積分量化管理辦法,激勵“無私奉獻聚民心、苦干實干帶民富”的工作格局。
3 北河鎮“三治融合”治理成果
通過這些年的治理,北河鎮所轄10個行政村的村莊環境、村民生活水平和精神面貌得到提高,黨支部和黨員作用得到充分發揮。農村產業發展壯大,村集體收入迅速增長。基層治理得到很大提升,法治思維深入人心,道德風尚不斷提升。基層自治活力得到釋放,黨群干群關系更趨密切,形成了“大事一起干、好壞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