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芬 高保衛
摘 要:對陜北地區馬鈴薯的栽培技術要點進行了詳細分析,希望為馬鈴薯種植者提供參考意見。
關鍵詞:陜北地區;馬鈴薯;栽培技術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01-0130-01 中國圖書分類號:D033 文獻標志碼:A
1 選用優良品種
選用所在區域國家或省定的品種,注意品種的適應性、產量、品質、抗性(抗病、抗蟲、抗逆)。陜北地區秋馬鈴薯的主栽品種有夏馬鈴薯、費烏瑞它和中署5號,秋馬鈴薯紫花白搭配品種為隴薯3號、青薯9號、冀張薯8號等。噴灌圈馬鈴薯主栽品種為夏波蒂,搭配品種有布爾班克和大西洋等。種薯要選擇脫毒原種和合格種。
2 選擇地塊
種植馬鈴薯要選擇土層深厚、土壤結構疏松、肥力中上的土壤,山區最好選擇背涼地和緩坡地,沿等高線開溝播種。灘水地應選擇排灌條件良好的沙壤土。馬鈴薯忌連作,前茬作物以禾谷類最好,其次選用豆科作物,不得重茬,也不得與西紅柿、辣椒和茄子等茄科作物輪作。
3 種薯處理
選用具有本品種特征特性、薯塊完整、無病蟲害和未受凍的健康種薯。種子出庫后要催芽曬種,播前20 d左右,種薯出窖后,要通風透光,最好堆放2~3層,并在室溫10~15 ℃下進行催芽,經常翻動,10 d左右即可催出約0.3 cm的短壯芽,再曬7~10 d即可播種。種薯切塊時,要用切刀,用0.5%高錳酸鉀或75%的酒精消毒,先縱切一刀,使切刀穿過薯心,破壞頂端優勢,有利于均勻出苗。以利出苗均勻。薯塊一般以35~45 g為宜。100 kg切好的種子用1 kg滑石粉和40 g甲基托布津攪拌均勻。
4 合理施肥
山旱地每667 m2施優質農家肥2 000 kg以上,撒施翻入土中;磷酸二銨15 kg,尿素20 kg,硫酸鉀10 kg,混合點施,注意和種子的距離,以防燒種。水地每667 m2施農家肥3 000 kg以上、磷酸二銨20 kg、尿素20 kg、硫酸鉀15 kg作基肥。旱地追一次肥即可,在現蕾期每667 m2施尿素1 kg,結合降雨將肥料鋤入土中。灘水地可結合灌水追兩次肥,現蕾前追尿素10 kg/667 m2,盛花期追尿素15 kg/667 m2。取土樣進行化驗,測出土樣養分含量。然后根據馬鈴薯的需肥規律和目標產量,得出肥料配方。
5 規格播種
夏馬鈴薯一般是在清明前后播種,播種密度為3 500株/667m2,秋馬鈴薯小滿后播種。水肥條件好的地方,播種密度為3 000株/667 m2,水肥條件差的地方為2 500/667 m2株。采用地膜覆蓋栽培的夏馬鈴薯可提前到4月上甸播種,南部山區中晚熟品種在5月下旬到6月上旬播種,風沙灘區5月中旬播種。
6 田間管理
①除草。苗齊后第一次除草,封壟前除草2~3次。勤除草,能減少雜草與馬鈴薯爭養分,同時能改善通透性,減少真菌性病害的發生。②培土。結合中耕,封壟前培土2~3次。第一次培土在苗高15~20 cm時進行,第二次在現蕾期進行,封壟后不得培土。培土要盡量高,以利于薯塊生長發育和膨大,并防止變綠,影響食用品質和商品性。③灌水。有灌溉條件的要在馬鈴薯開花期和塊莖膨大期澆水3次。④病蟲害防治。馬鈴薯的病蟲害很多,危害較重的有晚疫病、早疫病和二十八星瓢蟲。晚疫病出現在立秋后,降雨增多、氣候涼爽時,正是馬鈴薯薯塊膨大期,該時期最為嚴重,尤其是霧濕度大時傳播速度很快,被農民稱為“霧打”。在葉片上出現的病斑像被開水浸泡過,幾天內葉片壞死,干燥時變成褐色,潮濕時變成黑色,在陰濕條件下,葉背面可看到白霉似的孢子囊枝。晚疫病是一種真菌性病害,嚴重時會造成馬鈴薯減產。
7 適時收獲與貯藏
當馬鈴薯葉片逐漸變黃轉枯時,表明馬鈴薯地上部分停止生長,已達生理成熟期, 此時可提前殺秧,適時收獲。貯藏時要對貯藏窖進行清掃消毒,同時控制塊莖堆放量,一般為窖容積的 2/3為宜。溫度控制在2~4℃之間,濕度控制在85%~90%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