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禮芹


6. 布置作業(略)。
二、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以學生為“主講”的課例,安排了6個環節、4個活動。這4個活動都以自主學習、組內講解、班級交流的形式開展。由于讓學生做主講人,改變了以往“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所以需要教師付出更多的教學智慧。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濃厚的興趣是學生“講學”成功的前提。很多初中生對數學缺乏興趣或有畏難情緒,是因為他們對數學的理解與認識不足。教師要能將數學問題引入生活,使學生明白“數學就在我身邊”,同時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很多問題需要應用數學知識來解決,使他們知道數學來源于生活,也必將應用于生活,從而意識到學習數學的重要性,激發學習的積極性。課始,教師設計了生活情境,讓學生從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數量關系,依據數量關系列出數學式子(方程)。要想解決剛才的實際問題,就需要將這個方程組解出來。學生在情境的引導下,產生了進一步探究的動機,激發了學習興趣。
2.精研教材,用心安排。
好的設計是學生“講學”成功的保障。學生講得好與壞,與教師的課前預設有很大的關系。好的預設,會使學生講起來有內容、有條理,反之,則會讓學生無從下“口”、望而卻步。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前精細研讀教材,理出教材的重、難點;弄清教材中蘊含了哪些重要的數學思想?本節課知識基礎是什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是什么?哪些地方適合學生講解?什么地方可能“卡殼”?教師都要做深入的思考與安排,并精心設計學習活動,讓學生有可以講解的內容和講解的機會。
(1)設計可供講解的內容。本節課中安排了4個講解活動,第一個是讓學生自由選擇求解方法;第二個是從不同的角度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第三個是鞏固練習;第四個是課堂檢測。這4個活動串起了整節課的教學內容,在這些活動的引領下,學生如果能講清楚這幾個活動中的內容,也就獲得了對整節課知識的完整認識。
(2)提供講解的機會。每一個活動,都安排了組內講解和班級交流的機會。課堂上教師積極營造寬松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敢于嘗試、敢于展示、敢于質疑的精神,對學生的講解給予積極的評價。課堂上教師的一句“你一定能行,試一試”“真好”“還有誰有不同的見解愿意與同學們分享”“很獨到的見解”等,能讓學生感受到來自教師的真誠關愛、由衷的贊許。學生身心得以放松,個性得以張揚,靈性得以展現,在這樣的狀態下,他們就會敢于講出自己對題目的理解、解題的思路和方法,敢于表達出對知識的理解和存在的困惑。
3.針對難點,適時指導。
教師適時地指導是學生“講學”的必要補充。當學生在小組內講解的時候,教師參與到小組討論之中,一方面可以傾聽學生的表述,了解學生學習狀況,及時給予肯定與鼓勵;另一方面可以適當給予一些幫助和指導,以便于對教學程序和教學進度做出相應調整。本節課中,教師的指導主要有兩處。第一處是解答過程的書寫。學生對解題過程的書寫是教學的難點,教學時,教師采用的方法是:學生講解題步驟,教師根據學生的敘述板書解答過程,當學生的表述不準確或有遺漏時,教師及時予以補充,將完整的過程清晰地展示給學生,給學生提供一個范例。第二處是已知3x-2y-1=0, 則y=_______________。由于x、y的系數都不為1,且y的系數為負數,將y用含x的代數式表示出來,對學生來說是個難點,教師在此處引導學生細致分析方法,并給予指導。這兩處指導,真正做到了“學生能講清楚的讓學生講,教學難點或學生肯定講不清楚的由教師指導講”。
4.問題引領,提升素養。
好的問題引領是降低學生“講學”難度、提升學生素養的重要“拐杖”。學生的“講學”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不善于將方法進行比較、好中選優;不能將所學知識進行歸類,與數學思想建立必要的聯系等。這些局限性的客觀存在,一方面是由于學生數學素養的高度所限,屬于能力不夠;另一方面是由于這些任務本身就是學習的難點,這就需要教師多動腦筋,通過預設恰當的問題,降低思維的難度,引領學生學會分析問題。本節課難點主要體現在3個地方:第一是關于轉化之后的式子代入原方程組中哪一個方程的問題;第二是引導學生用不同方法并選擇最佳方法的問題;第三是小結中將思想方法顯性化的問題。這3個環節,完全讓學生去完成,有一定難度。筆者設計了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并且適時點撥,使學生不僅掌握了解題的多種方法,學會了比較和選擇,而且明確了解題中應用的思想方法。
本節課以活動為主線,以學生為“主講”,以教師為“主持”,旨在給學生提供主動參與的機會,培養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提高其“發現、解決、表達數學問題”的能力,讓“小先生”重回課堂,讓學生“主講”成為培養初中生數學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
(作者單位:江蘇省金湖縣教師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