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丹
一、教學目標
了解印度地理位置,認識印度農業發展狀況及其影響因素,了解印度人口的發展趨勢及其影響,分析印度工業發展的特色。
二、教學重、難點
印度農業發展的影響因素;印度服務外包產業的發展特色。
三、教學方法
合作學習、案例分析、問題引領、歸納。
四、教學過程
1. 導入新課。
師:(播放印度歌舞)喜歡音樂的人一聽就知道今天我們將踏入的國度是——印度。
學生用幻燈片的形式,以小組為單位,展示課前布置的作業“小小導游:我眼中的印度”。教師隨后投影3張圖片(印度飛餅、扒火車、計算機產業),順勢引出本節課的主題。
2. 判美食,定區位。
師:大家知道飛餅的故鄉嗎?
生1:印度飛餅很有名。
師:對,首先請大家在世界地圖上找出印度的位置,并在空白地方填出相應的地理特點,如緯度位置、海陸位置、行政區劃、地形等。
(設計意圖:從學生感興趣的食物入手,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填圖,互幫互查,共同判斷、對照、修正,用語言歸納印度的地理位置特點,強化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填圖的技巧。在師生評述過程中,學生認識了印度的地理位置,并鞏固了歸納地理位置的方法。)
3. 品主食,識農業。
師:在這樣一個國家,飛餅成為其美食文化的代言,我們通過一段視頻來看一下飛餅的制作,結合印度手抓飯的圖片,思考這兩種印度美食的原料是什么?
生2:小麥。
生3:水稻。
師:很好,主食的背后蘊藏著一個國家的農業基礎,下面,我們透過美食,來探究一下印度的農業。
教師介紹印度地形圖、降水分布圖,水稻、小麥作物的習性,提問:(1)如果你是印度的農民,你會把這兩種農作物分布在哪些地方?(2)請嘗試在地形圖上標出,并說說理由。(3)你覺得還需要老師提供什么資料來幫助你布局呢?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提出相關結論,教師適時指導。
師:小麥和水稻的分布能不能交換?為什么?
生4:不能,因為它們有各自的生長條件。
師:對,農業發展受自然因素的影響很大。如果發生自然災害,農業發展也會受影響。
教師投影圖片(印度水災、旱災),與學生一起討論夏季風對農業的影響。
(知識遷移:中國季風的特點。讓學生嘗試提出應對措施。)
(拓展:三峽工程對旱澇的調節。)
師:但是,盡管如此,印度的農業還在不斷進步,綠色革命奠定了印度農業的基礎,使其農作物產量位居世界前列。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視覺感受中,認識印度農作物種類,通過讀圖思考、討論交流、問題和表格,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梳理,形成系統認識。在討論中,讓學生相互講解,教師有針對性地點評并補充,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表達能力。)
4. 究農業,探人口。
師:為什么我們身邊有泰國大米而沒有印度大米呢?印度這么多的糧食去哪里了?
生5:自給自足。
師:是什么原因導致印度的糧食消耗量如此之大?
生6:人口。
師:的確,印度人口是其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我們結合資料看一下印度的人口現狀。
資料1:印度人口增長圖;資料2:關于印度人口的研究報告。
師:(1)印度人口發展特點是什么?(2)印度人口眾多的優勢和劣勢有哪些?舉例說明。(3)你覺得造成印度人口發展和中國人口發展差異的原因是什么?
資料對比:我國人口政策vs印度人口政策。
師小結:可以說,農業的發展為印度人口增長提供了基礎保障,是印度經濟發展的根本。但人口的快速增長也使印度農業壓力巨大,兩者之間的協調是印度發展的重要課題之一。
(設計意圖:由生活中的進口大米品種引出印度人口的現狀,結合實際資料,引導學生雙向探究人口對國家的影響,讓學生對人口政策的作用有更好的認識,從而更辯證地看待問題。)
5. 比人口,比工業。
師:印度和中國都是人口大國,這對農業發展是一個挑戰。兩國的工業走的也是不同道路,讓我們通過視頻了解一下印度的工業現狀。
教師播放視頻,視頻內容主要講述軟件和服務外包刺激印度就業。
師:(1)什么是服務外包產業?主要包括哪些部門?(2)服務外包產業具有什么特點?(3)印度能成為“世界辦公室”有哪些優勢?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回答。
師:中國的產業也在不斷發展,但有所不同,我們看右面這個漫畫。
師:(1)這張漫畫讓我們看到兩個國家主要依托的產業分別是什么?(2)中國的產業發展與印度相比欠缺的是什么?應該怎么做?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回答。
(設計意圖:對比印度和中國產業,在自主學習中引導學生討論兩國的產業差異,讓學生更好地認識產業發展的趨勢。此外,在協作學習中培養學生獲取關鍵知識的能力。)
6. 回顧總結,拓展課外。
作業:制作宣傳海報——傳統與現代融合中的印度。
五、教學反思
在本節課中,筆者首先調整了教材知識框架,將人口和農業的知識進行互換,這樣使得學生更好地了解印度的農業發展,也使知識點的情境串聯更加連貫。其次,在探究知識點的過程中,通過將兩個國情相似的國家進行對比,在問題和情境引導下,學生不僅能更好地了解印度自然、人文特征,發展的特殊性,也能對中國的發展有更深刻的認識。情境主線的串聯,結合問題引導方式,不僅能幫助學生構建地理基礎知識框架,還能培養學生用地理思維去分析問題。
當然,本節課還存在一些不足,如對印度農業種植農作物的分析,需要學生從不同內容的地圖中整合有用的信息,對學生的讀圖能力要求略高,可能會造成探究結果生成的難度提升;另外,在對比印度工業和中國工業時,要做好關于中國工業的鋪墊,這樣能讓學生的討論更有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