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紅紅
一、引言
閱讀教學是培養學生閱讀技能的主渠道,因此,教材中閱讀板塊的教學備受教師重視。初中英語的閱讀課堂教學使用“3-P model”不在少數,即Presentation環節呈現閱讀的話題以及閱讀文本中的生詞;Practice環節操練文本中的詞匯、句式、語法等語言知識;Production環節讓學生復述課文,就文本話題進行討論,發表觀點與看法,或是根據文本內容簡寫或仿寫。更多的閱讀課結構為“PWP model”,即Pre-reading(讀前)階段,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激活相關圖式,提供必需的語言準備為目標,屬于閱讀前的準備環節;While-reading(讀中)即閱讀環節,是閱讀教學的核心,所有信息識別、推理判斷、分析能力的培養都是在這一環節完成;Post-reading(讀后)階段為應用環節,主要包括閱讀信息、閱讀策略的應用,也包括對故事情節發展預測等。(王篤勤,2010)
二、閱讀課堂存在的問題
筆者通過對閱讀課堂的觀察發現:閱讀課堂教學模式化,方法單一;語法講解、句式練習、詞匯解析、逐句翻譯等活動充斥課堂,教師不重視篇章結構與內容內涵,忽視對學生閱讀技能的培養和閱讀能力的提高;學生的學習停留在語言形式上,難以深入到思想內容,難以建立用英語思考或做事的觀念和習慣,也談不上文化和語感;或是教師意識到了培養閱讀技能的重要性,但對教材文本研究不足,沒有很好地利用教材的文本特質設計出適合該文本的閱讀任務,而是試圖用一個固定模式來應對風格迥異的篇章。總之,以講代讀的閱讀課堂讓學生失去了閱讀能力;閱讀前過度鋪墊讓學生失去了閱讀欲望;閱讀活動“肢解”課文讓學生失去了閱讀興趣;以閱讀技能的訓練代替學生對文本內容和主題的理解,讓學生失去了深入思考的機會。對閱讀文本的語言知識的學習游離于文本之外,孤立地學習知識點對其運用毫無益處。
三、“串問式”閱讀教學實踐的出發點
提問是課堂上操作方便的活動形式。課堂問答是課堂互動最基本的形式,教師可以通過問答保證語言輸入質量、調動學生情感因素、協調學生學習行為。(尤超群,2015)“串問”即一連串的問題。“串問式”閱讀教學設計是指教師巧設問題,串起閱讀教學的各個環節,用問題激活學生與文本主題相關的背景知識,驅動學生閱讀獲取文本內容,促使學生思考文本主題,鼓勵學生聯系實際討論,等等。教師根據閱讀內容設計一連串的問題,學生可以獨自回答,也可以討論回答。這就真正體現出教師是課堂的主導,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課堂是師生圍繞一個中心主題進行民主對話的平臺。
四、“串問式”閱讀教學實踐案例
(一)閱讀文本介紹
八年級下冊Unit 6 Reading的主題是Volunteering for the Special Olympics World Games,以志愿者Liu Ming的口吻介紹了2007年10月在上海舉行的特奧會的一些情況,還談及他身為運動員Li Hai的教練,志愿為運動員服務的感受。
全文共五個自然段。第一段是Liu Ming回顧做特奧會志愿者的總體感受;第二段簡要介紹特奧會;第三段是志愿者在特奧會上的服務工作;第四段是Liu Ming作為教練和志愿者的經歷;第五段與第一段呼應,談及特奧會的意義以及Liu Ming對志愿者工作的評價。
(二)學生學情分析
八年級下學期的學生有五年(小學三年級開始開設英語)以上的英語學習經歷,有一定的語言知識儲備,掌握了一些閱讀技巧和方法,對文章的段落、結構有認知,理解課文的字面意思不太困難。筆者發現,學生的薄弱之處在于對文本內涵和文章主題的深入理解有欠缺。
(三)“串問式”閱讀教學設計
筆者有幸參加了2017年江蘇省“五四杯”初中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展評及研討活動,對張家港市常青藤學校錢敏瑜老師執教的一節閱讀教學課記憶猶新。深刻的記憶源于其簡單明了而又不同尋常的教學設計。在此,筆者以這節課為例,談談“串問式”閱讀教學設計。
1. 問題激活學生的背景知識。
閱讀文本的主題是“為特奧會做志愿服務”。學生不是太了解特奧會,所以教師從人人皆知的奧運會入手,問學生“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the Olympic Games?”,學生反響熱烈,從不同角度回答了問題,如奧運精神、奧運的歷史、賽事的年份、比賽項目、奧運主辦權的申請、獎牌總數,等等。學生對奧運會的了解超出教師的預測,為了避免讀前環節花費太多時間,教師以將舉行一次“談奧運”的主題班會活動為由,機智結束此環節,隨即進入下一個教學環節。
2. 問題驅動學生閱讀與思考。
激活了學生關于奧運會的背景知識,教師自然而迅速地拋出問題“What is the Special Olympics World Games?”并要求學生安靜快速地閱讀文本,找出“什么是特奧會”的答案。這個問題的提出,是教師基于學生必須先了解特奧會,才能充分認識文本主題“為特奧會做志愿服務”的想法。學生快速瀏覽全文,發現問題的答案在文章的第二段。教師在學生給出答案后,提出一個相關填空題:people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have trouble? ? ? ? ? ?。學生在思考并回答這個問題時,對people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有了認識。同時,教師埋下了幫助學生理解特奧會的舉辦意義的伏筆。
第一遍閱讀文本解決的是特奧會的概念及其面向的群體。為了進一步了解特奧會的舉辦意義,教師提出問題“What can the Special Olympics World Games bring?”,要求學生對文章進行第二遍閱讀。學生在文章第四段特奧會運動員Li Hai的例子及志愿者Liu Ming對特奧會的評價中找到問題的答案。此問的重點依然在特奧會,教師設計此問的意圖在于,學生深入了解特奧會后,才能對文本主題“為特奧會做志愿服務”有深刻認識。教師設計的問題驅動學生打破常規的逐段閱讀,圍繞主題進行逐層逐步的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