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婧 張浩 陳夢宇 張博文
摘 要:從網絡募捐的運作模式出發,分析我國網絡募捐存在的問題,并分別從企業、社會及政府等多個維度提出相應解決對策,積極探索規避網絡募捐的風險新路徑,促進網絡募捐可持續性發展,為慈善事業發展提供動力。
關鍵詞:互聯網;網絡募捐;可持續發展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02-0034-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D638? ? ? ? 文獻標志碼:A
隨著互聯網技術在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全面運用,使社交媒體呈現爆發式增長,為人們的生活打開了新空間。網絡募捐以成本低、效率高和傳播快等特點不斷匯集著正能量和愛,受到了籌款人與公益組織的青睞。然而,網絡募捐由于是通過互聯網的朋友圈、公眾號發布信息,信息往往是不完全的,頻頻出現的利用網絡“騙捐”“詐捐”“愛心被坑”等現象,也從客觀上削弱了網絡募捐的公信力,甚至影響了整個慈善事業的可持續發展[1]。
1? 網絡募捐發展概況
網絡募捐憑借著門檻低、傳播快、覆蓋面廣等顯著優勢,從最開始的個人借助微博等網絡新媒體途徑籌集資金,發展到如今形成一定規模的網絡慈善組織,為民間慈善事業找到了一個全新的方向。網絡募捐的發展模式多種多樣,按其運作模式可分為網友自發型、企業倡導型、慈善組織指導型,慈善組織主導的網絡募捐主要有直銷型、電子商務型、C2C型、網捐公益圈型、網絡直銷型等幾大模式。
依托互聯網技術和第三方支付平臺的支撐及微信朋友圈等平臺的助推作用,網絡募捐得到蓬勃發展,有效補齊了我國現有的社會福利制度短板,拓寬了救助渠道,彌補了政府公共服務的不足,也為我國慈善事業的創新和發展注入了源頭活水。
截止2018年10月19日,水滴籌、輕松籌、愛心籌這3大平臺聯合公布的數據顯示,3大平臺大病籌款累計籌款金額超過400億元,為超過360萬人募集到大病救助資金;截至2018年9月,僅“水滴籌”平臺累計籌款額就超過100億元,服務80多萬名經濟困難的大病患者,使用規模達到了3.4億次;騰訊公益和支付寶累計捐贈總額超過20億元和8.6億元。通過在線籌款的運作模式,網絡募捐將點滴愛心匯集成強大的公益力量,支援救助萬千困難家庭。
但是,多樣化的網絡募捐模式為線上捐助提供多種渠道的同時,欺詐性募捐行為也層出不窮。網絡曝光的“羅一笑事件”“愛心媽媽李利娟事件”“知乎女神童瑤事件”等詐捐、騙捐行為使公眾嘩然,造成許多愛心人士瀏覽到捐助信息時,對其真實性持有懷疑態度,熱情褪減。
2? 網絡募捐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網絡募捐雖然在當前的社會救助體系中優勢明顯,但在我國目前尚未形成有效的規范法律條文、統一的募集程序和明確的監管體系,網絡募捐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也亟待解決。
2.1? 網絡募捐真實性不確定
網絡募捐將素不相識的受助人與捐助人直接聯系在一起,受助人通過上傳文字圖片等資料,以幾乎“零成本”的方式進行募捐。從某種程度上,這確實能夠直接有效地解決受助人的困難需求,但也造成了對其進行監管困難。一方面,目前我國還沒有專門的規定,來規范指出以個人的名義在互聯網上發起募捐的申請人需要提供哪些材料以供審核。另一方面,作為典型的民間救助行為,受助者會基于傳播效果的考慮,而進行一些夸大渲染及隱瞞部分因素,這無疑是對公眾信任的一種傷害,而平臺本身是否具備核查信息真實性的能力,也有待考究。
2.2? 網絡募捐平臺資質不健全
網絡募捐平臺良莠不齊,使許多資質不符合規定的機構魚目混珠,公眾難以辨別。2016年,隨著我國《慈善法》的正式出臺,民政部開始承擔慈善募捐的主體角色,并頒發許可證給13個網絡募捐平臺,如“螞蟻金服公益平臺”“輕松籌”“騰訊公益平臺”等,這些平臺迅速成為在線籌款的支柱力量。但不可忽視的是,在運行過程中仍然出現了不少的問題,如網站信息不完善、募捐信息更新不及時及募捐資金去向不透明等問題。公眾與募捐平臺的信息不對稱,進一步加劇了捐助者與求助者的信任危機[2]。
2.3? 網絡募捐平臺監管機制不到位
網絡募捐平臺作為一個中介,直接將求助者和捐助人聯系到一起,缺乏第三方監管機構與制度。其監管不到位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一是前期募捐者資質審查其主管部門在審核程序、資格審查、信息真實性的審核不夠嚴格等因素使不法分子仍有機可乘。二是中期的費用使用情況、資金流向無法得知,缺乏必要的信息公開制度。三是后期病人的治療狀況、多余善款的處置方式沒有實時公開,公眾無法得知募捐人所報數額是否符合實際所需,是否存在虛報數額、非法獲取額外收益的情況。相關法律法規的頒布,一定程度上對網絡募捐泛濫的現象起到了遏制作用,但網絡募捐監管體系不健全、不完善使網絡募捐平臺仍然缺乏約束力。
2.4? 網絡募捐平臺領域不均衡
網絡募捐作為一種網絡時代發展的產物,勢必首先流行于常使用網絡的群體,而網絡作為一種高科技產品,使用范圍由大城市到小城市再到鄉村傳播,因此,網絡募捐存在城鄉不均衡、貧富不均衡的現狀。農村貧困地區生活條件差、群體患病率高、就醫環境落后,一些貧困人口患病之后因經濟基礎差,無法支撐醫院高昂的醫療費用,又不知道獲取募集資金的渠道,從而放棄治療。所以,真正困難的人可能尚未接觸過網絡,更不用提使用網絡募捐功能解決自己的困難,造成網絡募捐平臺覆蓋面積狹窄[3]。
網絡募捐通過互聯網的人際傳播,使得求助信息有效擴散,從而引起大家的共鳴。但不容忽視的是,并不是所有的項目都能完成籌款目標。一般涉及到疾病、自然災害等方面的項目,相對更能夠獲得公眾的同情心,從而會產生理想的效果。但類似于環保與教育等方面的項目,由于沒有直接的感官體驗,預期效益未知,因此公眾參與積極性不高,籌款很難。而“千篇一律”的疾病求助項目會引起公眾的“愛心疲勞”,繼而影響網絡募捐的可持續性發展。
3? 相關建議
3.1? 建立健全網絡募捐第三方監管機制
可以構建一個政府、平臺和個人分別作為3大主體的網絡募捐聯合監管體系。政府、平臺與個人之間要消除信息不對稱這一現象,確保每一個募捐項目安全順利進行。為保障互聯網募捐平臺的可持續性,政府部門要采取措施監管優化平臺發展模式,委托第三方審計單位對不定期募捐平臺進行審計公開,防止某些平臺打著慈善的名義進行非法集資,確保每一筆捐款都能做到??顚S?。同時民政部要繼續定期對各家平臺進行審查評估,及時取締不規范平臺,同時允許新的網絡募捐平臺進入市場,提高網絡募捐平臺發展活力[4]。
3.2? 完善網絡募捐平臺管理體系
提高網絡募捐平臺申請的必要條件,明確規定申請者需要提供的材料,同時與當地的政府部門、醫療機構等及時進行核實,確保每一個申請項目真實有效,并通過官方網站、官方自媒體等渠道及時公開。在審查出虛假的網絡募捐求助信息后,應及時刪除相關信息,同時在官方網站和自媒體平臺進行說明,已經籌集到的資金及時退回至原捐助人。
建立健全征信體系,將以虛假項目騙取募捐資金的求助者拉入“黑名單”。事后對每個項目進行跟蹤,建立第三方公示體系,從而在有效降低“騙捐”行為發生的同時,也讓每個捐助者有獲得感,反過來進一步提高平臺的公信力,形成良性循環。也可以與一些大的門戶網站合作,對環保與教育這種大眾直觀感覺不明顯的項目加大宣傳力度,尤其要做好受捐助后的效果反饋,有效促進網絡募捐平臺項目多元化,避免公眾“愛心疲勞”,從而推動平臺持續性發展。
3.3? 加強網民識別真假募捐的能力與舉報意識
網絡募捐的低成本與高回報為犯罪和詐騙提供了“溫床”,加強網民對募捐行為真假的判斷能力,將有效打擊詐捐、騙捐行為,鼓勵網民捐款前仔細了解募捐情況,避免人云亦云、盲目跟風。無論是政府還是募捐平臺都有義務向網民強調識別真假募捐的重要性,并教導網民如何判斷虛假募捐。網民作為募捐行為的主體,更要有甄別意識,嚴厲打擊詐捐騙捐不能僅靠政府和募捐平臺,也需要每一位互聯網用戶的監督。
4? 結束語
網絡募捐是一個由政府、企業、醫療機構、用戶等共同參與的系統性行為,促進網絡募捐平臺高效、穩定、持續性發展,離不開多元主體的共同努力。政府要在現有的法律背景下,細化具體要求,填補法律漏洞,加大對網絡募捐平臺企業的監管力度,完善騙捐、詐捐等違法行為的懲戒措施,用法律武器全方位保障民眾的合法權益,促使民眾對網絡募捐行為的短暫性熱情轉化為常態化的行動。平臺企業要深度挖掘目標用戶的需求,設立多元化的方案,借助互聯網技術提高自身專業知識和服務技能;要實時公開資金使用途徑,確保愛心捐助者對事件有知情權、監督權。慈善組織借助互聯網平臺募集善款的同時,要提供開放的投訴建議渠道,從而為政府制定法律政策提供依據。廣大用戶要提高甄別能力,識別虛假信息,舉報違法募捐行為。各大主體要共同努力,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實現深度融合,才能使得政府、企業、用戶達成共贏。
參考文獻:
[1]朱虹,吳楠.《慈善法》背景下中國網絡募捐的現狀、困境及其應對[J].社科縱橫,2018,33(10):89-93.
[2]邱習強. 我國網絡募捐綜合監管機制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7.
[3]蔣萬勝,劉璐.我國個人網絡募捐的興起及其監管[J].商洛學院學報,2015,29(1):86-93.
[4]王嫣.我國網絡公益的發展困境及其解決對策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