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媛媛 黃詩瑋
摘 要:闡述了當代大學生網絡貸款消費現狀及問題,從消費對象、消費行為方式、消費過程、消費趨勢等方面對大學生消費水平現狀與消費觀念變化的原因進行了探討,分析了網貸平臺泛濫與大學生網貸消費的相關性,并從政府、社會、學校、家庭及大學生個人等層面提出對策和建議,以期為促進校園網貸消費的理性回歸提供理論指導。
關鍵詞:大學生;網絡貸款;消費觀念;網貸平臺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02-0036-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G645.5;F832.4? ? ? ? 文獻標志碼:A
1? 當代大學生網絡貸款消費現狀及問題
當代大學生的消費水平不斷攀升,消費觀念也在不斷變化,由于價值觀的偏離,導致學生中出現高消費、攀比心態,大學生的提前消費習慣也愈發普遍。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網絡貸款平臺進入各大高校,造成高校網貸亂象百出。高校大學生是網絡貸款中較龐大的群體,一些網絡貸款平臺頻頻鼓動大學生超前消費,使之忽視自身經濟情況,給自身、家庭、學校、社會造成不良影響。由于網貸平臺的快速興起,管理尚不到位,導致學生被騙現象屢見不鮮,甚至出現了一些極端案例,引起政府、社會、高校等高度關注[1]。
1.1? 大學生消費觀及價值觀產生偏差
當今,提前消費已經成為大學生的主流消費觀念之一。面對日益增加的誘惑,在網絡貸款平臺井噴式發展的現實因素下,部分大學生由于缺乏對大學生活的規劃,缺乏對人生理想的追求精神,更容易受到網絡貸款平臺的影響。由于價值觀念的偏差,超前消費的額度遠遠超過償還能力,更有甚者在無力償還的情況下,傷害自己或偷用同學的身份信息申請網絡貸款,易導致嚴重后果。
1.2? 易造成大學生個人信息泄露
大學生網絡貸款雖手續方便、到賬快捷,且相對于銀行貸款來說門檻較低、申請便利,但大學生在進行網絡貸款時仍需提供身份證、學生證、學信網賬號與密碼及家屬和輔導員的身份信息和聯系方式。由于網絡貸款在我國新興不久,市場監管還不到位,網絡貸款平臺機制不夠健全,平臺準入條件較低,對個人信息審核不嚴格,信息保密制度不完善,容易造成大學生個人信息泄露,給學生造成不利影響。同時,一些投機取巧之人利用漏洞,躲過市場監管,建立短期虛假網絡貸款平臺,不僅致使更多大學生上當受騙,網絡貸款市場秩序也更加混亂,不利于政府部門對其進行監管[2-4]。
1.3? 給大學生人身安全埋下隱患
與正規銀行貸款相比,一些網絡貸款平臺的催款方式更讓人擔憂。若按一般正常的法律制度,對于到期不能按時還貸的借款者,只能通過法律渠道,一切手續光明正大、公開透明。但是,一些網絡貸款公司由于管理工作不到位,負責催款的員工采取一些非常規手段干擾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甚至是人身安全,造成惡劣的影響。
1.4? 還款壓力大,易造成信用風險
有借終有還,網絡貸款雖能解決一時之需、解燃眉之急,但仍需面對還款問題。網絡貸款平臺除收取約定利息外還會收取服務費、違約金、滯納金等高昂費用,而大學生大部分經濟來源于父母每月固定的生活費。部分學生選擇省吃儉用,這對于處于成長期的青年來說極易影響其身心發育;另一些學生選擇兼職來還貸,但兼職占用了其大量時間與精力,易使學生成績下降,同時每月還款的巨大心理壓力也不利于其身心健康;還有一部分學生選擇拆東墻補西墻,其后果就是負債累累,身陷泥潭。另外,雖然目前P2P平臺還沒有納入我國央行的征信系統,但隨著我國征信體制不斷健全與完善,P2P平臺終將被納入征信系統。
2? 促進當代大學生網貸消費理性回歸的對策
2.1? 政府層面
2.1.1? 建立健全市場準入條件,明確監管主體
21世紀“互聯網+”背景下,未來金融市場的發展往往集理財、眾籌、借貸為一體的多元式為主。因此,在市場中對網絡貸款的準入及退出應設立更加嚴格明確的準則,提高行業準入門檻。同時,對網絡貸款平臺應確立以銀監會為監管主體,其他機構協同的監管體系。
2.1.2? 完善法律法規,重視信用體系建設
政府應根據網絡貸款亂象橫生的現狀,針對網絡貸款平臺出臺一系列法律法規,遵循鼓勵創新與適度引導于一體的法律制度。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了解國情,立足國情,加快推動對民間借貸及網絡借貸的立法規范,嚴格執行法律法規,消除借貸亂象,減少大學生網絡貸款的法律風險,規范市場秩序。政府更應與時俱進,盡早將網絡貸款平臺納入我國征信體制,使網絡貸款實現信用信息共享。
2.1.3? 提高監管力度,整頓現有不良網貸平臺
在網絡貸款平臺中存在罔顧法律的無良商家,突破道德約束與法律底線,不僅收取高額貸款利息,更以催款之名對學生實施脅迫甚至人身拘禁,嚴重破壞社會風氣。對此,法律與監管部門應對其實施嚴厲處罰,杜絕社會不良風氣[5-6]。
2.1.4? 樹立正確的輿論導向,引導大學生理性消費
大學生的消費價值觀尚未完全形成,需要社會輿論正確引導,促使大學生在健康的價值觀念氛圍下形成良好消費觀念。正確的媒體輿論導向,積極的社會風氣渲染,為大學生的理性消費奠定外部基礎。
2.2? 網貸平臺層面
2.2.1? 加強條件審核,推進行業自律管理
作為網絡貸款公司,自身應該加強自我社會責任感,不斷完善行業自律標準。建立嚴格的貸款制度,提高貸款門檻。提高自身素質,嚴格審查借款人及貸款項目,對貸款人信息的真實性及貸款條件進行全面審核。采取上門認證的方法核實目標群體信息的準確性,從而加大對大學生身份的時效性和真實性的驗證。應主動告知借款的真實風險,尤其是附加的各種費用項目及真實利率。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打擊非法金融業務活動。開展營銷活動時要遵循行業規則,不得逾越監管紅線,網貸機構更不應該采取非法手段進行虛假、片面宣傳,誤導出借人或借款人[7]。
2.2.2? 加強用戶信息收集,建立信息共享機制
各個網貸平臺之間應該建立信息共享機制,發起校園信用聯盟,呼吁用戶信息共享。杜絕同一用戶在多個網貸平臺重復借貸的現象,從而促進整個網貸行業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而作為客戶群體的大學生,更應該加強個人信用風險意識,避免身份信息被盜用造成騙貸,更不能有“害人”之心,做出違法犯紀的事[8]。
2.3? 家庭層面
2.3.1? 培養子女良好的理財習慣
父母的消費觀對子女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子女往往會效仿父母平時的消費形式。因此,為了避免大學生出現錯誤的消費觀念與消費行為,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應以身作則,樹立健康、理性的消費觀,幫助子女養成良好的理財習慣。
2.3.2? 承擔子女遠離網貸的責任
對于離家求學的大學生,父母應該在其學習及生活上多些關心,及時準確掌握子女在校消費情況,合理提供消費金額。若發現子女陷入網絡貸款泥潭等情況,應及時與學校溝通,幫助子女積極應對、解決[9]。
2.4? 學校及個人層面
2.4.1? 學校加強普及金融知識
任何矛盾都有內因和外因,內因是指事物發展變化的內在原因,即內部根據;外因是指事物發展變化的外部原因,即外部條件。之所以部分大學生沉迷網絡貸款,其中一個原因是缺乏正確、良好的環境,所以學校應改善其生活環境這一外部因素。教育部門與高校應普及與投資、金融、消費等有關知識,提高學生的法律能力與意識,高校應積極組織關于網絡貸款的知識講座,或開展與消費觀念有關的班會。
2.4.2? 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價值觀
大學生在進行網絡貸款消費時要注意分寸,堅持適度原則。高校大學生作為社會的儲備人才,國家未來的希望,應樹立正確合理的消費觀、價值觀、人生觀。樹立崇高理想,志存高遠,努力學習,規劃未來藍圖,為社會作出奉獻。
3? 結束語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高速、穩健發展,大學生消費水平不斷攀升,消費觀念也在不斷變化,尤其是隨著互聯網金融的興起,極大地刺激了大學生的消費能力和水平,大學生如何合理使用校園網貸,成為全社會需要共同關注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張玉華.當代大學生消費觀教育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13.
[2]劉勛.大學生網貸須警惕法律風險[N].法制日報,2015-11-12(7).
[3]丁雅誦.大學生網貸,把眼睛擦亮[N].人民日報,2016-07-14(18).
[4]張妍妍.大學生信貸產品研究[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11.
[5]王久才,田金花.大學生借貸問題及對策探討[J].中國商論,2015(16):73-75.
[6]梁鵬.大學生網貸風險的法律控制[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6(5):97-100.
[7]桂媛媛,陳彥華.大學生網絡貸款調研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6(22):78-79.
[8]董慧慧.大學生消費行為分析——以北京聯合大學商務學院為例[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4(4):291-292.
[9]李雨燕,曾方.當代大學生消費觀及其價值重構——從馬克思主義消費觀的視域來看[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