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泉
[摘 要]桂南采茶戲形成、發展與明清俗曲有千絲萬縷的關系。明清俗曲《采茶歌》《孟姜女》《十杯酒》《賣雜貨》其變體作為主要唱腔在桂南采茶戲中得到吸收和繼承。明清俗曲及其變體在當下民間的桂南采茶戲唱腔音樂中仍占有核心地位。
[關鍵詞]明清俗曲;桂南采茶戲;傳播;流變
明清俗曲是作為民歌中特殊的一類,不但歷史悠久,而且流行地域之廣,影響之大,大江南北均可找到其變體。馮光鈺、江明惇、杜亞雄等前輩分別在其《同宗民歌》《漢族民歌概論》《蘇隴民族之比較》著述中論及民歌流變的問題。采茶戲是流行于廣西、廣東、江西、福建等南方省區的大劇種,博白縣桂南采茶戲作為重要一脈于2006年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也吸引了不少學者對其的關注與研究。遺憾的是,對桂南采茶戲歷史價值多是泛泛而談,其唱腔音樂源流的探溯也缺乏深度和廣度,本文以唱腔音樂為立足點,將“明清俗曲”與“桂南采茶戲”聯系起來,其目的在于接通歷史,闡明明清俗曲及其變體在桂南采茶戲唱腔中的核心地位,揭示桂南采茶戲具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
一、關于“明清俗曲”
一般認為明清俗曲是泛指流行于明、清兩代,在民歌的基礎上進行加工、提煉、創作的藝術歌曲及在其基礎上繁衍、發展、變化出來的器樂作品。但主體仍是聲樂藝術作品,“其音樂性質屬于民歌小調,屬于我國民歌中一個特殊的類別”①。明清俗曲也又稱為“時尚小令”“時興小曲”“曲子”“時調”等。據研究者整理發現有《采茶歌》《傍妝臺》《鬧五更》等240多個明清俗曲曲牌名稱。明清俗曲“具有‘雅俗兼屬、程式性與即興性并存、精致與粗拙相兼等藝術形態特點,具有特殊的流傳特征和演唱形式”②。在農耕文明社會,明清俗曲往往隨著人口流動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輾轉流傳,融入或藏匿于地方戲曲、曲藝、民歌之中,有些變化較大,有些變化小,而那些變化不大、旋律框架清晰就是我們所謂的“同宗民歌”。桂南采茶戲就保留有很多明清俗曲,它們甚為當地人所喜愛,依然在人民的生活中流淌、延續,繼續潤飾、調劑著人們的生活。
二、《采茶歌》曲調的流變
《采茶歌》也稱之“《十二月采茶歌》”,民間藝人將其視為“老茶婆”“茶祖”,其曲調及衍生變體在我國浙江、江西、廣東、廣西、云南等省區都流傳。筆者通過實地調查與文獻整理,將廣西《采茶歌》《十二月采茶》與江西于都的《采茶謠》③、江西玉縣的《摘茶》(又名《十二月茶》)①、粵北《十二月采茶歌》②、浙江衢州的《順采茶》③、云南永勝的《采茶調》④等共計八首曲調進行比照。請看以下兩例:
譜例1:
采茶歌諸曲調(一)
譜例2:
采茶歌諸曲調(二)
通過比較我們很容易發現,以上八首曲調基本相同,歌詞內容接近,不同之處在于例2三曲曲調的結構有所拓展,其親疏關系一目了然。博白桂南采茶戲中的《開臺茶》《參拜茶》《上山》《開荒》《點茶》《采茶》《炒茶》《收工茶》《十送賣茶》《采茶夾白》等一套“茶腔”中多數是《采茶歌》的變體或者衍生體。⑤古老《采茶歌》藝術基因作為桂南采茶戲“茶腔”,其核心內容在唱腔音樂得到沿用、傳承。
三、《孟姜女》曲調的流變
《孟姜女》是歷史久遠的故事傳說,同時也是一首廣為傳唱、影響較大的民歌。有學者從27個省市自治區的《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及其它民歌集中查找發現,“流傳于各地的具有共同特征的《孟姜女》及各類變體221首”⑥。杜亞雄教授在《蘇隴民歌之比較》一文中將《茉莉花》《孟姜女》等列為“詞曲皆同名亦同”的類別。江明惇教授將《孟姜女》《茉莉花》等13個曲調在不同類型的民間音樂中流變情況進行梳理、分析與比較。《孟姜女》曲調在華夏廣袤的土地上生發、流傳,其影響力可見一斑。但《孟姜女》曲調在廣西流傳情況尚少有人論及。桂南采茶戲就保留有《孟姜女》音樂主要框架,而且玉林博白縣的采茶戲還把《孟姜女》曲調作為主要唱腔,形成多個變體。請看下例:
譜例3:
《孟姜女》其變體的比較⑦
以上六曲中,有江蘇《春調》《孟姜女》;廣東《孟姜女》;廣西桂南采茶戲唱腔《十八里相送》《五更里》《花旦腔四》。通過比較我們發現,除《春調》結構(三句式)有所不同外,五首曲調在音樂結構、調式、旋律骨干音、句頭起音、句末落音、律動節奏等方面均存在一致性,不同只是裝飾性旋律增減和唱詞變化而已,音樂同宗同源的關系不言自明。學界通常認為《春調》產生較早,《孟姜女》曲調則源于明代(1368—1644)已開始流傳的《春調》。①而《春調》是“唱春”活動一首重要腔調,該活動產生于明初,江南一帶就流傳著一種每年在春節期間,有人挨家挨戶上門演唱的習俗,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因此,我們看到了古老的民歌血液依然在今天流行的桂南采茶戲中流淌。
但值得注意的是,從江蘇《春調》演變為《孟姜女》,再演變為廣西《五更里》帶有“口傳心授”的鮮明印記,音樂的流變呈現出漸進式的特點;而《十八里相送》《花旦腔四》《五更里》三首曲調的演變屬于是文藝工作者有意識的唱腔創新與變革。《十八里相送》《花旦腔四》沿用了《五更里》的音樂框架結構,只是在局部作修改和調整。如,在音樂上加花、增加音程跳進,在字腔關系上由“字多腔少”改為“字少腔多”,從而使唱腔更加細膩婉轉、豪邁激越。此種“移步不換形”曲調變化使《十八里相送》家喻戶曉,得到當地人民的極大歡迎。
四、 《賣雜貨》的流變
《賣雜貨》是流傳較廣的民歌曲調,也是廣東花朝戲、江西贛南采茶戲、安徽黃梅戲等劇種劇目名稱,在廣東粵劇中也被作為唱腔曲牌。《賣雜貨》還被作曲家陳培勛先生吸收創作成鋼琴曲《賣雜貨》,并作為考級曲目,在社會上影響較大。通過以下對比我們很容易發現其同宗關系。請看下例:
譜例4:
【賣雜貨】諸曲調比較②
《賣雜貨1》《賣雜貨2》留存于桂南采茶戲,在博白民間藝人也稱作《下洋》,《賣雜貨3》流行福建惠安縣,《賣雜貨4》流行于廣東紫金縣,《賣雜貨5》保存于廣東粵劇。以上五首雖然留存于不同區域,但在音樂上同宗關系十分易見,主要不同也是結構變化。另外,江西彭澤縣民歌《參加新四軍》(賣雜貨調)③也與上例極為相似。
五、《十杯酒》的流變
《十杯酒》是一首流傳范圍較廣的明清俗曲,在我國不同地域也有流傳,筆者采集的博白桂南采茶戲音響資料就有《十杯酒》。請看下例:
譜例5:
【十杯酒】及其變體的比較①
以上三首曲調中,雖然《開荒》《十杯酒》結構變長,但是音樂上的同源性還是十分易見的。筆者將之與廣東潮州漢樂《十杯酒》、江西省于都嗩吶曲《十杯酒》、河南商城民歌《十杯酒》等同名地方民間曲調對比,尚未見相同或相似的現象,這可能如馮光鈺先生所說的那樣,《十杯酒》可能屬于“框架結構相同詞曲各異的同宗民歌”②。但是,《十杯酒》曲調與《孟姜女》曲調風格近似,結構同為四句,第一句、四局的落音相同,因此這首曲調在吸收過程中表現出融合或雜糅情況。
《采茶歌》《孟姜女》《十杯酒》《賣雜貨》等古老民歌入桂要與客家人遷入廣西聯系起來。“清初,廣東石城人曹耀芳由松明‘遷博邑,安居曹村。至同治年間,傳七代,有朝易、朝詩、朝書、朝禮、朝春兄弟5人,分立5大房。約在乾隆中期,祖籍福建汀州府上杭縣之劉德仕,從廣東化州陸傳嶺遷至博白,在三灘長崗嶺立業。……乾隆末年,福建汀州府武平縣人劉一仕,率族人經廣東石城縣蒼下村遷博白縣沙貼山立業。而縣中曾氏之族,系出廣東嘉應州,來自清道光年間。”“玉林、博白一帶的漢人,很大部分是從江西遷來的,其中吉安一處較多,例如姓張的祖先原籍江西戶陵縣,王姓始祖系江西歲賢,姓朱的祖宗為江西贛州安遠縣人……等等。”③清道光版《博白縣志》記載,道光十二年(1832),博白有17960戶,141483人。這比北宋元豐年間18000人,增加123483人。當時廣西漢族人口約250萬,其中就有14萬多是博白的。博白人口為何迅速增長?這跟客家人紛紛遷入有關。”④由此可見,明末至清代中后期是客家人遷入廣西東南部的高潮期,也在此時,這批明清俗曲隨客家人遷徙來到廣西這片大地。
六、結語
正所謂“今之樂,猶古之樂”。桂南采茶戲的“茶腔”與“插茶”存留著大量的明清俗曲,“茶腔”中的《開臺茶》《采茶》《上山》《手工茶》《采茶加白》是《采茶歌》的變體,《開荒》是《十杯酒》曲調,《炒茶》是《剪剪花》的曲調。“插茶”中保留或雜糅著《五更里》《五更嘆》《孟姜女》《賣雜貨》《梳妝調》《一匹綢》等明清俗曲及諸多變體。數百年的古老民歌仍然活在當下,調劑和潤飾著人們的生活,傳統這條河流仍在悄無聲息地流淌與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