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家祥
[摘? ? 要]木刻版畫源于中國,因造紙術和印刷術而產生。早期木刻版畫以復制功能為主,隨著印刷術傳入歐洲,在歐洲木刻版畫從工具到表現形式都得到了改良和發展。20世紀30年代,在魯迅先生的努力下,它又以創作型的新面貌回到了祖國。進入21世紀以后,這種版畫藝術樣式,又帶著無限的生機和活力闖進了人們的視野,也迎來了藝術創作的盛期。在“一帶一路”的進程中,它蓬勃發展的勢頭是值得期待的。木刻版畫藝術樣式及其藝術家在當今的任務,就應是把心靈與這種藝術樣式的表達相連接,形成“海歸”藝術與本土傳統文化的合力,更好地促進我國木刻版畫藝術的良性發展。
[關鍵詞]木刻版畫;本土文化;民族傳統文化
什么是“海歸”,人們把到國外求學,學成后歸國的學子稱其為“海歸”。那么“海歸”藝術,就是這種藝術樣式原本就是中國的,傳到國外,又再回到了中國,這就是我理解的“海歸”藝術。
現代木刻版畫就符合“海歸”藝術的定義標準。木刻版畫源于中國,我們的祖先發明了造紙術和印刷術,因而也就產生了木刻版畫。木刻版畫是一種通過印刷手段實現的圖像藝術,世界上發現最早的木刻版畫,就是唐懿宗咸通九年印制的《金剛經》扉頁木刻版畫。隨著印刷術遠傳歐洲,在歐洲木刻版畫從工具到表現形式都得到了改良和發展。20世紀30年代,在魯迅先生的努力下,它又以新的面貌回到了中國,從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它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解放區,給予了極富創造性的形象表達,可以說木刻版畫作為“海歸”藝術,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在當今,我們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首的黨中央領導下,正進行實現“中國夢”和“一帶一路”的現代化建設,這種“海歸”藝術樣式,又帶著無限的生機和活力闖進了人們的視野,也迎來了藝術創作的盛期。在這樣的進程中,“海歸”藝術如何為現代化服務,它引起了我的思考。
西方文化比較直觀,東方文化則比較含蓄,生活中的文化差異現象像是浪花,需要海潮與巖涯的撞擊才會迸發,也會給波瀾不驚的生活增添一抹新奇和樂趣,而木刻版畫這種“海歸”藝術樣式中的文化差異,則像是極具吸附力的一股漩渦,充滿了一種被它傾覆吞沒的侵略感。中國木刻版畫的題材是多元化的,應用范圍是寬泛的,從作為宗教畫的佛像、神像,作為年畫的吉祥畫、風俗畫、風景畫、人物仕女畫、戲曲故事畫,和作為信紙、詩箋用的裝飾畫等,均屬一類獨立印刷的單幀木刻版畫,作為醫藥、地理、考古、禮儀、佛、道、兵書,兒童讀物、家譜、琴棋譜、占卜星相書,通俗讀物、小說、戲曲等插圖,到作為學習繪畫之用的畫譜之類,表現的形象要素都是以線造形,是盡了木刻版畫的一切可能的應用和作用范圍的,它緊密地結合著社會生活,始終是為人民服務的。
中國木刻版畫總是用線造形,以白計黑,而西方木刻版畫則多用光影,以黑、白、灰的色塊造形,西方木刻版畫表現內容、講故事直觀,而中國木刻版畫表現內容、講故事含蓄,耐人尋味。就像人們在看京劇時,一看到舞臺上演員拿著鞭子在晃,就知道是在表現騎馬;一個演員在前,一個演員在后,拿著一對旗幟,擋住中間演員的下半身,就知道是表現坐轎。如京劇《三岔口》,明明是兩個演員在輝煌的燈光下表演,觀眾卻知道是在表現黑夜中的打斗。而作為“海歸”藝術的木刻版畫,必須求同存異。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講和諧的,這種求同存異的自信,就要強調文化自信的堅守,而不是屈從、抄襲或追逐外來樣式與異國精神。求同存異主張兼容并包,但必須要有主體的引導力和定位能力。①
中國現代經濟仍處在飛速發展的階段,而西方經濟已相對成熟,中國文化崇尚堅忍,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不管這種差異有沒有固定的答案,選擇適合自己,自己喜歡的一種方式,并且好好生活,不忘初心,堅強努力,遠離焦慮,勿患得患失,這就是最好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選擇。
海歸和本土派中西文化的差異,它存在于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不是輕易能夠改變的。“海歸”藝術要想和本土傳統藝術相互融合,首先要克服語言關。外來藝術形式語言的刻板評判標準,使用起來讓人難受。作為“海歸”藝術樣式的木刻版畫回到祖國,就好像回到了適合它生長的故鄉,它蓬勃生長發育的勢頭是值得期待的?!昂w”藝術與中國本土傳統藝術孰優孰劣,是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我國將近千百年的木刻版畫史是光輝燦爛的。我們的各個時代的木刻版畫創作者,是有著其光榮的傳統語言的,他們不僅始終保持著中國木刻版畫藝術的優良民族傳統,而且還不斷向前發展著,不斷創新著作品,表現了形形色色的不同的作風,也同時表現了中華民族所具有的優良的藝術風格。他們表現了濃厚的時代性、地域性和民族性。中國的木刻版畫家樂于表現勞動人民所喜愛的東西,滿足了勞動人民對于藝術的需要。像木刻年畫這類作品,更是普遍地流行于農村而受到廣泛的歡迎。②我國豐富多彩的古代木刻版畫樣式,無疑是當今藝術工作者擷取精華的豐富遺產。
藝術或許不能為我們的生活提供標準化答案,但作為“海歸”藝術的當代木刻版畫的藝術樣式,它的制作過程卻凝聚了“思”,它是思考的一種方式。我想木刻版畫藝術樣式及其藝術家在當今的任務,就是必須把我們的心靈與這種藝術樣式的表達相連接。通過這種“思”的活動,形成“海歸”藝術與本土傳統文化的合力,更好地促進我國木刻版畫藝術的良性發展。每一個人都有夢想,每一個民族也有自己的夢想,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夢想就是一個“中國夢”,③“中國夢”這種文化自信來源于文化自覺,責任與擔當既是時代的命題,更是我的創作動力與源泉。我在少數民族文化傳承木刻藏書票創作過程中,利用中西版畫語言的碰撞,記錄壯、侗、瑤、苗等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的元素,顯示他們一直以來十分重視藝術血脈的傳承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屬性關系,說明他們的這種文化傳承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藝術的目的,本來是要讓人看得懂來實現它的功能。先進與落后本來是科學技術上的一對概念,根據更高更快更強的標準,當一種手段優于另一種手段,則前者為先進,后者為落后。常形之失,失在什么地方,人人皆知,常理之失,失在什么地方,雖曉畫者也有不知。所以立足于這個時代,用自己新的思維方式思考中國元素及西方觀念,創作出具有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作品來④,讓木刻版畫這種“海歸”藝術樣式像當前的中國經濟發展、社會變革的奇跡一樣,創造出讓世界矚目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與這個時代的西方各國的文化經典一起,形成一道人類共同的靚麗風景線,⑤增強文化自信,為實現中國夢凝聚復興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