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的探索與思考

2019-06-11 07:02:14梁世甲
歌海 2019年2期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現狀對策

梁世甲

[摘? ? 要]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建立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一項重要舉措。我國在文化生態保護方面進行了理論和實踐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是一個系統的工程,政府應實現文化職能的轉變,由文化主導變為文化指導,以服務者的立場促進文化的繁榮和發展。當地人對本土文化的熱情與參與度是文化發展與延續至關重要的因素。學校教育應加強文化遺產的普及,發揮教育補充的功能,是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存續發展的社會基礎。

[關鍵詞]文化生態;非物質文化遺產;現狀;對策

一、問題的提出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發展并傳承了眾多文化遺產,不但有一些名勝古跡以及人文字畫等物質性的文化遺產,還有一些非物質性的文化遺產。非物質性的文化遺產是一種以人們的口耳相傳保存下來并流傳至今的可以展現我們生活和精神的一種傳統文化形式,它的形成與所在地區的文化生活密不可分。這些流傳下來的歷史記憶如今正面臨絕跡的邊緣,特別是近年來隨著我國在經濟領域獲得巨大的發展和進步,且隨著人民的物質財富的增多,在精神和文化領域當中更多人的生活中充斥著現代文化的內容,一些保存著我們文化內涵的非物質文化正在離我們遠去,這對于我國文化傳承來說無疑是一種巨大的損失。當前國家已經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開始加大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并相繼推行了一系列的保護政策和措施。從2007年起,我國先后在熱貢、徽州以及閩南等17個省市,建立起了帶有當地文化特色的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這對于當地文化遺產的保護非常有利,得到了廣大民眾的一致好評和廣泛支持。該舉措是我國開展和推行非物質文化保護工作中具有實質性的重要一步。

二、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理論探索

(一)國外文化生態理論的發展演變

“文化生態論”這一提法是受到自然生態保護的一些方法以及理論的啟發而逐漸發展起來的理論形式。文化生態理論研究主要從下面幾個方面展開:自然與文化的關系,文化和民族之間的關系以及文化生態系統的內在關系。在此領域的研究當中歐美國家走在了前列,文化生態理論的發展主要吸納了文化人類學、生態學、生態地理學以及文化地理學等概念,主要側重于文化人類學研究的視角。1955年,美國學者斯圖爾特最早提出“文化生態學”(cultural ecology),主要探索研究人類自身的文化與所處自然環境的關系,認為生態系統蘊含一個功能化、生物人和文化人在物質空間中生活并與之互動的系統。20世紀80年代后,文化生態學理論趨于成熟,從最初的人類學視角擴展至文化生態保護領域,集中反映在生態博物館、文化路線和國家遺產區域研究視角,在空間邏輯上構成與傳統、民間文化表現形式的統一體,在作用和功能上都是為了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一些傳統民族文化進行本真性及區域性以及整體性的保護。

(二)中國文化生態理論研究現狀

20世紀80年代,國內學者開始關注和引進西方文化生態學理論。文化生態研究尚處于初級階段,側重于民族學、文化人類學、社會學等學科領域,并形成兩種研究視角,一是文化學視角,以人類文化作為生態系統加以研究;二是生態學視角,以文化所處的生態主體作為研究對象。關于從文化生態學學科角度的探討,學者司馬云杰在其所撰寫的《文化社會學》中闡述:“文化生態學是從整個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的各種因素交互作用研究文化產生、發展、變異規律的一種學說。”①學者潘艷以及陳洪波在其共同編寫的《文化生態學》中表示:“文化生態學是就一個社會適應其環境的過程進行研究,它的主要問題是要確定這些適應是否引起內部的社會變遷或進化變革。”②從文化學角度的探討,馬李輝與羅曼認為:“民族文化生態是由特定民族或特定地區各民族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等文化因素構成的統一體,是追求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維護人類與自然界共存的共同利益,使人口、環境和資源良性循環的文化體系。”③學者柴毅龍在其發表的論文《生態文化與文化生態》將文化生態劃分成“狹義”與“廣義”兩種,并指出:“廣義的文化生態,是一種文化的生態學。它和一般生態學一樣,也是建立在人類對生態系統的依賴性這一基礎上。狹義的文化生態,主要是指精神文化內部各種價值體系之間的生態關系。”④國內學者關于文化生態學的理論構建還處于發展階段,但已初見端倪,有時將“文化生態”和“生態文化”相互混淆,但這并不妨礙國內學者對于文化生態學理論的努力研究和探索。

三、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的中國模式

(一)中國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建立

隨著國內外文化生態學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理念逐漸探索于實踐中。1985年,陳為先生所闡述的《文化生態學與海南黎族》⑤是國內最早涉及關于文化生態學與區域民族文化保護的討論。1987年,納日碧力戈的《民族社會的文化生態》關注了民族之間內在的文化生態平衡主要在于精神文化、物質文化一體的生態體系,是較早對于文化生態自身作為整體或一個體系進行考察與探索的學者。⑥2001年,包泉萬首次提出建立文化生態保護區議題。⑦我國學者孫兆剛經過多年的研究指出:“目前我國的文化生態系統開始表現出來了一些文化污染以及資源匱乏的情況,這種情況不加以控制必將對我國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傳承產生極為不利的嚴重后果。”⑧學者劉魁立在我國設立首個生態文化保護實驗區當年(2007年),對我國生態文化保護區的建設提出了諸多有益的建議,認為我國在推行該工作時需要堅守下列幾項原則:政府要主動參與進來并進行引導、要重視文化遺產在人民群眾基層的發展、要具有主體性及開放性以及發展性。⑨他提出的這些理念和觀點,為我國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指明了方向。與此同時,政府部門也在積極推進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2000年,國家民委和文化部共同印發了《關于加強少數民族文化傳承和保護工作的意見》(文社圖發〔2000〕8號),提出在目前一些優秀傳統文化尚未被完全破壞的地區設立“文化生態保護區”的構想。2005年,國務院下發《加強傳統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提出對文化遺產豐富且傳統文化生態保持較為完整的區域,要有計劃地進行動態的整體性保護。2010年2月,文化部印發《關于加強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是指“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核心,對歷史文化積淀豐厚具有重要價值和鮮明特色的文化形態進行整體性保護,并經文化部批準設立的特定區域”。2011年6月1日起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規定:“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集中、特色鮮明、形式和內涵保持完整的特定區域”。自此,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評估體系逐步建立。截至目前,我國已經有21個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國家級)被批準設立。這些保護區廣泛分布在17個省區市以及11個少數民族地區。同時,據權威部門發布的數據顯示,全國各省區市也已經響應國家的非遺保護號召共建立了146個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從這些數據我們可以發現如今我國的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正處在關鍵時期。①

(二)中國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實踐探索

我國自從2007年設立首個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以來,對于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建設不斷升級,并且各項工作越來越明確也越來越全面。這些保護區不僅形式要達到“見人見物見生活”,還需真正地從生活層面進行文化生態的保護,只有這樣才能將文化保護扎根到深處,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才能一直卓有成效的開展下去。2017年7月在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召開“全國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論壇”和2018年10月在陜西省延安市召開“西部地區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經驗交流會”。與會的各個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負責人和專家就保護實驗區建設經驗和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筆者作為與會的一員,深刻地感受到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取得的成果,并結合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遺產豐富、氛圍濃厚、特色鮮明、民眾受益”的建設目標,挖掘和整理近幾年來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的成果,探索和總結保護實驗區建設的經驗。

1. 遺產豐富

遺產豐富,是指續存基礎上的繼續開發和建設,最后達到一種百花齊放的狀態。目前各個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已經逐漸將其各自地區所具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活態傳承的嘗試,各保護實驗區對非遺傳承人的培養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呈現出良好的氛圍。如熱貢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在傳承該地區文化藝術的同時采用新的傳承觀念,摒棄那種傳男不傳女的舊習俗,破除了封建舊習俗的束縛使得非遺文化傳承更加廣闊和多元化,逐漸形成了傳承區域拓寬的新局面。鼓勵、引導和支持社會力量投資辦各類傳習館所,形成了集教學培訓、創作生產、展示收藏、宣傳研究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非遺傳習中心。目前,已形成由一些繼承有傳統文化的民間手工藝者為主的手工藝學習班20個,有千余名愛好者參與其中。而這些手藝有著多種門類:木雕及泥塑以及唐卡等,為了更好地推動和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各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主動邀請手工藝人來授課,并將其列入民族文化保護傳承人的名錄,推動和促進他們在該領域取得更高的造詣。同時,熱貢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為了能夠更好地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在文化保護工作中尤其是對于一些瀕臨失傳的技藝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資金,為其重新發展繁榮提供了資金支持。藏戲團體由5家恢復至18家,藏戲藝人多達500余名,跳“六月會”的村莊由8個恢復到24個,熱貢文化從業人員從2011年的1.31萬人增加到2017年的4.16萬人。

非遺傳習基地、傳習所、示范戶的建設為傳承人開展傳習活動提供有利的平臺。如大理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創建“傳習中心、傳習所、傳習點+博物館”模式,拓寬非遺傳習平臺。現已建有大理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云龍白族吹吹腔博物館、周城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館、祥云汪氏銀器藝術博物館等。陜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延安)將文化生態保護區、非遺展示場館、傳習所、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建設納入全市行政區域城鄉規劃,調動項目保護單位和其他社會力量投入非遺基礎設施建設。建立了市級非遺展覽館和13個縣級非遺綜合館,80%的鄉鎮(街道辦)綜合文體中心建成了面積不低于50平方米的非遺展室。先后建成了延安圣世華石雕藝術傳習所、延安培植非遺傳習所、馮山云布堆畫傳習所、王玉成民歌傳習所和仙鶴嶺陜北喪葬習俗傳習所等15個具有影響力的非遺傳習所。建立和命名了安塞馮家營腰鼓專業村、西營民歌專業村、魏塔剪紙農民畫專業村等30個民間藝術專業村。銅鼓文化(河池)生態保護實驗區采取“遺產專家指導,地方政府推動,遺產地居民參與”的共建模式,積極探索保護區文化遺產整體性保護、活態性傳承和生產性保護的有效途徑和辦法,建立了非遺展示中心、劉三姐歌謠傳習館、白褲瑤生態博物館、毛南族花竹帽傳習館、民間銅鼓收藏館、仫佬族刺繡傳習館等一批傳承展示場館。黔東南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已形成國家、省、州、縣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名錄體系,并在此基礎上,2017年黔東南創建20個傳統工藝名師大師工作室,加強民族文化產品研發設計、市場拓展能力建設,引導扶持企業走向規模化、專業化。自2013年起,聯合蘇工美院探索“文化+高校+企業/合作社+傳承人+農民”的黔東南傳統工藝振興“五+”模式。

目前,21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和傳承人體系建設穩步推進,與之相關的非遺展示、傳承場館等非遺平臺建設工作也比較完善,起到區域文化展示的窗口、非遺傳承的橋梁、文化溝通的紐帶作用。此外,還有一大部分納入保護實驗區總體規劃中的展示場館、傳承基地等傳習場所的建成,必將推動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非遺展示、宣傳、推廣、傳承和傳播作用。

2. 氛圍濃厚

各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通過形式多樣的方式和手段,培養建立起來了濃厚的文化氛圍,使得參與其中的人員更愿意將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和自己的生活結合起來,而且能夠吸引更多的人員和民眾參與其中。①規章制度、法律法規等制定是推進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的重要保障,部分生態保護區法律體系初步建立起來。如熱貢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制定了一系列與保護區配套的地方性法規和政策性文件;2012年9月實施《熱貢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2013年6月該保護區頒發了《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管理辦法》;又在第二年9月頒發了《黃南州首批民間工藝大師評審辦法》;2015年6月實施《熱貢藝術(唐卡繪畫工)職業技能鑒定標準》等。銅鼓文化(河池)生態保護實驗區先后制定了《關于加強非遺保護工作實施意見》《河池市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評審暫行辦法》《關于加強民間傳世銅鼓保護管理的通告》等指導性文件。2017年,組織起草《河池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并于2018年1月1日起施行。2018年3月,啟動《河池市民間傳世銅鼓保護條例》立法工作,使保護區非遺保護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規范化軌道。

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進課堂、進教材”主要就是為了借助正規系統的學校教育對非遺保護知識和認識進行宣傳,以提高民族文化認同感。近年來,銅鼓文化(河池)生態保護實驗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為依托,結合當地學校教育、學生求知欲等情況,開展非遺進校園工作。在進校園項目的選擇上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篩選出具有當地特色的項目;二是通過摸底,梳理出學生比較喜歡、感興趣的項目;三是與學校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培養目標相統一,選擇有助于學生德育、智育、美育培養的項目;四是選擇適合開展課外活動、便于學生提高素質的項目;五是選擇可參與度高、集體性強的項目。如南丹縣里湖瑤族鄉是白褲瑤聚居區,瑤族文化底蘊深厚,文化資源豐富,但由于地理位置較為偏僻,白褲瑤群眾及學生缺乏足夠的民族自尊心,學生對學習不太感興趣,一些學生經常隨父母套鳥、玩陀螺和跳猴棍舞等,輟學現象時有發生。為鼓勵他們增強民族自信和學習興趣,該縣非遺保護部門與里湖小學多次商量探討,決定根據白褲瑤地區情況和學校學生特點,依托白褲瑤民族文化現狀,課外時間開展白褲瑤打陀螺、銅鼓舞(南丹勤澤格拉)、瑤族服飾刺繡等興趣活動,學校經常組織學生外出展示。一方面學生輟學現象減少,學科成績不但沒有下降反而得到提高,自信心得到增強;另一方面民族文化又得到保護傳承。

3. 特色鮮明

文化保護實驗區在開展工作中不但注意保護和傳承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也注意突出自己的個性和特點,并與現代文化氣息相結合,進行創造和培育避免其建設落入俗套。①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依托自身優勢,通過傳統村落保護、志愿者服務、民族傳統節慶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相結合等方式發展特色文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坐落于安徽省境內的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其建設之初就是看中了當地有著保存大量良好的漢民族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區建設突破非遺傳統的單向保護思路,探索跨區域保護模式。保護實驗區的建設是依托該地區原有的古村落,在此基礎上按照當地文化氣息進行擴建和整修。當地政府對此非常重視并從2009年開始相繼為該保護區投入了80億元人民幣的資金,專門用于古跡的保護和修繕,同時還將當地所獨有的一些戲曲引入保護區當中,使得該地區文化保護區的建設開展得有聲有色,不但使得該地區非遺保護做的更加出色,同時也為當地建起了一座可供旅游和展示的文化生態景點,這在保護古文化的同時也通過吸引旅游團體來為當地增加了收入。而這些收入資金又被合理地應用于保護當地歷史文化工作中,使得當地形成了文化保護工作的良性循環,形成了文化保護工作的可持續性。同時該舉措也使得當地的古村落擴大到十余個:虹關村及長徑村以及汪口村等。②

海洋漁文化(象山)生態保護實驗區在非遺保護方面同樣做了卓有成效的嘗試和努力。為了更好地開展非遺保護工作,該保護區在政府引導之下建立起來了志愿者保護團,如今該志愿者服務團已經發展至百人,其中大部分是文化工作者,如媒體人、教師以及公務員等,這些人都對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和愛好,也正是因為其內心當中對非遺有著自己特殊的情感,才能在其工作中更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做好這項工作。他們在工作中不遺余力地向群眾宣傳非遺保護的觀念和意識,深入學校、工廠、單位向人們疾呼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并結合自己本身所具有的特長向人們展示我們中華民族偉大的歷史文化美感。他們還邀請那些非遺傳承人來生態保護區進行手工藝的展示和講座。正是因為有了眾多人員的廣泛參與和努力工作,該地區的非遺保護工作開展得非常出色,為當地打造出了一張閃亮的名片。同時在象山縣良好的文化保護氛圍熏陶之下,該地區的文化保護隊伍的年輕面孔開始逐漸增多,一些“90后”新人的加入使得該地區文化保護工作注入了生機和活力,同時該地區在近些年來開辦了多場次的傳統藝術培訓班,使得大約有五千人接受了有關的非遺培訓和宣傳,并隨后主動參與到文化保護的行業當中。為了能夠更好地開展和保護當地的非遺工作,當地文化部門每年專門拿出一定的經費用于非遺的保護和宣傳,為當地非遺文化工作更好的開展注入了能量。

武陵山區(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在文化生態保護工作方面同樣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并且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績。該地區文化保護工作人員下大氣力將全州的傳統節慶進行了全面的摸底調查,然后根據不同的傳統節日的時間主動開展一些宣傳活動予以助推,以擴大當地傳統節日的影響力,為當地傳統文化的宣傳和保護打下了深厚的群眾基礎。當地與民族文化有關的大型活動主要有四大類:文化旅游節慶、傳統民族祭祀及傳統民俗活動以及民族傳統節日等。由于該地區采取了有效的保護措施,宣傳和保護工作有力,使得該地區在舉辦一些民族活動時有眾多的民眾響應并參與其中。

4. 群眾受益

文化遺產是人們在生產生活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群眾參與其中是關鍵的一環也是保護工作的基礎。正因為如此,在開展非遺保護工作時,首先是尊重當地群眾的意愿,讓群眾受益,有獲得感,充分發揮當地群眾的主觀能動作用,在此方面熱貢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工作開展走在了前列。黃南州政府為鼓勵傳承人、民間藝人發展產業,出臺《金融支持熱貢文化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為他們提供貸款支持。熱貢藝術采取“公司+藝人”的發展模式,生產性傳承基地組織貧困群眾進行技藝免費培訓和生產,實現了傳承保護和經濟發展互動雙贏的目標。同時,鼓勵部分藝人組團前往外地就業,按市場需求從事佛像繪畫、泥塑制作、建筑彩繪等,每年有500多名藝人赴外地就業,年創收2500萬以上。如庫澤縣和日村總戶數200余戶,家家戶戶從事石刻技藝產業,90%的村民實現了脫貧目標。通過一些非遺技藝的傳播和培訓,當地每年都會有一些優秀的手工藝人被輸送到其他地區從事傳統手工藝的創作,其人均收入5萬元以上。熱貢藝術品銷售收入及文化產業收入從2011年的2.4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7.8億元。銅鼓文化(河池)生態保護實驗區以傳承基地為依托,以傳承人為抓手,采取多種形式,引導扶持生產性保護基地和傳承人發展傳統手工藝產品,走進廣闊的市場。南丹縣通過提供場地的方式扶持傳承人譚秀仙成立繡玉工藝品有限公司,從事壯、瑤、苗等民族工藝品的開發和銷售,公司先后研究開發馬尾繡等工藝品200多種,年銷售收入50多萬元,解決了數十名婦女就業問題。都安縣東廟鄉東廟村傳承人藍德租用10畝土地成立旱藕粉加工場,年生產銷售旱藕粉絲收入100萬元,利潤20多萬元,解決50多人就業,在他的帶動下,全村有70多戶從事旱藕粉加工脫貧致富。幾年來,該保護區共舉辦各類非遺培訓班45期、培訓人員1500多人,組織10多名手工技藝傳承人參加高校舉辦的各類非遺人員研修(習)培訓班,提高傳承人的傳承技能。環江縣花竹帽傳承人譚秀娟、韋乃電等參加研修(習)班后,提升花竹帽編制設計、圖案、色彩水平,深受顧客歡迎,產品供不應求,現在每年編織花竹帽2000多頂,收入近40萬元,使傳統手工技藝在活態中傳承,在傳承中發展。

四、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的幾點思考

(一)強化頂層設計,確保形成保護合力

保護實驗區建設工作應遵循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基本原則,即“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長遠規劃、分布實施,點面結合、講究實效”。其中,政府的主導作用尤為關鍵。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設是一項系統工作,需要各級政府各部門加強溝通和協調,科學有序地推進保護區的各項建設工作。目前,各協同機構缺乏關聯性,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工作推進遲緩,光靠文化行政部門,保護實驗區中的文化遺產、自然生態環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難以協同一致,就難以避免在工作中有互相推諉的現象。因此,必須建立一個能協調和保證文化遺產、村落保護、獨特的文化空間保護和自然生態與環境等實體性的領導機構,即“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委員會”,并保證其人員編制,備配專業型人才,制定工作條例等進行規范,定期舉行會議,全面了解和掌握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建設進程和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檢查和督促有關政策和法律法規的執行,切實解決實際問題。

同時,在保護實驗區的建設中,發揮各級政府在文化生態保護中的主導作用。只有形成政府保護與民間保護、決策系統與咨詢系統、財政投入與社會融資相結合的保護模式,才能形成合力穩步推進保護實驗區建設。

(二)完善法律法規機制,為非遺保護保駕護航

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設計和制定好有關文化生態區保護的規章制度是生態保護區有序向前推進的必要條件和重要保障。保護區的建設要充分發揮《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文化部關于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的指導意見》等法律、法規的強制性和規范性作用。通過建立系統的法律、法規體系為保護區的運作以及非遺保護的有效落實與可持續運作提供法律保障。在新形勢下,各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法規制度建設有待加強。據統計,目前21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只有10個保護區建立相關的規章制度,有的雖然已經制定相關規章制度,但是涉及面非常有限,有的僅僅是非遺示范點工作的規范文件,有的是針對保護區內非遺項目及傳承人的保護制度,有的涉及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律法規,還處在探索階段,一些根本性的如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條例、建設條例或辦法等規章制度,基本上沒有建立起來,同時也導致保護區整體保護和建設工作難以推進。因此,只有完善系列規章,才能為保護區建設保駕護航。

(三)強化非遺傳承場所建設,突出傳承空間

傳承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存續最為核心的要素,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非物質性”決定其多是通過世代口耳相傳才延續至今。傳承涉及必不可少的因素就是需要有傳承場所,其中包括傳習基地、傳承基地、展示館、傳習所、傳習示范戶等傳承機構。保護區建設的基本目標是做好保護區傳承社區(包括鄉鎮、村、屯等)的認定、建設工作,通過建立傳承社區建設機制,提升民眾的文化自覺意識,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更為重要的是在傳承場所建立以后,應服從保護區對傳承場所的管理,擔負傳承場所的責任,履行傳承場所應盡的義務。保護區確定傳承場所的法人,應負責傳承場所的日常管理、房屋修繕、設備維護、活動組織。同時,保護區每年要對傳承場所和法人的工作進行考核和評估,只有考核通過的傳承場所和法人才能獲得撥付經費和補助。保護區對出色地開展傳承工作的傳承場所和法人進行表彰和獎勵。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傳習場所在保護、傳承、宣傳、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四)營造良好傳習環境,多渠道培養傳承隊伍

保護實驗區應積極建立和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保護、管理、協調的長效工作機制,動態跟蹤傳承人的傳承活動,培養后繼人才。同時,多渠道拓寬傳承人技藝水平。一是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人才培養工作,保護區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從業者、專業人員、鄉鎮調查專員、村屯聯絡人通過組織培訓、現場考察、經驗交流的方式提高其業務水平和工作能力。二是統籌安排,與科研機構進行合作,邀請科研機構在保護區內設立實習和調研基地,開展非遺調查研究,不斷地促進本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的理論與實踐有效結合。三是與相關高校合作,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員研修研習培訓工作,并且利用高校所具有的科研優勢來進行非遺文化藝術性的提純和升華,并且主動讓這些傳統文化和當下的現代文明相結合和碰撞,同時也為傳統文化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機。

(五)通過“非遺+”模式,帶動文化產業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并非刻板和生硬的文化內容,它有著豐富的生機和活力,而我們在進行非遺保護和傳承時要利用這點并主動和現代的文化、經濟以及技術等相結合,打造并形成一種“非遺+”的模式。在這種模式之下非遺保護工作將更加容易開展,因為這種模式本身就具備了現代的活力和生機,而現代社會也更加容易接納和融入這種新的非遺形式,使得一些非遺變得具有了現代的氣息和生機。比如我們可以主動搭上互聯網技術發展的順風車,這樣非遺的發展會通過網絡得到更好的發展,其影響力和知名度也會得到巨大的飛躍和提升。除此之外還可以利用“非遺+”理念使得非遺和金融業及教育業以及旅游業等密切結合催生出更多的發展形式,而這些形式的發展在拓展了非遺文化知名度的同時,也使得一些非遺產品具有了更為廣闊的市場發展空間。

(六)強化教育傳承,加強非遺進校園力度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機制在現代社會面臨著重大變遷,依靠家庭、社群、社區的傳統傳承機制已經在現代生活難以為繼。年輕一代知識獲取、文化習得的主要途徑已經轉移到現代的教育部門。如何在教育部門開展傳承工作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適應現代社會的關鍵。保護區建設應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傳承,積極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課堂、進教材、進校園,培養學生興趣和熱情,使廣大青少年從小就擁有一種保護文化遺產的意識,只有這樣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才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并具有可持續性。一是在充分研討的基礎上,與教育部門合作,在每個縣(區)以及有條件的鄉、鎮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示范學校。在職業教育學校、普通中小學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性、傳播性的教學實踐活動,并將示范學校工作列入保護區考核與評估體系。二是設置相關課程、編寫相關教材。示范學校因地制宜地選擇與當地民族文化濃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素材,以圖文并茂的形式編寫教材,并設置與傳統手工藝、傳統民族體育競技等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進入學校手工實踐班、體育教學課程。三是完善師資隊伍建設。示范學校要培養和建立非遺進校園的師資隊伍,可以由本校教師兼任,也可以聘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非遺保護專家進行授課。

五、結語

中華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唯一一個從古發展至今沒有中斷過的文明,而在中華民族文化體系當中各個不同民族所具有的文化差異為中華文化注入了力量,并影響和推動著中華文化的發展,這些不同分支和流派的民族文化以其所具有的獨特審美觀、道德水平以及一些社會觀念認識等,為中華文化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營養。如今這些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進入到了一個瀕臨絕跡的時期,需要我們加大保護力度進行良好的保護。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建設就是為了更好地進行文化保護而被設立起來的。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建設是一個系統的工程,需要社會各方面大力配合才能得到全面的保護。從社會層面看,我們應該在思想方面有一個新的提高,對文化持一種寬容的態度,能夠給文化發展一個自由的空間,這樣文化存在的環境才會有大的改善。政府應從根本的態度上實現其文化職能的轉變,由文化主導變為文化指導,以服務者的立場促進文化的繁榮和發展。當地人是地方性知識的持有者,他們擁有當地文化的所有權和解釋權。當地人對本土文化的熱情與參與度是文化發展與延續的至關重要的因素,只有充分調動當地人的文化自覺意識,文化保護才能夠落到實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同時必須發揮教育補充的功能,從學校教育方面加強文化遺產的普及,才能從根本上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供全面的社會基礎。

參考文獻:

[1] 劉魁立.文化生態保護區問題芻議[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

[2] 馬盛德.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要關注的幾個問題[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4).

[3] 陳華文,陳淑君.中國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實踐探索研究[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

[4] 欣聞.十年,寫下精彩案卷[N].中國文化報,2017-6-7(1).

猜你喜歡
非物質文化遺產現狀對策
診錯因 知對策
對策
面對新高考的選擇、困惑及對策
防治“老慢支”有對策
關于如何運用吉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培樹核心價值觀問題研究
戲劇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20:08:03
推動沈陽市戲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性保護策略研究
戲劇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9:51:26
淺論呂劇藝術的傳承與傳播
戲劇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7:25:42
職業高中語文學科學習現狀及對策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20:44
語文課堂寫字指導的現狀及應對策略
混合動力電動汽車技術的現狀與發展分析
科技視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47:18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清乱码精品福利在线视频| 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伊人丁香五月天久久综合| 丰满的少妇人妻无码区| 免费在线看黄网址| 综合人妻久久一区二区精品 | 思思热在线视频精品| 免费人欧美成又黄又爽的视频| 免费看一级毛片波多结衣| 日本高清免费不卡视频| 四虎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密蕾丝视频| 国产真实二区一区在线亚洲|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7777| 国产尤物jk自慰制服喷水|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一二区| 永久免费无码成人网站| 成色7777精品在线| 日本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 欧美一级99在线观看国产| 国产99在线观看| 欧美黑人欧美精品刺激| 伊人成人在线视频| 粉嫩国产白浆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a∨婷婷| 91免费在线看| av在线5g无码天天| 制服丝袜在线视频香蕉| 久久亚洲国产视频| 成人在线视频一区| 五月婷婷丁香综合| 91久久夜色精品国产网站 | 国产成a人片在线播放|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影视| 国产黄色爱视频| 亚洲性网站| 亚洲综合激情另类专区| 91精品人妻互换| 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91色在线观看| 国产三级a| 国产精品不卡永久免费| 99精品久久精品| 午夜三级在线| 九月婷婷亚洲综合在线| 伊人精品视频免费在线|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麻豆精品| 久久精品女人天堂aaa| 毛片手机在线看| 亚洲男人天堂久久| 国产又大又粗又猛又爽的视频| 亚洲欧美综合在线观看| 114级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一级在线播放| 欧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免费国产| 无码高潮喷水专区久久| 精品国产免费人成在线观看| 精品91视频|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东京热| 97国产精品视频自在拍| 亚洲色图欧美视频|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欧美精品高清| 日韩欧美国产另类| 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AV综合久久| 夜夜爽免费视频| 免费毛片a| 狠狠ⅴ日韩v欧美v天堂| 久久一级电影| 午夜激情婷婷| 欧美日韩成人在线观看| 国产凹凸一区在线观看视频| 91麻豆久久久| 亚洲欧美综合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欧美日韩高清免费| 国产色图在线观看| 97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日韩一二三区视频精品| 嫩草国产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