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有娣
【摘要】作文在語文學科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然而很多學生都認為作文是一件“苦差事”,對寫作充滿畏懼。所以,教師要樹立大語文觀,引導學生觀察和體驗生活,引導學生廣泛閱讀,豐富語言和習作技巧的積累,只有廣博的積累,學生才能感到習作的快樂,才能有效地提高寫作水平。
【關鍵詞】積累;技巧;評改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作文是學生語文能力的綜合反映,是衡量學生語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標準,在語文學科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然而,很多小學生都認為作文是一件“苦差事”,他們中普遍存在談“文”色變,對寫作充滿畏懼、排斥的消極心理,不是感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就是倍感內容平淡乏味。怎樣才能為學生開辟一條快樂習作之路,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呢?我想,在作文教學中還是離不開引導學生學會“積累”。
一、積累素材,不愁“無米下鍋”
其實學生怕習作,感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對生活的觀察和感悟,沒有習作素材的積累。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說,積累素材是習作的第一步。那么,怎樣指導學生積累習作素材,幫助他們建立一個屬于自己的習作材料倉庫呢?
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走向生活,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認真積累生活體驗。自然界中,日月星辰,風雨雷電,山水花木,飛禽走獸;社會生活中的人情風俗,人際交往中的深情厚誼,家鄉變化的日新月異,校園活動的豐富多彩,家庭氣氛的溫馨和諧……如果學生不會觀察,一旦習作就感到“無米下鍋”,沒有生活之“米”,又怎能創作出習作“大餐”?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用眼睛認識生活,用大腦分析生活,用語言解讀生活,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課堂上,我是這樣指導學生觀察的:觀察景物要調動各種器官,從形狀、色彩、味道、動態等方面捕捉其特征;觀察物要記下物件的外形和結構,用法與功能;觀察人物要抓住人物的肖像、舉止、言談、神態;觀察事情要抓住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課后,讓學生拿著“法寶”走向生活,并要求學生隨時記錄到準備好的素材積累本中。
其次,教師要經常組織學生開展各類活動,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幫助其積累寫作素材,如組織學生旅游、野炊,開展“演講”“辯論”“課本劇表演”等活動。在活動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并及時記下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
這樣,教師有目的、有組織地引導學生貼近、感受生活,開展或參與各種活動,學生大量積累了生動真實的習作素材,還愁寫不出富有生活氣息和鮮明個性特征的習作來嗎?
二、積累語言,無憂“詞匯貧乏”
雖然有了豐厚的習作素材,但是,如果學生詞匯貧乏,那將是“茶壺里面煮餃子——滿肚子話說不出”。所以,語言的積累也是學生快樂習作必不可少的。
(一)從文本出發,積累語言
小學語文課本所選的文章,語言堪稱典范。因此,語文課堂是積累詞匯的一個主要陣地。作為一個語文老師,除了要求學生讀懂文本外,更應該引導學生積累詞匯,豐富語言。如課文的精彩片段、好詞妙句、成語格言、古詩名句和名言警句等,要求學生分門別類地摘抄在積累本上并要求他們背誦,這樣背得多了,作者的語言就成了自己的語言,學生習作時自然就得心應手。
(二)課外閱讀,積累語言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確,只有語言積累達到一定程度才可能筆下生花。教師應該為學生開辟廣闊的課外閱讀天地,向學生推薦課外書報目錄,如寓言故事、神話故事、童話故事、歷史故事、童年文學、散文等等。我要求每個學生上學都隨身攜帶課外書,并每天至少讀一篇課外文章,積累一句自己喜歡的富有啟迪性的話;每周安排一節課外閱讀課。另外,我還鼓勵學生到圖書館借閱書籍,激勵學生大量閱讀各種題材、各種體裁的課外作品,并要求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每兩周安排一次讀書交流會,讓他們充分感受祖國語言文化的博大精深,也為自己的習作積累了豐富的語言。
(三)用心留意生活,積累語言
我們生活在一個語文的世界里。無論是在生活小區、上學途中、街道集市、書香校園,還是看電視、聽廣播,只要用心留意,語言俯拾皆是,如對聯、宣傳標語、廣告語、俗話、諺語等。所以,平時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把看到的、聽到的美言妙語,都記錄下來,并定期在同學中進行交流傳閱。這樣直接、間接的語言材料積累多了,學生習作之時還會擔憂“詞匯貧乏”,言而無詞嗎?
三、積累技巧,習作錦上添花
學生積累了素材、語言,沒有一定的寫作技巧也難以寫出優美的文章。這就需要幫助學生積累寫作技巧。根據《新課標》提出的習作教學新理念,教師應著力于引導學生進行豐富多彩的習作實踐,讓他們在實踐中悟得習作的方法技巧。
(一)扎根閱讀教學,讀寫結合
小學語文教材,無論語言還是寫作技巧都妙不可言,是小學生習作的很好范例。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感悟作者是如何立意、選材、構思、表達的,并進行相關的片段訓練,讓學生在閱讀中感悟,在訓練中積累習作的技巧。如教《索溪峪的“野”》,教師可以安排學生進行總分式、并列式? ?的結構訓練;學《山中訪友》,可以進行仿寫擬人句、排比句、比喻句的語言訓練;學完《窮人》一文后,借鑒課文的表達方式進行環境描寫和人物的心理活動、語言、神態的描寫訓練;還可以結合相關課文進行寫景、狀物以及各種形式的開頭結尾等的片段訓練。
(二)抓好習作指導,仿中有創
在習作指導課上,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審清題意,明確寫作范圍、內容、要求的基礎上,掌握各類文章的一般寫法與思路。如各類文章該如何開頭、怎樣點題、怎樣過渡、怎樣結尾等。模仿是提高學生寫作技巧的一項重要途徑。模仿的對象除文本外,還要從課外讀物中有選擇地找來范文,甚至是教師的“下水”文讓學生“臨摹”,要把引領的側重點放在方法習得、思路拓展上。開始時,引導細一些,扶得多一點,讓每個學生思有路、寫有序;練習時要盡量放手,盡可能地減少對學生的束縛,讓他們“獨立自主”地選擇寫作方法,確定寫作思路,更要鼓勵他們“創新”,把所學的寫作方法融會貫通,同時,還要拓寬學生的思路,引導他們在選材、立意、構思等方面,力求“人無我有,人有我優”。
(三)指導習作修改,提高能力
評改是學生作文訓練不可缺少的環節。它起著指導、分析、激勵的作用,是提高學生習作質量的有效途徑。所以當學生寫完習作初稿后,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在教學實踐中,我是這樣引導學生修改習作的:
1.實例修改。根據該次習作訓練的重點,老師選三篇不同層次的學生習作為修改的例文投影到大屏幕上,師生共同討論修改,將批改的過程完整地展示給學生看,引導學生對“例文”進行合作式的精批細改(是否切題;選材是否典型、新穎;是否抓住重點詳細描寫;思路是否清晰;語言表達是否準確、? ?生動;開頭、結尾是否有特色……),這樣讓全體學生在共同修改例文的實踐中獲得修改作文的知識經驗和方法技能。
2.小組互評。學生自主選擇伙伴組成小組(四人為宜),對照習作要求,根據實例修改的方法,對習作進行閱讀交流、評議協商。意見不合時請教其他同學或老師來解決。
3.反思自改。通過小組評議討論后,引導學生再認真讀讀、查查自己的習作,參考小組的意見,動腦動筆重新斟酌修改。
四、積累自信,習作樂在其中
有的老師對學生的習作要求面面俱到,一般不給高分,總是挑不足,忽略了學生習作的興趣和態度。長此以往,學生對習作不感興趣,沒信心,最終導致了非常害怕習作。所以,教師要以鼓勵為主,讓學生對自己、對習作充滿信心!
(一)贊賞性的評價方式
學生的習作無論長短、優劣都凝聚著他們的智慧,表達著他們的情感。作為老師,應該尊重他們的勞動成果,在批語中不僅要輸出知識信息,還要輸出情感信息。在學生的習作上多寫一些鼓勵性的語言,如“你進步非常快!如果堅持多看課外書,你會有更大的提高!”“看你的習作,簡直是一種精神享受。老師期盼著你更多的佳作!”等,尤其是那些很怕習作的學生,更要發掘他們習作中的亮點,哪怕是一兩個形象的詞語,一兩句精彩的句子,都要由衷地給予表揚和肯定。學生看到老師對他肯定、欣賞,嘗到了成功的喜悅,對習作就自然充滿了信心。
(二)組織習作交流活動
教師可組織“精彩片段品讀、優秀習作展示”等活動,讓學生把習作讀給同學、老師聽或拿給朋友、家長看,還可以在“習作園地”里張貼展覽,甚至把最優秀的習作推薦給各種報刊發表,這為學生創設一個施展才華的大舞臺,學生看到自己的作文上光榮榜了,寫作有了信心,習作起來就容易多了。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所以,教師要樹立大語文觀,引導學生觀察和體驗生活,注重生活和情感的積累;引導學生廣泛閱讀,好讀書、讀好書,豐富語言和習作技巧的積累,只有廣博的積累,學生才能感到習作的快樂,才能有效地提高寫作水平。
參考文獻
[1]許海.讓學生有滋有味學寫作[J].語文教學通訊,2011(11).
[2]劉鳳霞.淺議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方法的創新[J].語文教學通訊D刊,2013(9).
[3]陳麗.淺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下的小學作文教學方法[J].讀與寫,2017(4).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