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秀芳
【摘要】“微型課”是現代教學中一種新興的教學手段,它是一節教學環節完整、教學要素齊備的常規課的濃縮版。同40分鐘的常規課相比,微課只有短短的20分鐘,無論如何也無法完成常規教學下40分鐘的教學內容。因此,執教者需在教學內容選擇及教學環節上精心設計,方能展現其獨到的教學效果。本文主要從教學內容的選擇及教學活動的設計上結合日常教學案例加以分析,總結一些具體做法。
【關鍵詞】教學內容選擇;教學環節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一、微課之“精”——恰當選擇教學內容
微課之“精”,精在對教學內容的取舍。在微型課上,我們不能將作者、背景、字詞、朗讀、主旨、寫法等內容都面面俱到地在教學中實施開來,這就要求執教教師要能根據學科素養、課程標準、單元特點、文本特點、學情特點、課時特點等,選擇最有價值的教學內容。
(一)依據學情特點來進行選擇
例如一位老師在執教《皇帝的新裝》一課時,就將夸張手法的學習與運用作為本課的主要教學內容,設計“品析故事情節中的夸張”“品析人物描寫中的夸張”“品析語句中的夸張”三個教學板塊,這一設計是基于學生在修辭手法這一塊認識比較薄弱,對于夸張的修辭只能了解大概這一學情特點出發,結合本文大量夸張手法運用的教材特點出發來進行教學內容的選取。再如《端午的鴨蛋》一課,教師從日常教學中學生的薄弱點入手,以本課的細節描寫為突破點,教給學生寫作的真諦,其構思簡潔而高效,其精妙在于對學情的準確把握上。
(二)依據文本特點來進行選擇
在《春酒》一課的同課異構中,第一位教師以品味酒中的味道為本課主題,引出本文的民俗風情、童年趣事及親情回憶,注重的是朗讀品析。而第二位教師的《春酒》則以“家鄉味”為切入點,借助品味文中精彩的細節描寫來品味本文濃濃的“鄉情”。兩節課手段不同,但落腳點卻基本一致,都將本文的選擇點,落在了“情”字上,這正體現了散文以情動人的文體特點,其精妙在于設計者對文本特點的準確把握。
(三)借助題眼來選擇
例如一位老師執教《端午的鴨蛋》時,從題目中的“鴨蛋”入手,緊緊圍繞“童趣”,選擇相關教學內容:從制作鴨蛋絡子,到高興時吃鴨蛋,再到家鄉鴨蛋與外鄉鴨蛋進行對比等環節,一步步將作者的情感推向頂峰,順勢引出對家鄉的思念之情。整節課在老師輕松親切的語言藝術中把學生的激情一次又一次點燃,思維一次又一次激活。
(四)依據單元特點來進行選擇
例如《葉圣陶先生二三事》一課,課文篇幅較長,教學內容比較豐富,執教者在設計本課時,結合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將這堂課的教學內容及目標鎖定在對于略讀法的學習及運用上。教學中,引導學生讀標題,了解本文文體及基本內容;讀開頭,明確作者要表達的情感;讀文段的中心句及段落間的過渡句,明確本文的主要事件;讀文章結尾,明確本文的主題思想。整堂課教學內容凝練集中,教學目標、重難點突出明確,教學效果鮮明。
總結以上課例,它們都打破了傳統課堂中“面面俱到”的模式,精選教材,其精在于對文本特點的準確把握上,在于對學情的準確分析及定位上,在于教學目標的簡潔明確上,突出了微課簡約、高效的特點。
二、微課之“巧”——精心設計教學環節
微課雖短,但卻要求教學環節完整、齊全,從導入、解析、訓練、小結都要具備。正所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要求教師在教學環節的完成上要做到簡潔、高效,突出一個“巧”字。
(一)巧設導入,先聲奪人
示例:
《再塑生命的人》,設計活動:(1)讓學生閉眼畫圖,看一下效果;(2)讓學生堵住自己的耳朵,聽一段對話;(3)讓學生閉眼、閉口,抒發一下自己的感受。教師引入:大家會發現,眼睛、耳朵、嘴巴,缺失任何一個器官,我們都無法正常地生活和學習,那么本文的作者,一個又盲、又聾、又啞的人是如何成為一名偉大的作家呢?誰給了她新的生命呢?讓我們走入本課。學生的興趣一下就被充分地調動起來了。
本課執教者通過這種情境表演的方式,為本課教學創設了情境,容易引導學生快速走入文本,縮短與文本的距離。
再如《福樓拜家的星期天》一課,設計活動: “猜猜他是誰”游戲(多媒體出示本文中的人物插圖)。具體做法:學生通過閱讀文章,給圖中人物貼標簽。上述課文的題目相對比較平實,對于這類文章,學生初讀時往往缺少敏感力,而本課“猜一猜”活動的設計,則以學生最熟悉的猜謎游戲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從而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發學生思維的教學目的。
(二)精簡過程,突出亮點
教學設計環節太多,會讓人有落入“亂花漸欲迷人眼”的誤區,把握好分寸,就要精簡教學環節,要有個人獨特的亮點,更要以學生的“學”為出發點,用教學主問題鏈環環相扣,層層推進,提升學生學的質量。如講授《春酒》一課,教師以與酒有關的詩句引入,通過找詩句中的共同點與不同點來引入本課,既引入了本課課題,也直接切入了本課教學重點—品春酒之情,同時還將中華傳統詩歌文化融入本課教學中,讓學生領略到中國酒文化的豐富內涵,用時不到1分鐘,從教學效果上,可謂一舉三得。再如散文中品味情感問題,常規課采用通讀方法,用時至少7分鐘,學生把握還不夠準確,而老師在處理此環節時,巧妙借助略讀方法,引導學生從文章結尾段入手,直接突破。這個設計既節約了教學時間,同時又教給了學生閱讀的技巧和方法。再如《端午的鴨蛋》一課,教師在引入時,從學生日常習作問題入手,采用對比方式,品味賞析本文作者對細節的描寫,此設計中的習作與教材的對比,將教材作為學生寫作范本,緊密結合學生實際,達到了靈活、創造性使用教材的目的,成為本課的一大亮點。同樣的課題,另一位老師借助板書—兩枚秀氣的鴨蛋,緊扣本文標題,又通過畫鴨蛋這個活動來引導學生品味鴨蛋中的童趣,兩枚鴨蛋中的板書——童趣和鄉情,簡潔而形象地突出了本課的教學重點,新穎別致,可謂妙也。
(三)精練主題,牽一發而動全身
微型課的教學主題應清晰醒目,教學主題要選擇一條線索來突出重點內容,著力進行主干知識的講解與剖析,或精要講授,或巧妙啟發,或積極引導,力爭在有限時間內圓滿完成教學任務。例如一位老師執教微型課《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她以浣花溪畔的一間普通的茅草屋導入,引發學生思考:那是一間怎樣的屋?那是一個怎樣的人?在學生的聯想交流后,導入新課的學習。教學過程從“初讀詩文,明確字音及釋義”,到“再讀詩文,理清敘事線索”——“茅屋為秋風所破”,指導學生圍繞題目梳理出詩中寫“茅”的動詞,勾畫誦讀“風雨”中的“茅屋”是怎樣的一種狀態,猜想此時“茅屋”中的人是怎樣的心情,在回環反復的誦讀中,學生體會詩人那“廣廈千萬間”“大庇寒士”的美好愿望、體會詩人“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濟世情懷,完成了第三個環節“背誦詩文,體悟情懷”。此時,教師的草廬板畫也呈現在學生面前。教學過程一氣呵成,學生在知識線索、情感線索、邏輯線索的推進中不斷提升鑒賞水平和思維水平。
(四)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充分調動學生思維
示例:
《貓》設計教學活動:針對第三只貓吃掉小黃鳥事件,進行一場模擬法庭辯論。學生通過激烈的法庭辯論,對于本文的內容進行了全面的思考和分析,而教師則借助這一方式巧妙地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在辯論的過程中,他們會主動去感知文本內容、尋找依據,在雙方精彩激烈的論辯中實現智慧的碰撞,在相互的否定與反駁中發現事物的真理(規律),從而提升自己的思維水平。
最后,借用三句話來總結微課的關鍵:“小”字上動腦筋;“精”字上下功夫;“巧”字上做文章。
參考文獻
[1]宋偉富.關注課堂教學,微型課簡說[J].江西教育,2013(14).
(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