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閩 毛宏萍

摘要:隨著互聯網水平的不斷提高,互聯網產品逐漸走向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而多數的互聯網產品注重其獨有的功能展示,忽略了本身產品與用戶的交流與體驗。因此,如何提升產品與用戶之間的交互體驗,產生互聯網粘性成了眾多互聯網公司共同面對的問題,所以當下急需找到一個科學合理的解決方案。文章中對潛意識行為與交互設計進行分析研究,首先通過對潛意識行為的概念進行分析,并通過充分了解交互設計的價值,分析潛意識行為在交互設計中的運用。
關鍵詞:潛意識行為;交互設計;行為分析;心里需求
中圖分類號:TB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2-7053(2019)03-0068-02
1 潛意識行為及其在設計中的作用
潛意識行為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態行為,它深深植根在人類的頭腦深處,暫時不為人所知,很難對其進行描述,對其進行分析只能夠細致地觀察人類對于產品使用的具體流程。對于潛意識行為的研究是可以充分體現反映用戶內心世界,從更深層次的角度剖析產品。潛意識行為是從人出生到成長以來所有的人事物所共同影響的行為習慣,每一個人在小的時候這種潛意識就已經在大腦中形成。在一般情況下潛意識所導致的用戶行為很難被用戶自己感知,用戶所有的潛意識行為幾乎都屬于無思考行為。而只有出現緊急情況時用戶才能感覺到自己的潛意識,例如受到攻擊時的潛意識防御,遇到驚嚇時反方向逃跑行為等等,根據用戶的潛意識設計的產品不僅使用簡單,學習成本低,在緊要關頭甚至能讓用戶更快的做出正確的反應。日本設計師深澤直人就針對用戶的潛意識行為設計了眾多產品。如圖1為深澤直人根據用戶潛意識設計的雨傘,其中就考慮到了用戶在使用雨傘時的潛意識行為,并將其轉換成產品,簡化了用戶與產品之間的交互難度[1]。
所以,我們真正想要擁有好的設計產品時,能夠讓用戶在使用產品時達到一個無意識的狀態。我們長期的社會群體活動的累積與進化帶來的本能,會在潛意識中體現不同的心境下人們形成的習慣性動作,通常稱為習慣性動作,這些無意識行為的具體表現,是用來平衡本身和周邊環境的自發行為,設計師應當敏感地浦捉這種潛在行為的需求設計,這些需求就是痛點,這和市場研究帶來的痛點不同,這些痛點或許是用戶,甚至是在行業中身經百戰的專家也不能發現的。現階段潛意識行為的設計手法多運用在產品設計的領域,但是這需要通過長期對用戶使用行為習慣的研究,深刻地觀察用戶操作習慣與使用流程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設計出更好用、更多“不用思考的”產品。相反的,在互聯網產品領域,通過直接采集用戶在界面的使用流程數據,與操作習慣,更容易也更直接地能夠獲得大量的用戶操作數據。一個好的互聯網產品很輕易的就能獲得百萬級的用戶流量,這些流量除了給互聯網公司帶來其本身的目標收益,更重要的是這些數據,不僅能夠更好地提升用戶體驗,通過更好地數據研究與二次的數據利用,能夠讓更多的產品更好地服務于人本身。
2 交互設計中的用戶心理模型與實現模型應用
心理模型、實現模型、系統模型是用戶認知心理學領域的三個基本概念。本文中主要涉及的是前兩個模型的應用[2]、
在交互設計領域,Donald Norman很早就提出了用戶心理意識的概念,稱為心理模型,并與實現模型相對應。心理模型的概念可以被理解為用戶在意識到產品的大致輪廓后觀察產品時的思考,“它是一種什么樣的產品,我應該如何使用它,它可以幫助我去做什么”。即用戶對于產品的初步理解與認識。也可以說,心理模型是用戶對產品的心理預期,無論是功能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是用戶希望產品實現的預期結果。生活,也許我們都有類似的經歷:在商店看到一個產品,頭腦會用圖片的方法來勾勒出一個使用場景的大致輪廓,雖然可能只有一秒,但是這最初的勾勒是決定我們是買還是不買的一個直觀的因素。所以,優秀的設計就是向用戶傳達正確的工作原理、內部結構,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一般認知構造一個正確、完整的心理模型。大多數易于使用的產品都有這個特性[3]。而好的交互界面與互聯網產品也是一樣,用戶在界面層級之間翻轉的時候自然流暢,使用功能清晰自然,用戶在初上手的時候用盡可能少的學習成本就能使用產品就說明設計師對用戶心里模型研究,對用戶潛意識行為的研究越透徹[4]。
實現模型具體指的是產品設計在實際生產過程、操作的原理和機制。心理模型與實現模型越接近,設計出來的產品就越容易達到用戶的心理預期,也會帶來更好的用戶體驗。一個好的設計不應該要求用戶做大量的記憶和學習,應該可以用慣性的經驗來完成任務。對于交互設計者,在設計過程中應該盡可能地增加心理模型與實現模型之間契合感。雖然這兩個模型并不能做到完美的統一,但作為設計師必須設法找到一個最合理方案,使所設計的產品更接近用戶的行為習慣。
3 交互設計中潛意識行為的實際應用
潛意識行為在交互設計中的應用是現階段交互設計中幾乎所有互聯網產品公司設計的重點。在互聯網產品爆炸的時代,用戶體驗是互聯網產品成功的關鍵,因此用戶體驗也成為交互設計中最重要的一環。潛意識行為的研究可以大大提升用戶體驗的好感,增加互聯網用戶的粘性。在潛意識行為中,用戶的重復性與自然經驗的研究是提升體驗的基礎。
3.1 重復性慣性行為的應用
研究發現,重復性行為會導致慣性行為。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習慣性動作。而慣性動作就是潛意識行為的基礎。這些潛意識的行為分為通用化意識行為與私人化潛意識行為。通用性潛意識行為是人類所共有的,分為人類經過干萬年的進化,存在于基因層面的潛意識行為與經過社會群體重復行為所形成的潛意識行為。例如驚嚇回避、攻擊防御等等這些屬于基因層面的潛意識,這也是人類祖先在進化的過程中不斷重復這些行為而導致的潛意識行為紅色禁止、綠色通行是經過社會群體習慣演變的潛意識行為。而私人化潛意識行為則是因為用戶個人在成長過程中不斷重復形成的慣性行為,這是私人化的不被其他群體所共有的[5]。現有的互聯網產品都是針對通用化的潛意識行為,為的就是讓產品適合更多的人,從個性中找到共性。潛意識通常是不經意間的,并不會引起多大的注意。這種行為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心理自動處理現象。大腦不斷地接收外界信息,形成一種條件反射,“潛意識習得”。某些重復的動作習慣和習慣可以產生我們所說的潛意識行為[6]。通過合理利用這種潛意識,可以有效地節省用戶學習成本。在交互設計中,我們經常通過直覺和強烈的提示,引導設計師表達用戶識別的特征,刺激用戶的視覺感受,反復為用戶記憶制造記憶點,從而刺激用戶情愿來使用所設計的產品。川頁利完成任務的目標。因此在交互設計中,應該通過大量數據找到在用戶使用流程中的慣性行為,將其轉換成合理的交互流程,讓用戶在使用產品時“無意識化”,順其自然的使用產品[7]。現階段最簡單的例子就是確認鍵往往都是綠色,而警告按鍵多為紅色,這也是通過多年社會群體行為習慣所帶來的通用化潛意識行為。如圖2。紅黃綠三色分別表示禁止、等待、通行。這在眾多交互與產品設計領域都有廣泛運用[8]。
3.2 自然經驗行為的應用
根據現有的研究顯示,自然形成的經驗是絕大部分用戶所能接受的一種普遍的社會經驗。這是普遍的經驗,在交互設計中應符合公眾的習慣認知,用戶對于這種經驗有很強的接受度,設計師應當善于運用這一普遍的經驗來引導用戶。設計中的產品語義和產品隱喻的原理都來源自然經驗。在設計中,充分利用自然經驗,合理表達產品語義是至關重要的。這也正是為什么一些產品十分好用,學習成本低的原因。而掌握自然經驗,先要了解產品屬性,所開發的產品項目是什么領域,有什么作用,用戶在這個領域有哪些經驗與認知,在用戶與產品的交互中有哪些感官聯系。例如音樂播放產品,最重要的就是聽覺感官,社交產品可能在視覺聽覺等多個感官都有聯系[9]。感官越多,所涉及的自然經驗也就越多,要考慮的交互體驗也相應復雜。
在交互設計中,我們使用熟悉的體驗感受來設計創新的交互方式和操作反饋。提取舊事物的特征是這個過程中最關鍵的一步。我們需要掌握對象最顯著的特征,然后重構它們以突出新設計方案的特性,以便用戶能夠快速接受。如我們熟悉的手機上刷新動作,在原位松開手指頁,使用橡皮筋的隱喻特性,當下拉的下拉筋繃緊時,放松像彈性的放松,這也是自然經驗應用的經典案例[10]。
4 結語
交互設計是互聯網產品研究中最突出的課題之一。個體意識和行為是設計中最重要的參考指標。通過一個好的交互設計不僅能夠讓更多的人更好的使用互聯網產品,也可以給互聯網公司帶來更好的收益與用戶流量。我們應該有強烈的同理心,更細致地發現用戶的潛意識行為,并且主動地研究用戶的潛意識。探索用戶的真實目標和思考方式。切記不可設計師主導,自以為是的理解用戶行為,一個好的設計師應當主動思考用戶,要有用戶思維,讓用戶更好地使用與理解產品。使交互設計更貼近用戶的行為習慣,并設計出具有實際價值的產品。
參考文獻
[1]侯心羽,王一珉.基于產品可用性的潛意識行為交互設計研究[J].設計,2016(07):42-43.
[2]王秀麗.兒童教育游戲App交互設計中用戶潛意識的激發及應用[D].江南大學,2016.
[3]劉柏松,辛向陽,劉源.神拘心理學下的潛意識交互設計方法[J].包裝工程,2016,37(10):70-74.
[4]馬增暉.纂于用戶潛意識行為的移動終端交互界面設計研究[D].鄭州輕工業學院,2016.
[5]王秀麗,蔣曉.交互設計中用戶潛意識的激發法式[J].設計,2016(02):126-127.
[6]呂偉婧.基于行為導向和潛意識的交互設計研究[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5,2(12):96-98.
[7]劉豐源.為什么要這樣點擊—潛意識中的性別元素對交互行為的影響力[D].北京印刷學院,2015.
[8]傅婕.基于潛意識與行為習慣的交互設計啟示性[D].湖南大學,2013.
[9]傅婕,趙江洪,譚浩.基于潛意識和行為習慣的交互設計啟示性[J].包裝工程,2013,34(02):50-52+82.
[10]金然,謝惠.面向交互設計的用戶潛意識激發策略研究[J].設計,2012(10):18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