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勝男 戴鴻
摘要:在設計領域“中國風”由來已久,但新的時代背景下其內涵也發生了新的變化,并與新出現的“新中式”風格出現了概念重疊,常常令人混淆。以服裝設計為例,分析二者的起源、傳播及演變,總結其在當下的表現形式,從而探討其中的異同,將對設計理論的發展和設計實踐的進一步展開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服裝設計;中國風;新中式
中圖分類號:J5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2-7053(2019)02-0120-02
時代審美在變,但設計的本質不變。無論在哪個領域,好的設計始終追求一種能體現時代精神實質的理想形式。主義、風格作為時代的產物,不管最先在哪個設計領域出現,都將在所有設計領域流行,對潮流敏感的設計師總是通過細致入微的觀察,從各種研究理論中汲取靈感。正如服裝設計中的“中國風”和“新中式”,它們從室內、家居等設計領域衍生而來,為時代而生,又體現著時代審美的變遷。
1“中國風”內涵的演變
“中國風”一詞在產生之初,其內涵與當下社會語境中的涵義并不相同。
作為一種設計風格,“中國風”最早出現在歐洲的陶瓷和家具中,并于17-18世紀流行于歐洲各國的室內、紡織品和園林設計等領域[1]。18世紀法國《Happer's Magazine》雜志上稱呼那些具有中國風貌的藝術品為“Chinoiserie”,指一種追求中國情調的西方圖案或裝飾風格,是從屬于歐洲巴洛克(Baroque)和羅可可(Rococo)的一種藝術風格[2]。“中國風”完全是一種西方風格,它是當時歐洲從自身文化視角出發,出于對異國情調的向往,結合中國游記和中國藝術品,對中國風格作出的想象性詮釋從而創造出來的一種風格,血統混雜,與真實的中國并無多大關系。
而我們今天所討論的“中國風”設計,是一種置身于現代藝術設計的語境中,建立在中國傳統文化基礎上的,蘊合大量中國元素并適應全球流行趨勢的藝術設計風格。這種風格帶有濃厚的中國情調,明顯區別于別國藝術成為一種“中國”標志。不論在時間上還是空間上,當下“中國風”的影響都是世界性的,除傳統設計領域,還被廣泛應用于音樂、服飾、電影等流行文化領域,呈現出新的時代特點。
2“新中式”的起源及盛行
相較而言,“新中式”這一概念則出現得晚的多,它既是中國設計界本土意識逐漸顯現的新型設計風格,也是消費市場孕育出來的時代產物,是屬于實踐多、實例多而理論總結少、深度淺的典型[3]。
最早出現“新中式”設計這一說法是在改革開放后的八、九十年代,且最先只是在口語中流行。由于當時生產力的發展,中國設計也走向了“多元化”,出現了一些既承襲著傳統中式樣式又表現出時代新風格的產品,于是人們對比著古典“舊中式”稱之為“新中式”。“新中式”的設計實踐最先出現在建筑和室內設計領域,后來向產品、平面、服裝設計等領域滲透開來,取得了豐碩的實踐成果。但直到2002年,“新中式”一詞才正式出現在知網文章的標題及主題里[4],此后有關“新中式”的理論研究逐漸多了起來,從建筑景觀、室內家具到服裝服飾、包裝平面等一眾設計領域都有涉及。目前業內有關“新中式”設計較為一致的定義為:中國傳統風格文化在新時代的全新詮釋,在對傳統文化掌握的前提之下實現當代設計[5]。
其實,“新中式”設計自產生之初,就一直處在兩種二元對立的動態發展變化之中,與“西式”的對照是必須的,但與“傳統”的對比蘊藏更多深意。從它的提出與流行,可以一窺當下中國設計和中國人民內心的焦慮與反思。從國門被動打開到主動開放,西方生活方式與器具幾乎被中國人全盤接受,現代化、國際化的背后也時常聽到“崇洋媚外”的叫罵。尤其是近年來國力猛增,中國設計師和消費者開始理性看待中國與西方,傳統與現代的關系,轉而開始尋求與自身文化之間的情感共鳴。從前著西服洋裝覺得倍有面子,現在一襲禪衣更能激起心底的自豪。民族意識的復蘇,文化自信的增強,這無疑是“新中式”設計發展背后的一股強大原始推動力。
3 服裝設計中的“中國風”與“新中式”解析
3.1 服裝設計中的“中國風”
19世紀末,保羅·波烈、約翰·加利亞諾等時裝設計大師創造性的將傳統中國圖案應用到服裝設計中,在國際時尚界掀起了一場“中國風”[6],并引得越來越多的時裝設計師效仿。在這場歷時一個多世紀的“創意大賽”中,有濫用中國元素、流于表面、似是而非的中西結合的“中國風”,也有融合多元文化、尊重民族個性的天才之作。尤其是在當下中國巨大消費市場的影響下,消費者拒絕向生搬硬造的刻板印象買單,促使“中國風”服裝設計逐漸消除著固有的認知模式,改掉了曾令人詬病的元素堆砌,進入了一個更加開放的語境。
3.2 服裝設計中的“新中式”
西式服裝進入中國,才有了“中式”一說。辛亥革命前后,西服在中國開始流行起來,1912年,民國臨時政府頒發的第一個服飾法令,即《服制》,首次將“中式服裝”放在與西服洋裝的同一語境下進行呼應、對照,使之得以定義和發展[7]。改革開放后的現代化進程中傳統中式服裝出現“舒心不舒身”的弊端,于是“改良”中式服裝開始逐漸為大眾所接受,其中以改良旗袍最為普遍。隨后伴隨經濟起飛國力崛起,尤其是奧運會、世博會、APEC會議、G20杭州峰會等國際活動相繼在華成功舉辦,中國元素一次次在世界范圍內傳播,也喚醒了國人對傳統文化的重新關注和思考。
時至今日,盡管“新中式”服裝也經常被“現代中式”服裝一詞來代替稱呼,甚至混淆使用著接受程度更為廣泛的“中國風”概念,但大眾對它的理解和接受程度都有所提高,在某些文化圈中還可以看到追捧的現象。也許有些“新中式”服裝由于工藝的精美、材質的稀有,最終只能為小部分人群所擁有;抑或其最初的誕生就是為了滿足一小部分人的審美需求,正如設計師品牌“生姜”創立時,并未設立宏遠的品牌目標,僅僅為了滿足自己及身邊朋友的服飾需求,可產品一經推出便迅速的吸引了志趣相投的一群人的關注。從2013年底創辦至今,生姜的每個系列都有一個文雅的名字,比如“凈居”、“清茶”、“妙行”等,它傳達的信息十分明確:中國傳統的情懷與當代生活并不沖突,現代人也可以焚香品茶,可以有雅趣與詩意的生活。這也正是“新中式”設計創造出來的魅力所在。無論新舊,中式生活方式始終是奢侈的,這不僅僅是指材質與工藝,更是指一份浮躁社會中甘于寧靜、樂于沉淀的情懷。
4 服裝設計中“中國風”與“新中式”的比較分析
4.1 二者的共同點
“中國風”服裝設計與“新中式”服裝設計存在很多共同點,它們最先都是從室內、裝飾、家具等領域發展而來;都以“中國傳統文化”為靈感,以服裝為載體;它們當下的流行都與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有著微妙的聯系。
4.2 二者的差異
拋開歷史起源差異不說,現代服裝設計中的“中國風”與“新中式”最大區別在于它們的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吸收運用程度與方式的不同。不同于曾經單方面的歐洲“中國熱”,如今追隨“中國風”設計的既有西方設計師也有中國設計師,帶有中國元素的服裝設計頻頻出現在各大時裝秀場。不過好的“中國風”服裝設計終究曇花一現。一方面,極少有西方設計師能對中國傳統文化精髓有著深刻理解,中國傳統紋樣、符號、色彩、材質甚至工藝等基本中國元素成為他們服裝設計的主要靈感來源,他們往往從表象來觀察,憑借西式審美與現代藝術創作手法,表現出一種源于想象的形似神不似的“中國風”設計。如2015年Met Gala名為“鏡花水月”的中國主題服裝展,精美的服飾造型背后,缺失了對文化與時代的理解,表現出來的仍然是一個個執意塑造出來的刻板印象;另一方面,中國本土設計師多數能在較為充分理解文化基因的前提下,抓住中國傳統風格的韻味來進行“中國風”設計,但又常常存在缺少創新,無法融入現代生活的弱點,陷入一味仿古的僵局,出現“中看不中用”的尷尬局面。
而“新中式”設計起源于中國本土,其出發點是想在不斷變化的“新”時代,以現代設計體系為基礎,讓傳統藝術得到合適的體現,讓傳統生活美學回歸現代中國人的生活。進行“新中式”服裝設計的大前提是必須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有著較為系統的理解和綜合的把握,僅僅靠元素堆砌而成的中式表象并不能稱之為真正的“新中式”。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使得“新中式”服裝隨著時代的變遷變幻出不同面貌,可以是改良旗袍,可以是禪衣茶服,也可以是棉衫麻衣。但它永恒不變的是追求文化層面的傳承,甚至淡化表面的中國元素,表達的是中國人應有和特有的現代生活方式。具體來說,“新中式”的倡導者,密切關注著中國設計領域,他們不局限于某朝某代某種元素的取材,研究如何結合現代人的審美,實現傳統的創新,而菲將傳統元素與現代材質進行簡單融合,因此追求的設計更系統化、整體化。如國際奢侈品牌“上下”,正將日漸式微的中國傳統手工藝的精湛技藝保留下來,將之置于當下生活語境中重新審視,經由當代設計的創造力,轉化為富于時代精神的“美”與“用”。而設計師李登廷則另辟蹊徑,選擇了傳統文化的民俗文化的部分,創造出摩登奇趣的“新中式”風格,寬松的刺繡斗篷、肥大印花褲、精致的帽飾,這些渾然一體的整體性設計,展示出了著裝者仙風道骨的精神世界和自得其樂的生活態度。從這一層面上看,“新中式”服裝可以說是“中國風”在當下時代背景中發展出現瓶頸后的新的解決之道。
5 結論
可以想見,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增強,未來在國際時裝舞臺以“中國”為靈感進行設計的熱潮還將持續升溫。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國上下五千年輝煌燦爛的歷史文化,有太多值得中外設計師挖掘的寶藏。“中國風”也好,“新中式”也好,我們并不非得用簡單的概念將其區別開來,濃墨重彩的符號是中國,文人士大夫的情懷也是中國;借用文化元素進行創意設計與沉淀情懷尋求整體意韻之間也沒有高下之分。但值得明確的是,在未來的服裝設計領域,堆砌、照搬、套用是決不能滿足消費者的審美需求的。如何從功能、美觀、文化等方面綜合考慮,從現代人的經濟、生活需求出發,將中國傳統古典服飾文化與現代國際服飾設計潮流做富有新意的結合,擺脫形制的局限,尋求文化和精神的互通并隨時代而變,應是“中國風”與“新中式”服飾需要共同思考的課題。
參考文獻
[1]袁宣萍.十七至十八世紀歐洲的中國風設計[M].1.文物出版社,2006,5:4.
[2]包銘新.歐洲紡織品和服裝的中國風[J].東華大學學報(自然科版),1987(1):95-101.
[3]周靚,郭線廬.當代“新中式風格”設計現象芻議[J].藝術工作,2010(6):91-93.
[4]莊向陽,張云波,新中式:風格,理念,抑或主義?——關于新中式的文獻綜述[J],南方論刊,2016(3):82-85.
[5]劉琪,新中式首飾設計對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繼承與應用[J].設計,2015(3):100-101.
[6]喻涵.淺談“新中式服裝”設計[J],企業家天地(理論版),2008(8):207 208.
[7]周星.實踐、包容與開放的“中式服裝”(上)[J],服裝學報,2018,v.3,No.3 (01):5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