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詩歌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點,詩歌鑒賞又是高考必考題型。古詩歌教學對于提升學生鑒賞能力、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愫、學習和繼承文化傳統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而常態的古詩歌教學并不能很好地從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和作者的真實意圖出發,支離破碎地解讀文本,指令性的提問意圖不明確,造成學生對詩歌的解讀錯誤百出,古詩歌的得分比較低。同時,在古詩歌教學上,教師最常犯的錯誤就是把古詩歌當作古漢語來教授,故而影響了學生鑒賞詩歌的興趣。教師在古詩歌教學中應加強學生的誦讀,以入其境;結合作者的寫作背景,對詩歌進行具象解讀,以析其情;教師輔以表演,讓學生得其法,以此提高學生詩歌鑒賞水平。
【關鍵詞】高中語文;古詩歌教學;情;法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梁實秋先生在《記梁任公的一次演講》中寫道:“‘公無 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這四句十六字,經他一朗誦,再經他一解釋,活畫出一出悲劇。”這竟令梁先生對這首《箜 篌引》二十余年不忘。這對我們古詩歌教學無疑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反觀當下的古詩歌教學,朗誦形式多樣,對寫作背景、詩歌意象、寫作技巧、思想情感的解釋非常詳盡,但教學有效性非常差,學生古詩歌鑒賞得分非常低。究其原因,我覺得有以下幾點:第一,古詩歌教學圍繞高考而展開,側重講析訓練,高考功利傾向比較突出。教學形式上,“講風不止,問風不停,學風不興,讀風不起”,這幾句概括雖然有失偏頗,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今古詩詞教學中存在的“重講、輕學、輕讀”的問題。第二,古詩歌教學中,我們教師往往把古詩歌當作古漢語教學。因為古詩歌很多字、詞、句離我們的生活太遙遠,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再加之課時與高考的雙重壓力,許多教師只得把古詩歌當成了古漢語來教學,讓學生死記硬背詩歌的意象、技巧和思想情感。這樣學生無從感受到詩歌的魅力,無從領會到古詩歌的韻味。久而久之,學生對古詩歌鑒賞根本提不起興趣,更不要提古詩歌教學的有效性了,學生的鑒賞能力提升更無從談起。第三,對學生的誦讀指導不到位。詩歌誦讀,并不是簡單的朗讀,更不能用背誦替代誦讀和理解。當前學生的誦讀,不是帶著情感去體驗,不是帶著審美情趣去記憶,而是為了考試功利而去記憶,故而導致了古詩歌誦讀教學變得枯燥乏味。
那么,如何提升古詩歌教學的有效性?其實,梁啟超先生早已告訴我們詩歌鑒賞的方法,那就是誦讀。
第一,誦讀要帶著情感去讀,讀出境,讀出情,讀出味。
古詩歌教學應加強學生的誦讀,讓學生在誦讀中感受和體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審美愉悅。曾國藩的《家訓》有言:“非高聲朗讀則不能得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韻。”《記梁任公的一次演講》講道:“‘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張口大笑了。”要讓學生在誦讀中感受詩歌的音樂美,體會詩歌抑揚頓挫與詩人張弛開合的情感的聯系,從而幫助學生領略詩歌的情韻之美。河北李哲峰老師還利用古聲調進行吟誦,讓學生在吟誦中感受詩歌的音樂美。當然,學生誦讀之前要知人論世,要知曉作者的思想、經歷,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及作品產生的具體背景,這些也會有助于學生理解詩歌。由此可見,誦讀精妙之處,可以領你入其境,幫你悟其情,從而讓學生在更深的理解中誦讀。
第二,以情境為依托解釋詩歌,輔以表演、畫面等多種手段,引領學生進入詩人的情感世界。
詩歌是詩人思想情感的外化,通過解釋詩歌的外部語言來探究詩人內心的情感世界,進而體會詩歌的魅力。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效。”北師大過常寶教授進而詮釋:“入乎其內”,闡釋者通過文本析讀進入詩人曾經的體驗當中,以求把握詩歌的內蘊;“出乎其外”,必須把領略到的詩歌內蘊用現代話語形式表達出來。詩歌教學可以把抽象的詩句變成一個有情節的故事,或變成一幅抑或幾幅靈動的畫面,便于學生接受而內化為自己的知識。河北趙晨光老師通過對《涉江采芙蓉》的情境解釋,引領學生還原《涉江采芙蓉》所表現的生活情境,一個游子或閨中思婦到江邊采芙蓉,以此送給遠方的親人,讓學生走進古詩的情境,融入詩人情感世界,讓學生更深入地感受到無論閨中的女子還是遠游的士子對親人、對家鄉的一種眷戀,從而提高了學生對詩歌的感悟能力和鑒賞能力。
我的教學案例李清照的《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畫面:室外“薄霧”“濃云”“永晝”,“瑞腦”“金獸”寫室內。詞人由室外到室內坐臥不寧,原因是“愁”。詞人借景抒發孤寂的、百無聊賴的愁情。“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畫面:“玉枕紗廚”指詞人臥室;情節:詞人重陽節夜晚,詞人獨居家中,思念丈夫,內心孤獨凄涼難眠,以佳節團聚反襯獨處之悲,加深了涼意。“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畫面:時間,黃昏;室外,東籬;事件,把酒,在東籬飲酒直飲到黃昏以后,淡淡的黃菊清香飄滿雙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畫面:西風卷簾,閨中少婦比黃花更加消瘦。我們以畫面、時空轉化的情節等具象,讓學生真切體會到孤寂無聊、相思情苦的思婦形象。
第三,找尋關鍵詞,依托表現手法,探尋詩人的情感世界。
學生如果掌握一些古詩歌鑒賞方法,也可以輔以對詩歌的理解。首先,鑒賞古詩歌時要關注一些表達情感的詞語,此是作者情感的真實流露。如“孤”“悲”“獨”“愁”等詞語,如李清照的“薄霧濃云愁永晝”的“愁”,杜甫的“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的“悲”“獨”,這些詞語都流露出了作者當時或悲,或愁,或孤獨等情感。同時也要關注如冬至、除夕、元宵節、重陽節等節日信息,作者往往借此抒發內心的孤獨、凄涼及思鄉之情,抒發獨居他鄉、懷才不遇的孤獨寂寞、幽怨憤慨之情等。其次,鑒賞古詩歌時還要關注表達技巧,如詠史懷古的,作者往往因登臨古地,追念往事,觸景生情,抒發壯志難酬或懷才不遇、年華易老之情感,如杜甫“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感嘆昔盛今衰、物是人非、朝代興亡之變化,如李煜的“雕欄玉砌應猶在,只說朱顏改”。另外,寫景的,學生要了解什么季節什么景物,景物的變化與特點,與詩人的心情有何聯系。記事的,學生要了解事件的起因、經過,心情怎樣,從而透視詩人的情感世界。
學生在鑒賞時逐步累積一些方法,摸索作者表情達意的一些技巧,就可以更準確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更好地解答高考古詩歌鑒賞題目。
第四,古詩歌教學一定要基于學生的情感世界和認知水平,讓學生在鑒賞詩歌時得其法。學生的情感世界、生活體驗和認知水平是一定的、有限的,對詩歌的理解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們切不可超出學生的接受程度去講解詩歌,比如《涉江采芙蓉》,背景可能與東漢末年文人遭迫害有關,這些宦途失意游學的士子在宦途無望、朋友道絕的孤單中,自然會苦苦地懷念故鄉和親人。學生對東漢末年文人遭迫害的相關知識不了解,或了解不深,這讓學生去理解可能就有些困難,思考不到那樣的深度,因此,我們在教學時對這些內容可以不講,暫且放過,不必強求。只作為閨中女子對遠游的親人的一種思念或遠游士子對親人、家鄉的一種眷戀,這樣學生理解詩歌更容易些。
因此,古詩歌教學應在學生誦讀中讓其感悟和享受到詩歌的魅力,借助于表演、畫面等幫助學生感受詩歌的意境,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提升學生鑒賞古詩歌的能力,提升學生解題得分能力。
作者簡介:常寶泉,1965年生,中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高中語文教學。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