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斐斐
【摘要】近年來,中職公共基礎課為專業課“服務”發生了改變,強調公共基礎課與專業課的相互“融通和配合”,這一轉變重新界定了公共基礎課在教學上的地位,更體現其在教學上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是對公共基礎課的科學認識和理性認識,也可看作是公共基礎課的一次質的飛越和重生。做好與專業課的融通與配合,探究中職文化課與專業課的融通機制,帶給中職教育者嶄新的思考契機和實踐機遇。
【關鍵詞】中職語文;專業課; 融通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文件中指出,“發揮人文學科的獨特育人優勢,加強公共基礎課與專業課間的相互融通和配合,注重學生文化素質、科學素養、綜合職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由原來的公共基礎課為專業課服務發生了改變,明確提出公共基礎課與專業課之間是“融通和配合”的關系。探究中職文化課與專業課的融通機制,對實現學生更高質量就業和職業生涯更好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融通,原指使資金流通,這里指事物之間融會貫通,相互溝通,達到融洽通達的程度與狀態。在中職教學中,是指公共基礎課與專業課間的相互“融通和配合”。以下以中職語文課與旅游專業課為例,從幾個方面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議。
一、語文課程教學目標與職業能力培養相融通
2015年《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中指出,語文課程的教學目標包含“指導學生學習必需的語文基礎知識,掌握日常生活和職業崗位需要的現代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學作品欣賞能力和淺易文言文閱讀能力”,通過語文課程的學習,讓學生適應就業和創業的需要,促進職業生涯的發展。這樣的教學目標對不同專業的學生來說還不夠明確和細化。
從培養旅游專業人才的角度來看,語文教學中的聽、說、讀、寫等能力目標應該與旅游專業掛鉤,具有專業針對性和適用性。旅游專業的人才,應具有推銷、解說、介紹、接待、談判等聽說能力,應具有寫作計劃、總結、合同等應用文的能力。在具體的語文教學中,應培養和提高學生在旅游職業崗位典型工作任務中的語文文字表達能力。
二、語文課程內容與專業崗位需求相融通
陶行知先生倡導“生利”的教育,并把“生利”當作職業教育的宗旨,即職業教育是培養職業界人事的教育,是培養生利人物的一種教育類型。語文課程應根據社會發展和社會需求的改變不斷調整課程結構和內容,完善和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對于旅游專業學生來說,學生的所學、所知、所能應與旅游職業崗位需求實現最大限度的對接,滿足日益發展的社會對旅游行業人員的能力要求。
緊緊圍繞旅游專業職業能力培養,將語文教學與專業能力培養相結合,與展覽講解員、茶藝師、導游等考證相結合,將語文課程中的專業能力培養融于旅游課程中,將職業能力培養融于語文課程教學中,開發符合現代職校理念的具有旅游專業特色的語文課程,并將課程內容系統化、模塊化、專業化。如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根據旅游專業要求,設置介紹、推銷、解說、說服、談判等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可設置公務文書、事務文書、專業文書等教學內容;針對旅游專業特點與需求選擇教學內容的表現形式,范文、示例、練習等盡量與專業有關,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受到專業的熏陶,開闊視野,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
三、語文課程教學模式與職業工作過程相融通
語文課程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點,但它的知識和技能散布在各個環節中,不像專業課那樣具有很強的目標性和流程性。要培養高素質旅游管理人才,語文課程可以通過項目教學、任務驅動、“教學做一體化”等教學模式,加強知識和能力的同步形成。
語文項目教學可通過能力目標設定、能力項目設計、能力過程訓練、能力效果演示等方式,實現“知”到“行”的達成。例如教授“講解”,可將內容設計成“講解家鄉”或“講解校園”項目,教學目標可定為“培養和提高學生講解的口頭表達能力和講解詞的寫作能力”,設計“技巧要點講授——模擬訓練——評價提高”的教學過程,在“了解講解的對象——撰寫講解詞——模擬講解——完善講解”的實踐項目中,讓學生得到職業能力的培養訓練。
語文課程的任務驅動教學即將各項相關的教學內容設計在一項工作任務中。如設計旅游產品的推銷任務,可假設學生在旅行社工作,要求學生完成接待、講解、說明、撰寫廣告詞、推銷等分任務。通過一個個分任務的完成,實現總目標的任務達成。
四、語文教學方法與專業特點相融通
語文課堂教學應根據旅游專業特點和崗位要求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創設相應的職業情境,從而實現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的一致性。常見的有案例教學法、角色扮演法、仿真訓練法、實戰演練法等。
例如案例教學法,在學習與旅游專業有關的應用文時,可采用實際旅游類工作中的真實案例進行教學。如向顧客推銷一種旅游項目而撰寫解說詞或廣告詞,教師可選取旅游公司中真實的案例展示,讓學生進行評判、分析優劣。又如在學習《荷塘月色》《長江三峽》等寫景散文時,可要求學生根據課文提供的素材寫作導游詞,在課堂上進行模擬導游。這種角色扮演能使學生迅速進入情境,不僅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通過現場解說導游詞,鍛煉了學生的介紹、講解、演講等多方面的能力。旅游專業的實操性和應用性很強,通過實戰演練法,讓學生對山川河流、園林古跡有一個親身的體驗過程,親自撰寫導游詞,或者去參觀旅游公司、旅行社等,或者讓學生利用假期去實習,可以讓學生獲得切身的體驗和高效的能力提升。
五、語文教師與專業教師互相學習融通
實現語文和旅游師資的融通,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語文教師要積極融入專業建設和語文改革中去,使語文課程在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在通識語文的基礎上,根據所教的學生專業,認真鉆研具有特色的專業語文。旅游專業的語文教師應懂得一些旅游的專業知識,能將語文知識與能力與旅游有機地整合起來,從而推動語文能力向職業能力的轉化。
另一方面,作為旅游專業教師,首先應認識到語文教學在專業學習中發揮的潛移默化的作用,其次能與語文教師一起互通有無,提高聽說讀寫等各方面的能力,還可以與語文教師一起開發新教材,參與課程建設,參加技能培訓等。學生在參加導游技能大賽時,語文教師可以教學生寫作優秀的導游詞,指導學生朗誦和講解的技巧,一定比專業教師孤軍奮戰有效得多。
六、語文課與專業課兩者評價體系相融通
語文課的考核目標應以運用知識和技能解決職業情境問題為主,考核內容與旅游職業能力密切相關,考核形式不再是一份筆試的試卷,還應進行口試、訓練等形式,有條件的還可以進行實戰。語文課程的考核評價也應相應改變,注重表現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重視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做出的各種表現,如完成學習任務的知識運用能力、探究能力、創新能力等,或者小組合作時表現出來的參與意識、合作意識等,還有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旅游專業課的考核中,也可以將語文素質的考核納入其中,如口語交際能力、應用文寫作能力等。
參考文獻
[1]周龍軍,陸琦.高職文化基礎課與專業課相互滲透模式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1(20).
[2]林素琴.就業導向下的高職語文課程與專業整合探 析——以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旅游管理專業為例[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9).
(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