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作雄
【摘要】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要求“一切為了學生的
發(fā)展,讓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但許多教師在實施新課程理念的教學中,只是打著“以生為本”的旗幟,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在課堂中實行的是滿堂灌或滿堂問的學習方式,即“以教定學”。這種學習方式以教師的“教”為中心,教師的“教”決定學生的“學”,從而嚴重制約著學生的自由個性發(fā)展。筆者認為“學”是“教”的目的,教師的“教”是為了讓學生“學會”和“會學”,這就是“為學而教”。正是為了實現這樣理想的課堂而構建“學導課堂”。如何構建“學導課堂”?筆者從“學導課堂”的理解到“學導課堂”應該做到讓學于生、還學于生,以及“學導課堂”中如何去“導”等方面談了一些個人的看法。
【關鍵詞】新課程理念;以教定學;為學而教;學導課堂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自古以來,就有“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一說,教師是課堂的主宰者,教師注重將知識技能分解,并從部分到整體地呈現給學生,學生通過大量而重復的傾聽、練習、模仿、背誦學到知識。“以教為中心、以教為基礎、以教定學”,這是傳統課堂中教師的主要表現。
其實不然,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才是課堂的真正主人,教師只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教育的本質與終級目標是為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個性健康發(fā)展與終身可持續(xù)發(fā)展。因此,“學”是“教”的目的,教師的“教”是為了讓學生 “學會”和“會學”,這就是“為學而教”。顯然,教師是因為學生的存在而存在,教學是因為學生的學習而變得異彩紛呈,學大于教。沒有學生的學,教就變得毫無意義。但同時,學生的學,沒有教師的引導和點撥就很難達到預期目標,所以教師又是課堂不可或缺的組織者、引領者。從某種意義上說,“學”與“教”相互依存,密不可分。正是為了實現這樣理想的課堂而構建“學導課堂”。如何構建“學導課堂”,下面我談談個人的一些看法。
一、何謂“學導課堂”
“學導課堂”,顧名思義就是先學后導,順學而導。從“語文可以無師自通”一說看,語文學習是可以由學習者的個體實踐來實現的。為什么語文的學習可以無師自通?為什么實踐表明語文是一門最方便自學的課程?科學研究表明,人生來就具有學習言語的天賦。兒童不僅具有語言的本能,還有著文法的本能,語言表意的本能。這些就意味著語文主要不依賴教,而是可以依靠學的。誠然,學生在學的過程中,會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教師一定要針對學生獨立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教學。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泊爾說過:“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學還原為一條原理的話,我將會說,影響學習的最重要要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我們應當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去進行教學。”
二、構建“學導課堂”的要點
(一)首先是讓學于生
傳統教學教師是課堂的主角,他們往往采取的是“滿堂灌”或“滿堂問”的教學方式,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這種單一的教師牽著學生走的學習方式,學生學得很被動,能力不會得到持續(xù)性發(fā)展。而“學導課堂”特別注重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才是自己目的的制定者,學習策略的選擇者、執(zhí)行者、監(jiān)控者。在課堂上,我們要心甘情愿的“讓學”,把更多的時間和空間讓給學生。讓教師的“教”更好地為學生的“學”服務,不能讓教師的“教”擠占學生的“學”。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經歷真實的學習過程,學生的能力才能得到真實的發(fā)展。
(二)其次要還學于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可是我們當下許多語文課上,教師的閱讀代替了學生的閱讀,教師的分析代替了學生的個性感悟,教師的思考代替了學生的思考。這樣的課堂使得更多學生的“學”成了“被學”。學,本來就是每個學生自己個體的事情。語文課就是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的課,是學生聽說讀寫的綜合實踐課,是引導學生提高綜合素養(yǎng)的課。語文課就應該還學于生,讓學生真讀、真說、真寫、真感悟。
三、構建“學導課堂”的策略
(一)預習課文,為學設導
“授人以魚,僅供一餐之食;授人以漁,則終身受益無窮。”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授予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授予學習方法。教師的“導”只是一種幫助,是為“學”而設的。在學習一篇課文之前,可以先引導學生去自主預習課文。在平時的教學中,我采用以下模式引導學生自主預習:
一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把課文讀流利;
二思:借助工具書或聯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詞的意思,了解每一自然段的大意,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三疑:自己讀懂了哪些問題,還有什么問題不知道。
正是教師“為學設導”,才使“導”帶動了學生全程的“學”。
(二)交流反饋,先學后導
“導”是建立在學生“學”的基礎之上的。學生到底學得怎樣?作為教師先要充分的了解,所以課前的預習交流反饋這一環(huán)節(jié)必不可少。否則,預習就會形同虛設,導學也會變得毫無方向。
《九色鹿》片段一:
師:喜歡一個人,可以喜歡他的多方面。今天,我們再去認識一個人:九色鹿(師板書:九色鹿)
(學生齊讀)
師:你喜歡九色鹿嗎?
生1:我喜歡它的美麗。因為它雙角潔白如雪,身上有九種鮮艷的紅毛,漂亮極了。
生2:我喜歡它的聰明。
生3:我喜歡它的善良。它見到有人落水了,便立即縱身跳進河中,將落水人救上岸來。
生4:它在國王面前揭露了調達的陰謀,它有正義感。
師:它是善良與正義的化身,所以許多人頌揚它。(板書:正義與善良的化身)
(學生齊讀)
師:課文中還有一個人,調達。喜歡他嗎?為什么?
生1:不喜歡他,因為他忘恩負義。(生上黑板板書“忘恩負義”一詞)
生2:不喜歡,因為他恩將仇報。(生板書詞語)
師:我們還可以用哪些詞語來形容他?
生3:背信棄義。(生板書詞語)
生4:靈魂骯臟。(生板書詞語)
生5:如果九色鹿是正義與善良的化身,那么調達是“邪惡”的化身。
師:說得真好。(板書:卑劣與貪婪的象征)
(對照板書學生齊讀)
師:調達是一個( )的人。
……
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告訴我們,語文教學基本上可以不依靠“教”,而是可以依靠“學”的。“學”在先,學而有疑,教師再“導”。這既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又可以使教師的“導”更有針對性。
(三)根據學情,順學而導
“順學而導”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松開手中牽著學生的繩索,解脫教學預設對學生的束縛,將學生送到課堂的主體位置上,把主動權交給學生,進而循著學生的學習和個性體驗,來進行指導點撥,完成教學活動。
《九色鹿》片段二:
(當讀到靈魂骯臟一詞時)
師:“靈魂骯臟”是什么意思呢?老師舉一個例子:今天下雨,老師的皮鞋骯臟了。這句話中的“骯臟”與“靈魂骯臟”一樣嗎?
生1:不一樣,皮鞋骯臟是不干凈,靈魂骯臟指心壞。
生2:皮鞋骯臟是表面的,靈魂骯臟是內在的。
通過比較,學生對“骯臟”的理解就到位了。從以上片段可以看出,老師在教學“骯臟”一詞時,巧用天氣作為課程資源,順著學生的“學”進行“導”。
(四)突破難點,疑難處導
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當學生碰到疑難時,教師要充當導的角色。教學缺少教師的指導是不完整的。
《尊嚴》片段三:
師:只有一個人例外,這是一個臉色蒼白、骨瘦如柴的年輕人。“例外”是什么意思?
生1:就是與別人不一樣。
生2:就是與眾不同。
生3:就是超出常例之外,即在一般的規(guī)律、規(guī)定之外的情況。
師:同學們說得很好,這是詞語的本意。你能聯系課文來談談“例外”的意思嗎?
生1:一群逃難的人,他們很久沒有吃到食物了,當沃爾遜人款待他們時,這些人連一句感謝的話都沒有,就狼吞虎咽地吃起來。而只有一個年輕人不是這樣的。
生2:這個年輕人沒有先吃東西,而是先問杰克遜大叔有沒有活兒干,沒有活兒干他就不吃東西。
師:補充得真好!說得簡單一點就是年輕人不會不勞而獲。還有沒有同學對“例外”這個詞語有更深刻的理解?會讀書的孩子不僅會注意到年輕人的行為舉止,他更會注意年輕人的內心世界。
生1:哦!老師,我知道了,年輕人與別人不一樣的是他有尊嚴,他要靠自己的勞動獲取食物。
師:真聰明!
生2:我還知道了,因為年輕人有尊嚴,他贏得了杰克遜大叔的尊重和贊賞。杰克遜大叔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了他。
生3:我也知道了,因為年輕人的例外,二十年后,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了石油大王,百萬富豪。
……
任何課堂,學生在“學”的過程中,或多或少會遇到一些問題,有些是課文的難點,為了突破這些難點,教師的“導”必不可少,它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綜上所述,“學導課堂”是教育的本真的回歸。但我常常又在想,教育不是追時尚,趕時髦。我們沐浴在新課程改革的春風下,更要沉下心來,俯下身子,研讀教材,了解學生,在課堂實踐中探索。我們的“學”要給孩子充分的讀書時間,充分的思考時間,讓學于生,還學于生;我們的“導”要符合年段特點,文體特點,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導”在必要處。只有這樣,“學導課堂”才會充滿生命的活力。
參考文獻
[1]汪潮.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鄭金洲.自主學習[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3]徐學福,房慧.名師講述如何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