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敏霞
【摘要】部編教材自讀課文在教學體例上有其獨特的形式,是連接著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的橋 ? 梁。在教學設計上要尊重自讀課文獨立存在的價值,重在調動學生“自讀自悟”的能力,要側重于單元整體目標,用好旁批讀懂課文,設置適合的任務驅動,指導學生由自讀文本到課外類文的閱讀,強調一課一得、習法用法。
【關鍵詞】自讀課文;單元目標;旁批;任務驅動;類文閱讀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部編教材使用一年多了,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能夠明顯感受到部編教材的變化。其中,“教讀”和“自讀”兩種課型的編寫體例有明顯的不同。
部編教材建構了“教讀”—“自讀”—“課外閱讀”組成的“三位一體”的教學結構。這“一體”就是“讀”,而“讀”則是在教師的“教讀”中舉例子,給方法,讓學生在課堂“自讀”中學會自主閱讀,從而把閱讀視野拓展到課外,進行有效“課外閱讀”。所以,“自讀”是聯系課內外閱讀的一個橋梁、一個紐帶,這一環節真正落實到位,學生掌握了有效的閱讀方法,培養了良好的閱讀習慣,課外閱讀才能有的放矢、行之有效。在以往的自讀課,或稱作略讀課的教學中,有些教師往往會出現兩種情形:要么用力過猛,把自讀課文當作講讀課文來對待,包攬了許多應是學生的任務;要么放任學生自由閱讀,無所作為,只是任由學生讀讀,缺少整體設計。這說明有些教師還沒有明白自讀課文的性質及其肩負的使命。部編教材“自讀課文在體例上與教讀課文有著顯著的差別:不設預習和課后習題,而代之以旁批和閱讀提示。這種編寫體例是為自讀課的課型服務的:不設指向明確而具體的預習和課后習題,是為了避免教師根據教材設定好的要點和路徑去精講,從而為學生提供充足的自主空間;而設置旁批和閱讀提示,則是為了提供一些‘抓手,使學生的自主閱讀更有效,教師也可以利用這些‘抓手來組織教學活動”。
教材的編寫者給了教學方向,那么如何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貫徹執行呢?作為教師,要清楚準確定位,“教讀課文,由老師帶著學生,運用一定的閱讀策略或閱讀方案,完成相應的閱讀任務,達成相應的閱讀目標,目的是‘學法;自讀課文,學生運用在教讀中獲得的閱讀經驗,自主閱讀,進一步強化閱讀方法,轉化為自主閱讀的閱讀能力,自讀課文重在‘用法”。因此,教者要注意教讀和自讀兩類課型的區別,尊重自讀課獨立存在的價值,重在組織、啟發、引導、解惑,要讓學生在自主閱讀中學會讀書,熱愛讀書。在自讀課文的設計上關注以下幾點。
一、要側重單元整體目標,在自讀中用“法”
部編教材的教學單元是根據“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編排的,“語文要素”即語文素養的各種基本要素,包括必要的語文知識、必需的語文能力、適當的學習策略和學習習慣等。 “語文要素”構成的單元整體教學目標作為教者一定要成竹在胸,單元每篇課文都要側重于此,自讀課文則是進一步落實。例如,在七年級上第一單元“四時之景”中,要求重視朗讀課文,把握好重音和停連,感受漢語的聲韻之美,還要注意揣摩和品味語言等。這些學習的方法和要求在《春》《濟南的冬天》中都已經作為教學目標,因此,在自讀課文《雨的四季》的教學中,單元總體教學目標應得到進一步落實和細化,把講讀課文中所學到的“朗讀”之法在“自讀”的《雨的四季》中再加以呈現。可進行如下設計:
第一,自主朗讀課文,選擇你最喜歡的一段標上重音和停連符號,準備為大家展示朗讀,師生共同評價。第二,從春、夏、秋、冬四季描寫中選擇句子進行賞析,從修辭的角度體味語言的妙處。第三,自讀課文后,回答旁批中的問題,體悟文章情景交融的特點。尋找優美的景物描寫的句子誦讀積累。《雨的四季》所在的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其學習重點一是朗讀,二是揣摩和品味語言;而這篇文章的最大特點也正在于詩一般的語言。本課的閱讀要求是扣住上述要點來設計的,既點出作品的精妙之處,又把講讀課上習得之“法”加以運用,輔助學生的自主閱讀。
二、要利用好自讀材料,借助旁批落實教學重點
自讀課,關鍵是引導學生自己讀書。利用書旁的旁批是有效組織教學的手段之一。自讀課文不設預習和課后習題,而代之以旁批和閱讀提示。一般說來,這些旁批多是點評式旁批、提問式旁批,在自讀學習中可以關注于這些旁批,讓學生看看是否理解了這些點評批注?問題式的旁批是不是都能解決?通過檢查學生對旁批中問題的解決情況和對點評的理解情況,正確地掌握每一位學生的學情;也可以將旁批還原到文本對應的語言材料中去品味鑒賞,并且仿照課文的旁批,把自我閱讀時的感想和疑問也寫成自己的批注,寫出個性化的感受和新的質疑;最后學會梳理旁批和自己的讀書感受、疑問,找出文本解讀的切入口,形成對文本的理解和把握,這就是自讀成果。
例如學習《臺階》一課,在整體感知文本內容后,可以讓學生以旁批為學習的抓手來讀懂課文,這篇小說的旁批有一個要求:四個問題,五處點評。抓住旁批一“起筆引人思考,父親為什么總有這樣的感覺”,旁批四“面對生活,執著而堅韌,這就是樸實的中國農民”,旁批九“造好的新臺階為什么讓父親如此‘不自在?”等旁批來讀書思考,可以概括出父親造臺階的歷程和人物形象特征;抓住旁批二“如此詳寫父親洗腳,是要表現什么?”,旁批六“這一段有不少動詞使用準確生動,試選取一處用一兩句話做點評”,可以提挈出小說的主要寫作特點——細節描寫及其作用;抓住旁批七“‘父親老了。此后所寫的父親與臺階的事情,似乎有些傷感”,旁批十“似問非問,心情復雜”也便于理解作者對“父親”這個形象的情感態度。人物形象和細節描寫可借鑒本單元的學習重點自我體悟,作者的情感態度通過學生的討論也不難理解,也就是說借助于旁批的點撥,有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
三、要有適合的任務驅動來促進學生的自讀深入
在自讀課上,教師要做的工作是導讀導學,不是講解。導讀導學的設計要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打開學生思維,讓學生進入自主學習的境地,讓閱讀真正發生在課堂。
自讀課在某種意義上,是對講讀課的鞏固、深化和拓展,也是學生尋找適合自己的獨特學習方法的過程。所以,在課堂上,學生至少應有一半以上的自讀時間,而要達到閱讀效果的實效性,就要有適合的任務驅動。例如在教授《動物笑談》這篇自讀課文時,教師圍繞著“笑談”之“趣”設計了一下自讀提綱:
一是初讀說“趣”。繼續運用默讀的方法,6分鐘左右讀完全文,說說你看到了幾件趣事?二是再讀賞“趣”。在你認為好笑的地方做上標志,找出精彩片段準備和大家分享一下。三是三讀評“趣”。這本書為何命名為“所羅門的指環”,深入閱讀,結合文本說說作者是如何“獲得”這個魔戒的?
帶著這樣的問題,學生邊讀邊思考,教師無形中在陪伴孩子讀書,而教師設計的問題具有一定的張力,讓學生在充分的自主閱讀的空間里層層深入地理解文章內容。
四、要指導學生從文本自讀走向類文閱讀
正如前面所說的,自讀課文的學習幫助學生在課內外閱讀之間建立一條通道,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這其實是對老師提出一個較高的要求,在講讀課文中,編者已經在積累拓展部分提供了拓展的書目。而自讀課文,是通過巧妙的問題和活動設計喚醒學生的讀書興趣,為學生介紹他們感興趣的好書,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教師就要有這樣的眼界和眼光。
例如從講讀課文《紫藤蘿瀑布》到自讀課文《一棵小桃樹》,再到課外閱讀宗璞的《好一朵美麗的木槿花》,讓學生 ? 對“托物言志”的寫法真正理解和掌握。從自讀課文《回憶魯迅先生》到課外閱讀郁達夫的《懷魯迅》、阿累的《一面》、唐弢的《瑣憶》,不僅讓學生進一步了解魯迅、了解魯迅精神,也對“小中見大、平中見奇”的選材手法有深入的認識。
當然,這里所說的類文閱讀是在略讀的基礎上,“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目的是一課一得,對課堂上所涉及的一“法”來進行強化和鞏固。所以這里所說的類文閱讀還是以“求同式”的閱讀為主,隨著學生年級的升高、閱讀能力的加強,還可以有課外閱讀的拓展方式。
參考文獻
[1]陳恒舒.統編初中語文教材自讀課文的設計思路[J].語文學習,2017(11).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