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蓓
【摘要】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閱讀教學是關鍵所在,其對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思考能力和對語言的掌握和運用能力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現存問題和如何實現初中閱讀教學的有效性進行探討。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語文課是初中的重要課程,作為一門引領其他課程不斷進行的基本課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通過學習語文、閱讀文章,使學生感受到語言的魅力、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產生對知識的渴望,從而對閱讀產生興趣,自主地去探索和發掘。但從如今的教學成果中可以發現,初中學生語文閱讀的水平和質量都存在著不足之處。
一、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現存問題
(一)教學方式存在問題
如今社會的競爭越來越大,為了考高分的學生與教師重視閱讀解題技巧和速度,填鴨式教育與應試教育成了我國初中學生語文閱讀教育的阻礙。比如試卷中問“這段話在文中起到怎樣的作用”,教師提前告訴學生在結構上可以有開篇點題、設置懸念、埋下伏筆、承上啟下等作用,在內容上可以是交代背景、點明中心、深化主題等。這種教學方式實際上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分數,可是這樣一來,學生對文章僅僅是選擇性閱讀,缺乏自我思考與理解,無法從中了解到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情感的表達。教師教會學生閱讀的程序和步驟,達到了應試的目的,卻也同時丟失了閱讀的初衷——拓展眼界與思想啟迪。如此一來,學生也沒有養成自主深入閱讀文章的習慣,打擊了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效果也降低了。用一串串僵硬而毫無情感的標點符號和知識點取代了富有靈氣和魅力的語言和文字,用卷面上的滿分閱讀取代了學生的思想發展和獨立思考能力,這種得不償失的教學方式,是如今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質量和成果低下的主要原因。
(二)對閱讀的重視性不足
學校把學生成績的提高作為首要目標,教師的教學模式變為技巧性授課;學生和家長重視分數,將掌握解題技巧作為首要任務。對閱讀的本質認識性不足,導致其認為閱讀的作用僅僅是“語文卷面解題”,對其的理解也就停留在表面。但事實上,初中閱讀能力的培養是一切的基礎,是讀懂所有科目題目和出題意圖的基本,是學生探索世界的第一步,是鍛煉獨自思考能力的一種方式。學生和教師對閱讀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進行過于形式化和目的化的教學,違背了課改的目的,束縛了學生的思維,不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無法提高學生的閱讀素養。
(三)學生對閱讀不感興趣
學生從小開始接受傳統的應試教育,家長為了培養孩子,其課余時間被所有補課班和興趣班充斥,沒有養成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一方面,為了考試,教學許多解題技巧與方法,學生僅通過此方式就可得到高分,未理解閱讀的實際意義,也就對此提不起興趣;另一方面,學生的學業壓力過大,面對無數的題目和文章,早已覺得枯燥厭煩,也失去了靜下心來閱讀的愿望和興趣。學生是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主體。若無法提高學生對閱讀的興趣,那么,也就無法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一切措施也就變得本末倒置。
二、實現初中閱讀教學有效性的路徑
(一)完善教學方式
語文課堂教學模式是多種多樣的,采取個性化教學,因材施教,尊重學生的需求與情感體驗,作為引導者,將難以理解的和需要重點分析的地方指出來,與學生探討學習。課堂互動交流是提高學生注意力,幫助教師了解學生學習進度的有效方法。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目。為了進行實踐性教學,還可以舉行各種各樣的活動進行閱讀教學。
如舉行一場辯論賽,將學生分為兩組,進行探討與辯論。比如教學《愚公移山》時,教師讓學生對“愚公移山這個做法正確嗎”進行辯論,雙方可以提出自己的觀點,交流學習,最后教師可以為學生們做總結,挖掘文章的深層含義。如此一來,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文章的印象,還能引導其進行課后的思考與反思。
如營造一個情景氛圍,開發課外課堂,引導學生進入情景,加快學習進度,引發聯想與思考。比如教學朱自清的《春》前,布置一個作業,讓學生在周末去踏春,感受春天的美好與風景,拍一些圖片與大家分享。上課時讓學生說出自己對春天的感受,有什么是與作者所見相同或者不同的,帶著對春天的向往朗讀課文。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深層了解文章內容,更能讓學生發現世界的美好,對語文這門學科也能有所改觀。
(二)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才能使學生自主地去探索和發現語言和文字的美好。教師通過學生的心理特點,找到合適的教學方式。
如課前留懸念的方式——《陋室銘》中作者為什么喜歡陋室?陋室有什么優點?《愛蓮說》的作者為什么獨獨喜歡蓮花?蓮花有什么特點?再比如對比的方式——《皇帝的新衣》與《愚公移山》這兩篇分別是國外與國內的寓言故事,對比國內國外作品的不同之處;對比魯迅先生的幾篇文章 《從百草園到三位書屋》和《阿長與〈山海經〉》等寫作手法與情感的不同。
如安排學生進行自學后,給其他學生進行板書教學。學生自學《皇帝的新衣》這篇文章時,教師留給學生幾個課前題目,例如:“皇帝為什么會被騙?”“這個故事想告訴我們什么?”其中一名“小老師”在課堂上給大家講課與分享,進行思路的整理和分析后板書。教師在學生講課后進行鼓勵與補充,提點學生、升華主題。這樣的方式改變了以往的傳統式教學,讓學生主動思考問題、尋找答案,也將課堂變得有趣生動。
如舉行詩歌朗誦比賽,重點在于表達詩歌的情感與理解,給予優秀學生鼓勵。比如課上朗讀曹操的《觀滄海》時,要用氣勢磅礴的情感,表達出曹操的野心與胸懷天下的精神;朗讀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時,要注意其詩中的情感起伏變化與深 ? 情,表達出依依不舍的離愁情緒;讀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時,將安慰的語氣表達飽滿,抒發出堅強樂觀的思想情懷。這樣的比賽活動,可以讓學生加深對詩歌的理解與體會,學習偉人的精神,發掘和鍛煉學生的情感表達能力,有利于語文的學習。
(三)養成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只有成功養成學生的閱讀習慣,閱讀教學才算是畫上完美句號。可是閱讀習慣的培養是一個長此以往的過程,并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形成的。教師應多組織學生進行課外的閱讀,囑咐家長監督學生每天固定時間進行課外閱讀。
教師通過介紹語文課本中有名的作者,推薦學生閱讀作者的其他文章。如在七年級學習了朱自清的《春》,朱自清還有一篇有名的散文——《背影》,講述了自己與父親的故事,教師把文章推薦給學生,讓學生課后閱讀,并思考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系,發現自己生活中的不足之處并改善,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加深對作者的了解,拓展眼界。
在班級開設讀書角,讓學生把好書帶來放在書架上與同學們分享、交換閱讀。把學生每5—6人分為一組,進行團體小組閱讀學習,如布置一星期內閱讀完《魯濱遜漂流記》,學生記錄自己的讀書筆記,在一星期后與小組成員進行分享和交流。小組成員還可以互相分享自己的讀書經歷,給其他成員推薦值得讀的好書。
三、結語
提高初中語文閱讀的有效性并不簡單,需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和思考方式不斷進行探索。只有重視語文閱讀,通過渲染課堂氛圍,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才能夠實現初中語文閱讀的有效性,有利于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和語言感受能力的增強。
參考文獻
[1]劉曉宇.新課改背景下如何借助互動方式提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J].西部素質教育,2016(14).
[2] 張秀梅.簡述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意義和方法[J].中國校外教育,2016(6).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