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思潔
【摘要】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讓學生和文本對話,只有這樣,才能深入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做好引領(lǐng)工作。本文將對具體的教學情況進行探討。
【關(guān)鍵詞】閱讀教學;引領(lǐng)工作;文本對話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一、學生文本對話的重要性
在進行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文本對話有多種形式,例如,教育工作者和學生,學生之間,教育工作者和作者,教育工作者和文本,學生和文本等等。無論是哪種形式的文本對話,目的都是讓學生理解課文,并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好的語言環(huán)境,從而感受到作者所傳達出的思想情感以及意志觀念,一方面也能感受到自己,就是在文本對照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審美情趣、閱讀能力,使學生個性化發(fā)展。
在閱讀的過程中,教育工作者永遠都不是主導者,而是引導者,學生能否接受,也不是教育工作者所決定的。教育工作者在這過程中要作為引領(lǐng)者對話教學的主持人,幫助學生學會傾聽,帶領(lǐng)學生,共同探究。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學會感受,學會理解,學會欣賞,學會評價,享受這個樂趣,并讓他們受到情感的熏陶,這樣也能鍛煉學生的思維活躍性。所以合理地引領(lǐng)學生進行文本對話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閱讀教學的現(xiàn)狀
(一)閱讀趨于異化
由于受到我國應試性教育的影響,小學生的教育也不斷朝著這個方向發(fā)展,在教學過程中師生雙方普通重視分數(shù)的高低,這也導致了小學生閱讀的畸形發(fā)展。對于語文閱讀,大部分學生都希望能夠以最快最高效的方式來進行,僅僅是將一本書,或是一篇課文讀完就完成了整個閱讀。僅有小部分學生會對課文進行精讀與細讀,課文中的內(nèi)在含義沒有得到深入的挖掘,僅僅把握了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節(jié)等涉及考試內(nèi)容的知識。但在小學教學中,融入語文閱讀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對于文化的感悟,使學生從中更進一步感受到文學的韻味,這種盲目追求高分的閱讀習慣直接造成了閱讀的異化。
(二)教育工作者閱讀指導的缺失
教育工作者對于學生語文閱讀的指導也是少之又少,學生對于語文閱讀的學習過程沒有得到有效的指引,這也是導致我國語文閱讀教育停滯不前的主要原因之一。一般來說,教育工作者在進行閱讀講解時,都會更加傾向于對教材文章的閱讀教學,從教材內(nèi)容中研究閱讀題的解題方法及策略。而對于語文閱讀的考點,就是大多都是讓學生自行閱讀,再通過習題的練習與講解不斷加強學生對于課文的掌握,通過反復的練習加強學生對于課文題目的印象,從而保證學生在語文閱讀題中不會過多失分。
三、如何引領(lǐng)學生進行文本對話
(一)建立開放性的學習空間
我們在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把學習的空間延伸,不僅僅是課內(nèi)的學習,課外的學習也是很重要的。例如在學習《黃果樹聽瀑》這篇課文的時候,可以先引領(lǐng)學生向?qū)W生提問,什么是杰作?你看過什么好的杰作?從名人杰作入手,這樣就能快速地導入新課程。之后再引入大自然的杰作,那就是黃果樹瀑布,利用幻燈片播放相關(guān)的圖片向?qū)W生介紹,讓學生有一個更加直觀的印象。之后提問學生如果說黃果樹瀑布是大自然的杰作,那么如果你去到現(xiàn)場,將會有怎樣的感受呢?
在這過程中就設置了一個懸念,學生的探索興趣,就被激發(fā)出來,之后就可以帶領(lǐng)學生進一步地閱讀課文了。
(二)組織課外合作探究小組結(jié)構(gòu)形式
在進行名著閱讀的課外教學探究中,教育工作者還可以通過不斷加強小組合作的方式來進行經(jīng)典作品的二次閱讀,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從以往的小組合作形式來看,大部分班級的小組合作都沒有得到真正的落實,因此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多種形式的小組合作來進行名著閱讀探究。例如,在閱讀《水滸傳》的過程中,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同質(zhì)分組和異質(zhì)分組的方式來進行學生的分配,如此便可以進行分層式以及帶動式的讀書活動。在學生完成一遍閱讀之后,教育工作者通過小組交流的方式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展示平臺,同時通過教育工作者的指導,使學生對于《水滸傳》的了解不僅僅是停留于片面的淺層閱讀,還可以在小組合作中查缺補漏,激發(fā)學生二次閱讀的興趣。針對《水滸傳》的特點,在作品中存在著兩個具有爭議的問題。
(三)給學生留出更多的文本對話時間
為了更好地引領(lǐng)學生進行文本對話,我們要給學生留出更多的時間,保證學生在這過程中能夠獨立自主地探討進行對話交流。首先要給學生留出更多閱讀的時間,最后是對話交流的時間。我們還是以學習到的課文《黃果樹聽瀑》為例子,并在這基礎上設計三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首先就是初步閱讀,就是為了讓學生了解課文內(nèi)的生詞,解除這些閱讀障礙,之后在學生能夠通讀流利閱讀課文的基礎上,進一步地感知課文。
其次就是精讀,這需要老師進行講解和點撥,引領(lǐng)學生進一步地思考,學習課文內(nèi)的寫作手法,了解重點詞句。例如,這篇課文擁有比較特殊的寫作手法,移步換景,全方位地描述了黃果樹瀑布,之后利用了比喻的手法,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將黃果樹瀑布描繪得生動形象。在這過程中,應用了小組交流的方法,每個學生都能參與討論,讓學生抓住文章的主要線索,并理清寫作順序,最終得出結(jié)論,作者的參觀順序是聽到、看到、感受到。最后讓學生講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語句。
最后就是熟讀,學生能夠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進入課文的情景,感受到其中的思想內(nèi)容有更多的情感體驗。黃果樹聽瀑,這是一篇游記散文,教育工作者要引導學生邊讀邊聯(lián)想,并在腦中描繪出大自然的杰作,讓學生跟隨作者一起聽,一起看,一起感受。
(四)加強師生互動,給學生留出更多質(zhì)疑的機會
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育工作者要給學生創(chuàng)造質(zhì)疑的機會,因為學習并不是一個被動的過程,而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生只有提出自己的質(zhì)疑,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才能抓住課文的難點和重點。這過程中要尊重學生的學習愿望,給學生更多選擇的權(quán)利。
除此之外,師生平等對話交流也是非常有必要的,這也是為了更好地進行文本對話,能夠創(chuàng)建好的語言環(huán)境。我們依舊以《黃果樹聽瀑》這篇課文為例子,可以設計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教育工作者在閱讀的過程中可以提出其中的兩段文字,告訴學生自己很喜歡,遺憾自己不能身臨其境。之后再向?qū)W生提問,閱讀完這兩篇課文之后,有什么感受?是否可以和其他同學一起分享一下?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感受,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學生對文本的不同解讀,讓學生個性化地解讀,留出更多的學習空間。
四、總結(jié)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我們要改變獨白式的教學模式,堅持對話交流,堅持和學生互動,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教育工作者要采取不同的手段,引領(lǐng)學生進行文本的探討,讓學生成為閱讀的主人。在引導學生理解閱讀課文的過程中,還要讓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只有這樣才能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
參考文獻
[1]謝貴霞.淺談如何做好小學語文閱讀教學[J].學周刊,2017(34).
[2]徐陽春.農(nóng)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探析[J].學周刊,2017(34).
[3]朱曉.優(yōu)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幾點嘗試[J].學周刊,2017(35).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