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莉
【摘要】目前小學生的閱讀狀況不容樂觀,需要優化學生的閱讀生態,關注學生閱讀興趣的培
養,多渠道拓寬學生閱讀的空間,讓閱讀成為學生的生活與學習的常態。
【關鍵詞】優化;生態;空間;交流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小學生閱讀的重要性,在很多教育大家的文字中都能夠 讀到: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閱讀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飯吸收營養一樣,閱讀就是吸收精神上的營養……”
著名的語言學家呂叔湘說:“學習過程中,得之于老師課堂上講的占多少,得之于課外閱讀的占多少,大概是三七開吧。課外閱讀作為課內學習的延伸,其作用不可低估。”
從他們的這些文字中,我們可以懂得,大量的閱讀對于一個人語文能力形成的作用與意義。但是就目前小學生的閱讀狀況來看,卻是不容樂觀。學生每天不是浸泡在語數等學科作業中“奮戰”,就是跟著家長在各種培訓班中“輾轉”,對于他們來說,根本無暇去閱讀圖書,即使對部分喜愛閱讀的孩子來說,他們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何況那些閱讀興趣不濃厚的孩子呢?另外,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那就是兒童的閱讀時間,更是遭到了現代媒體的巨大沖擊,比如說電視節目對兒童閱讀空間的占據,電視特有的聲色光影所具有的生動與形象性,降低了書籍對兒童的吸引力,在這些電視節目面前,孩子眼里的書籍,仿佛顯得遜色了許多,那么,如何把這些十多歲的小學生引領到書籍的世界中來,讓他們感受到文字的美麗,得到精神的熏陶呢?
一、優化閱讀生態,讓書香彌漫生活
對于十來歲的小學生來說,氛圍的營造特別重要,他們更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成人的行為方式對于他們來說,具有一種特別的導向性。所以無論是在家庭,還是在學校,都要孩子感受到書籍的存在,感受到閱讀文字的快樂。學校的教室、回廊、墻壁等每一處地方,都要有讓學生隨手可以觸摸到的書籍,要讓書成為學生在學校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要把書鎖進書櫥,成為一個好看的擺設,只是在上級領導來檢查的時候,才“開恩”開放那么一次兩次,而是要放在孩子們隨手可以拿到的地方,讓他們盡情閱讀。課間時間,小學生三五成群地在一起共同讀書的情景,應該成為校園中最美麗的風景。而家庭中,作為父母,要多為孩子準備些圖書,要讓孩子擁有自己的小書櫥,有自己的藏書,平時的家庭活動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應該經常地帶孩子去逛逛書店和圖書館,家庭的開支中,也一定要有為孩子買書籍的預算,想來,家庭生活中最美麗的風景,無疑應該是家長與孩子共同捧讀書本的畫面,用心為孩子營造一份閱讀的氛圍,學生一定會愛上書籍。
二、優化閱讀空間,讓童年浸潤書香
學校與家庭中有了充足的書籍后,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有充足的閱讀時間,有時候,學生不是不愛讀,而是根本就沒有時間去讀。作為學校,我們可以開設一些“微課程”,比如說誦讀十分鐘、午間品書香、天天學名言等微小的課程,時間不會花得太多,但是日積月累的成果是很可觀的,在每天布置的作業中,少一些讓學生進行反復機械抄寫的作業,多讓學生讀一讀有趣的故事,奇妙的自然科學小品文,優美的詩詞,都是一些可行的方法。而作為家庭,要支持學校的工作,與學校緊密配合,鼓勵孩子多讀書,必要的時候,抽出時間與孩子一起讀一讀這些美麗的文字,還可以與他們進行探討,激發孩子進一步閱讀的興趣,不要動輒就跟風而跑,給孩子報上三五個培訓班,讓十來歲的小孩子天天忙得陀螺一樣的無法停止下來。其實,給孩子靜心閱讀的時間,讓他們的童年時光浸潤在書香之中,這樣的精神涵養,對孩子的一生都是有好處的,一定會讓他們受益匪淺。
三、優化閱讀方式,讓童年的書香更濃烈
學校與家庭都要有這樣的共識,現代社會,閱讀的方式應該是多樣的,學生的閱讀應該是多種方式存在的。捧讀一本書,摸著紙頁,感受文字,這是一種閱讀,打開電腦,瀏覽網頁,收集信息,或是進行有聲的閱讀,都是一種閱讀,傳統的閱讀方式有它的優勢,現代的閱讀方式也有它的快捷與方便,兩種方式相輔相成,沒有對立的地方,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如何運用多種閱讀方式,幫助自己開闊眼界,豐富見識。我們不要太多地限制學生的閱讀選擇,只要是對孩子有益的,有幫助的,都應該支持他們,而且,必要的時候,學校與家庭要為他們多樣的閱讀方式提供支持與幫助。
四、優化交流平臺,讓閱讀的熱情更高漲
學生的閱讀活動,一定很希望別的小伙伴一起參與,因為他們讀書后,或多或少會有感悟與體會,群體的活動會調動他們進一步進行閱讀的興趣與熱情。所以,如果想讓課外閱讀成為學生一種自覺的閱讀行為,成為他們一種良好的閱讀習慣,多創設一些學生可以自行交流的平臺,給予他們展示自己閱讀成果的空間,顯得尤其重要。
(一)圖書的快樂“漂流”
讓學生個人所擁有的圖書“漂流”起來,不失為一種好的交流方式,“漂流”的方式,可以是舉辦“跳蚤市場”,讓學生的圖書以個體的方式進行交換,也可以進行班集體、年級之間的由學校統一組織的“漂流”行動,這樣,既可以實現圖書的資源共享,也可以讓學生在圖書的“漂流”過程中,相互結識,實現交流,成為“小書友”,或是從一個個“小書蟲”變成了一個個“大書蟲”,這樣的活動,對他們讀書興趣的保持很有好處,同時,隨著圖書的“漂流”,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整個的閱讀氛圍都會變得更加濃厚,對于學生的閱讀,無疑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二)勤讀書,共分享
小學生讀完書后,都會急于找小伙伴來分享自己的讀書心得或是讀書的體會,這個時候,就要為學生尋找一個適當的快樂傾訴的“出口”,學校要定期地舉辦“讀書節”活動,班級要不定時地舉行“故事會”“古詩大串改”“成語新編”“神奇想象大比拼”等活動,讓學生有與伙伴共享讀書收獲的時間,讓他們有與小伙伴共享讀書快樂的空間,這樣的活動,對學生閱讀興趣的激發有很好的效果。
(三)豐富積累,有計劃地讀書
如果光是讓學生進行閱讀,而不進行適當的積累,時間長了,學生的閱讀又會流于一種散漫的狀態之中,對保持與養成學生的閱讀習慣沒有好處,平常要注意引導學生以讀書筆記、剪貼報、調查報告等方式對自己的讀書成果進行匯總,每過一段時候,自己還要對讀書的情況進行回顧,做到讀得有計劃,讀得有收獲,當學生覺得閱讀確實在豐富自己的生活、提升自己的能力、開闊自己的眼界以后,他們會變得更加勤于閱讀,樂于閱讀,只有當學生內在的閱讀潛力被激發與運用起來以后,學生的閱讀才會真正地落到實處,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唯有優化學生閱讀的生態,更多關注學生閱讀興趣的激發與培養,同時多方位多渠道地拓寬學生閱讀的空間,讓閱讀成為學生生活與學習的常態后,學生才會樂讀、愛讀,在閱讀的天地中快樂飛翔、快樂成長!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