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萃
【摘要】我國的漢字屬于表意形式的文字,具有難認、難寫、難記的特點。對于低年級的孩子來說是個巨大的挑戰。因此,在現行的小學語文課本中引入甲骨文加以輔助漢字教學,筆者認為,這是一件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及教學規律的大事。筆者將從甲骨文引入小學識字課堂的必要性、運用甲骨文進行小學漢字教學的方法及應注意的問題這三方面,講講筆者的觀點建議。
【關鍵詞】甲骨文;小學 ;識字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我們大概可以把語文學習分為三個階段,即學前教育階段、學校教育階段、學校后教育階段。就識字教學這塊來說,學前教育階段,即家庭教育階段,是兒童學習語言文字的初始階段,就算接觸到漢字也屬于初步感知階段。學校后教育階段屬于運用和完善階段,不是我們認識學習漢字的重點階段。而學校教育初期,才是我們識字寫字的關鍵期,識字寫字也是此時教學的重點內容。那學校及教師該如何更好地把握關鍵期?這和甲骨文進入小學漢字教學又有什么關系呢?
一、甲骨文進入小學識字課堂的必要性
(一)這和漢字的特點及學生的心理發展與認知水平緊密相關
我們常說上好一堂課的前提在于精心備課,而備課重點在備教材、備學生。要上好一堂漢字教學課,作為一名教師,必須深入了解并掌握漢字的特點及學生現有的心理認知水平。根據皮亞杰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小學階段的孩子處于前運算階段后期及具體運算逐步成熟的這么個階段,而這個階段的孩子雖然認知結構發生了重大的重組與改善,但他們形成概念、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都必須與他們熟悉的物體或場景相聯系,還不能進行抽象思維,對于外部世界的感覺還存在直觀性、認識耐力差、持久性弱的特點。而漢字的最大特點就是表意文字,是音形義的組合體。從漢字的形體結構來看,漢字是由一定數量的偏旁、部首按照一定的筆畫、筆順組合而成的方塊字。根據古代漢語“六書”的造字法之說可知,我國的漢字主要是由象形、指示、會意、形聲、假借、轉注這六種方法造成。并且據數據統計,在3500個常用字中,有2522個字屬于形聲字,而這些常用字絕大多數屬于小學階段必須掌握的。像我們小學入門學的“日、月、水、火”等字都屬于象形字。根據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說“象形者,畫成其事,隨體詰詘,日月是也”;“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可見漢字的表意性特點是十分顯著的,但是由于漢字的逐步發展演變及我國漢字簡化工作的實施,使得漢字的這一特征不是那么明顯,這也使孩子識字初期對復雜漢字字形的掌握有一定的困難。而在孩子識字初期的教學中引入甲骨文進行輔助教學,就可以改變這種現狀。因為甲骨文還原了漢字的造字原貌,而它的原貌剛好與識字初期的孩子的認識特點相符合。這樣既方便教師進行漢字教學,又能使孩子在這階段識記掌握大量的生字詞,為以后的語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這也是完成識字寫字教學目標的需要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對識字寫字教學的總目標是:“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學會漢語拼音。認識3500個左右漢字。能正確工整地書寫漢字,并且有一定速度。”針對總目標中“認識3500個左右漢字”這個任務我們剛剛在上文已有提到,在此就不再贅述。現在我們來看“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和“能正確工整地書寫漢字”這兩目標。現階段對漢字的教學多是使用抄寫默寫的方法,也許有少許教師采用編兒歌、順口溜等相對有趣的方法進行教學,但是這些方法最多只能讓學生記住字形,漢字對于他們來說還是枯燥無味的符號。但若引入甲骨文進行輔助教學就不一樣了。從甲骨文造字法的角度來說,小學低年級的漢字多為象形字或會意字,像“天地草木、鳥獸蟲魚”,它們用甲骨文書寫出來都是一幅幅精美的圖畫。用它們進行教學不僅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極大興趣,更重要的是由于甲骨文“因形賦意”的特點,使孩子們在看圖學字的同時也理解掌握了每個漢字背后的故事及意思,使孩子們在無形中受到祖國文化的熏陶。在學習上,低年級的學生經常出現寫錯別字、異體字的錯誤,或是無法區分同音字、形近字,而出現這些錯誤的原因多是學生對漢字理解不到位的緣故。比如說學生就很難區分“左耳旁”“右耳旁”,為什么有些字是放左邊而有些字又是放右邊。而這在甲骨文中其實兩者根本就完全不一樣,左耳旁,本字是“阜”,屬于象形字,甲骨文字形像山崖邊的石蹬形,而它的本義是指土山,如防備的“防”,本義就是堤壩。右耳旁,本字是“邑”,屬于會意字,甲骨文字形中,上為口,表疆域下面表示人口,合起來表城邑,本義為國,因此從邑的字多和地名、邦郡有關。如城郭的“郭”,它本義就是城外圍著城的墻。只要教師把兩部首這么一講解,相信學生就辨別區分一系列的左耳旁右耳旁的漢字了。這樣講解不僅僅使學生“能正確工整地書寫漢字”,更重要的是同時也“培植了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使學生熱愛漢字,輕松學習。
二、運用甲骨文進行漢字教學的方法
(一)利用甲骨文進行聯想與趣味教學法
針對低年級孩子的心理認知發展水平及特點,加上甲骨文的直觀性,因此完全可以運用甲骨文進行聯想及趣味游戲進行漢字教學。比如說對于激發學生興趣這塊,對于剛入學的孩子進行漢字教學時可以先進行一次甲骨文十二生肖的漢字教學,把現代簡化了的十二生肖的漢字與甲骨文的十二生肖漢字及十二生肖圖片進行一次趣味性的對比教學,相信對于剛入學的孩子來說絕對是一場集視覺、聽覺等刺激多種感官于一身的識字盛宴。而在教學生理解漢字字義時完全可以讓學生想象,如果自己是當時造字人的話會怎樣造這個字呢?為什么要這樣造呢?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很好地理解字義,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及創造性思維。
(二)甲骨文與分散識字、集中識字三者相結合法
除此之外,在現行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多是采用一種“集中與分散”相互交錯的形式編排的。針對這種編排,教師在運用集中識字與分散識字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教學時,引入甲骨文進行輔導教學。集中識字,從廣義上來說就是學生在學校教育初級階段,也就是一二年級的時候集中認識2000個左右的漢字。分散識字,又叫“隨課文識字”,這種識字方法實際上就是把生字詞融入閱讀與寫作的一種教學方法,它遵循“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的教學原則。若把甲骨文引入小學識字教學,并同時運用集中識字與分散識字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教學,即教師可以采用跟教材“集中與分散”編排一樣的方式進行教學。首先在隨文識字時用甲骨文輔助學生識記、理解漢字;然后再在學期末進行一次大集合,用甲骨文的特點對漢字進行歸類總結復習。比如說,“示字旁”與“衣字旁”的區別及其相關字的辨析記憶;“顆”“棵”“稞”的辨析與運用。這樣的話,就不僅可以充分融合分散與集中識字這兩種識字教學方法的優點,同時還可以有效地避免它們的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