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廣輝 唐 楠 唐道城


摘要[目的]研究青海東南部綠絨蒿葉片表觀特征與海拔的相關性。[方法]對青海東南部地區主要綠絨蒿屬資源的分布進行實地踏勘,調查植株葉片表觀特征和分布區海拔,通過二者的相關性分析,探討綠絨蒿資源的表觀特征變化與海拔的相關性。[結果] 青海東南部綠絨蒿主要分布在海拔3 000~3 900 m,隨著海拔的升高,多數種株高下降顯著,與海拔呈顯著負相關;葉長和葉柄長均有所下降,但下降不顯著;葉寬受海拔影響較小。3個綠絨蒿種的葉片表皮毛密度均與海拔呈正相關,上表皮的表皮毛密度大于下表皮,上、下表皮的表皮毛密度差異與綠絨蒿種或變種有關。[結論]該研究對于了解綠絨蒿對青藏高原不同海拔氣候變化的響應及適應機理,以及對未來不同氣候環境變化條件下的繁育與管理均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綠絨蒿; 表觀特征; 海拔; 相關性
中圖分類號Q948.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19)02-0040-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9.02.013
綠絨蒿為罌粟科綠絨蒿屬(Menocopsis Vig.),屬內有49 種(分屬于2亞屬、5組、9系),分布于東亞中國境內的喜馬拉雅地區有38 種,集中分布于青藏高原的有32 種,其中7 種為特有種,分布于青海的有6種4變種[1-2]。青藏高原為內陸高原氣候,離地高差大,氣候多變,形成了許多特殊的綠絨蒿種及變種。不少學者對綠絨蒿屬多種進行資源分布、遺傳構成、觀賞及藥用價值的研究[3-8],但對青海境內綠絨蒿屬資源的表觀特征與海拔的相關性研究較少。筆者以青海東南部地區主要綠絨蒿資源的葉片表觀性狀為對象,研究其與分布區域海拔的相關性,旨在為研究綠絨蒿資源在高海拔地區的遺傳演變、適應機理及人工繁育提供一定的基礎信息。
1材料與方法
1.1調查方法
對青海省囊謙縣、澤庫縣、瑪多縣、達日縣、玉樹縣、瑪沁等地的各種綠絨蒿進行實地踏勘(點式、點線結合),采集植物樣品,利用GPS進行樣點定位(海拔、經度、緯度)。現場測定不同海拔下全緣葉綠絨蒿、多刺綠絨蒿、總狀花綠絨蒿2~3年開花植株基生葉的葉長、葉寬(中部最寬處)和葉柄長,重復5次(5株),每株取3片葉,取其平均值。
1.2表皮毛的測定與分析
現場每個樣點取2~3年生開花植株5株,每株取5片基生葉,除部分裝入塑料自封袋中保鮮處理外,剪取葉片的中央部分,面積約為1.5 cm×1.5 cm,立即用50%乙醇配制的FAA 固定液固定。在實驗室XTT型實體解剖鏡下,每片基生葉的上下表皮各觀測5個視野,測定其表皮毛數,根據視野面積計算表皮毛密度[9]。
表皮毛密度(個/mm2)= 視野平均表皮毛數(個)/視野面積(mm2)
1.3數據分析
采用DPS數據處理系統進行數據分析。
2結果與分析
2.1青海東南部綠絨蒿資源的空間分布
由圖1可知,青海東南部綠絨蒿屬資源有6個種,種間空間分布差異大。以久治綠絨蒿分布空間最狹窄,僅局限于4 000 m左右的空間;全緣葉綠絨蒿分布空間區域最大,3 400~4 900 m均有分布;多刺綠絨蒿集中分布在3 900~4 900 m的較高空間區域;五脈綠絨蒿集中分布在3 000~4 000 m的較低空間區域;紅花綠絨蒿和總狀綠絨蒿分布空間為3 600~4 700 m。紅花綠絨蒿、五脈綠絨蒿和久治綠絨蒿在海拔4 000 m左右共生;紅花綠絨蒿、全緣葉綠絨蒿和總狀花綠絨蒿在海拔3 800~4 000 m共生;多刺綠絨蒿與全緣葉綠絨蒿在海拔3 800~4 900 m共生;全緣葉綠絨蒿與總狀花綠絨蒿在4 300~4 400 m共生。
2.2同種綠絨蒿在不同海拔下的株高及葉片表觀特征分析
2.2.1不同海拔下全緣葉綠絨蒿的株高及葉片表觀特征。
由圖2和表1可知,全緣葉綠絨蒿株高在海拔3 500~4 000 m變化幅度較小,海拔4 000 m以上變化幅度較大,隨著海拔的升高,株高急劇下降,與海拔呈顯著負相關;葉長、葉寬、葉柄與海拔相關性不顯著。
2.2.2不同海拔下多刺綠絨蒿的株高及葉片表觀特征。
由圖3和表2可知,多刺綠絨蒿株高在海拔4 200~4 400 m變化幅度較大,海拔4 400 m以上變化幅度減小;葉長在海拔4 200~4 600 m變化幅度較大,4 600 m以上變化幅度明顯減小;葉柄長在海拔4 200 m以上變化幅度較小。隨著海拔升高而株高逐漸下降,但二者相關性不顯著。葉長﹑葉柄長與海拔呈顯著負相關。葉寬與海拔的相關性不顯著。
2.2.3不同海拔下總狀花綠絨蒿的株高及葉片表觀特征。
從圖4和表3可以看出,總狀花綠絨蒿株高在海拔3 600~4 600 m變化幅度較小,隨著海拔升高而降低,表現出株高與海拔呈顯著負相關。葉長﹑葉柄長﹑葉寬受海拔影響較小,與海拔相關性不顯著。
2.3不同海拔下綠絨蒿資源的表皮毛數量變化
由表4可知,3種綠絨蒿基部葉片的上、下表皮毛均隨著海拔升高而增加,其差異達極顯著水平。上表皮毛多于下表皮毛,下表皮毛的密度約為上表皮毛密度的61.5%~83.7%。全緣葉綠絨蒿上下表皮毛的密度(2.33、1.96個/mm2)明顯高于多刺綠絨蒿(1.70、1.09個/mm2)和總狀綠絨蒿(1.85、1.14個/mm2),其次是總狀綠絨蒿。多刺綠絨蒿葉片的上、下表皮毛與總狀綠絨蒿差異較小,且下表皮毛的密度顯著小于上表皮毛密度(下表皮毛密度/上表皮毛密度分別為61.5%和64.5%)。
3種綠絨蒿基部葉片上、下表皮毛密度與海拔相關性分析結果表明(表5),全緣葉綠絨蒿和多刺綠絨蒿隨海拔增加,上、下表皮毛密度也增加,且均與海拔呈顯著正相關,相關性高達0.937 5/0.957 2和0.988 2/0.964 8,總狀綠絨蒿基生葉的上、下表皮毛分布密度與海拔具有一定的相關性(0.662 5/0.661 6),但相關性不顯著。
3結論與討論
(1)青藏高原受大氣環流和地勢格局的制約,形成了高原溫度、水分狀況不同的地域組合,呈現出從東南溫暖濕潤向西北寒冷干旱的變化[10]。海拔是溫、光、氣、水生態因子的集中反映,一定海拔下的4個生態因子相對穩定,隨著海拔的升高,氣溫﹑氣壓降低,光照強度增大,植物的生物學特性也隨著生態因子的改變而變化。綠絨蒿屬于典型的高山野生花卉[11]。由于原產地生境特殊,引種栽培具有相當大的難度 [7]。尤其是從高海拔地區引種到中低海拔地區,由于海拔的變化會帶來植物學和生物學的系列變化[6]。因此,必須了解綠絨蒿對海拔及生態因子變化的適應性反映。
(2)隨著海拔升高,綠絨蒿屬多數種的株高逐漸降低。在一定海拔之上,株高與海拔呈負相關。種間、變種間與海拔的相關性強弱差異較大,全緣葉綠絨蒿和總狀綠絨蒿的株高與海拔呈顯著負相關,對海拔反應敏感,適應能力弱,引種馴化困難。多刺綠絨蒿盡管與海拔存在一定的相關性,但相關性不顯著,說明對海拔的反應較為遲鈍,對綜合生態環境因子的適應面較寬,有利于引種馴化栽培。
(3)隨著海拔升高,綠絨蒿屬多數種的葉片長度、葉柄長度、葉片寬度均有所變化。全緣葉綠絨蒿葉片長度、寬度和葉柄長度與海拔具有一定的負相關性,但相關性均不顯著;多刺綠絨蒿的葉長﹑葉柄長與海拔呈顯著負相關,株高和葉寬與海拔存在一定的負相關,但相關性不顯著;總狀綠絨蒿除株高與海拔呈顯著負相關外,葉長、葉柄、葉寬與海拔均無顯著負相關關系。這說明種間和變種間對不同海拔下生態因子的適應能力存在較大差異,多刺綠絨蒿葉片的表觀性狀對海拔變化較為敏感,而其他2個種的葉部表觀性狀對海拔的反映相對遲鈍。在由高海拔地區引向低海拔地區過程中,多刺綠絨蒿的株高變化不大,但葉部性狀變化較大;全緣葉綠絨蒿和總狀綠絨蒿的株高變化較大,而葉部表觀性狀變化較小。
(4)隨著海拔升高,各種綠絨蒿的表皮毛密度逐漸增加。在低海拔地區表皮毛密度小,隨海拔上升的增幅也較小;在高海拔地區表皮毛密度大,隨著海拔增加表現出急劇上升。在各海拔下,各種綠絨蒿均表現出上表皮表皮毛密度大于下表皮表皮毛密度,隨著海拔增加上下表皮毛密度的比值逐漸增大。全緣葉綠絨蒿和多刺綠絨蒿基部葉片的上下表皮毛密度與海拔呈顯著正相關,而總狀綠絨蒿的葉片上下表皮毛密度與海拔有一定相關性,但相關性較弱。在相近海拔外,全緣葉綠絨蒿的上下表皮毛密度最大,總狀綠絨蒿和多刺綠絨蒿葉片的上下表皮毛密度相對較小。通過表皮毛密度與海拔的關系分析,說明表皮毛參與了生態適應性的調節,因此,利用葉片表皮毛密度可以為引種馴化提供一定的理論信息。
根據綠絨蒿屬植物分布的生態信息,葉部表觀性狀除受海拔影響外,還受陰坡與陽坡的影響,由于取樣時對陰陽坡的辨識可能存在差異,該研究未納入分析,在后續研究中獲得準確的陰陽坡信息后,對其結論可能適當調整。
參考文獻
[1]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植物志[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387-392.
[2] SULAIMAN I M,BABU C R.Ecological studies on five species of endangered Himalayan poppy,Meconopsis(Papaveraceae)[J].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1996,121(2):169-176.
[3] 謝鴻妍.滇西北藏藥綠絨蒿屬植物的民族植物學研究[D].昆明: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1999.
[4] 王彬,宋學華,陳重明.藏藥綠絨蒿的民族植物學研究進展[J].中國醫學生物技術應用雜志,2003(1):39-45.
[5] 王彬,宋學華,陳重明.青海久治地區綠絨蒿屬植物的民族植物學研究[C]//首屆中國民族植物學學術與產業發展研討會文集.杭州:[出版者不詳],2002.
[6] 王彬,宋學華,陳重明,等.藏藥綠絨蒿的品種研究[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2003,22(4):43-46.
[7] 郭世民,趙遠,王曙光.總狀綠絨蒿藥效學的初步研究[J].云南中藥中醫雜志,2003,24(1):25-27.
[8] 拓廣輝,唐楠,唐道城.青海東南部主要綠絨蒿資源分布區的土壤及伴生植物[J].青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35(4):50-55.
[9] 李苗苗,唐道城,曾萱.青海不同海拔高度下3種綠絨蒿表皮毛密度的變化[J].青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26(6):16-18.
[10] 孫鴻烈.青藏高原研究的新進展[J].地球科學進展,1996,11(6):536-542.
[11]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植物志:第2卷[M].北京:科學出版杜,197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