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真正的教育需要面對真正的學生。在校園里,往往會出現“管理過度而教育不足”的現象,教育的矛盾也變成了“老師不變的教育方式和學生個性化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如何面對個體化的教育,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重要教學課題。
【關鍵詞】平等;發現;習慣;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學校教育越來越難滿足全體學生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也會造成教師缺少激情進而產生職業倦怠的現象,盡管里面涉及的原因有很多,但就教育本身來說,大一統、一刀切的工業化教育模式恐怕難辭其咎。以下便從三個方面淺談一下如何面對個體化教育。
一、知根知底,平等對話,教育才真正開始
在校園里,老師是權威,神圣而不可侵犯,為了要鎮得住學生,班主任便在手里揮舞著戒尺,這時辛勤的園丁形象已喪失殆盡,老師們天天盯著學生的問題,天天與學生計較分數,這些老師看似盡心盡職,但是也因此阻斷了他們與學生進行溝通的渠道,事關人生理想、心理情感和思想困惑等許多方面,學生反而不向班主任老師敞開心扉。教育變得功利、短視,漸漸地教育缺失,在這種情況下,每個人首先想到的是保全自己,于是,孩子在表面上很乖,但是內心想的是什么,卻很少有人追問。學校就這樣把一批又一批看上去規規矩矩的孩子送出了學校,而任他們在社會上暴露自我,這種代價是慘痛的。學校失去了應有的教育機會。其實學生說的話很多都發自內心,他們做起事情來不分場合,他們的思想隨處可以真實地表達。這些真實的東西不一定都是好的,但恰恰因為如此,才有了教育的機會,也才有了了解學生內心情感的機會。
斯賓塞曾說過:不要希望兒童有大量的美德,教育者的全部奧秘就在于如何愛護學生,如果你討厭學生,那么你的教育還沒開始,實際上就結束了。其實,我想把這句話說得更嚴重一些,不要說討厭我們的學生,即使你處在一個中庸的狀態,既不討厭也不喜歡,教育可能也要結束了。戴爾·卡耐基的代表作《人性的弱點》中有這樣一個重要命題,這個命題可以看作我們教師的最大挑戰,這個挑戰就是如何讓學生喜歡你。過去我們一直講的師德,基本上是用全部精力去研究教師應該怎樣為人師表、蠟炬成灰,我們有點固執地認為,只要我愛你了,你肯定就會喜歡我,豈不知,一旦我們的愛承載了過多的使命,帶著附加的條件,孩子就會從中“嗅”出別樣的味道。真實的情況是,孩子們常常拒絕帶有異味的東西。于是,教師們更加茫然、感到失落甚至產生埋怨,感到不平,學生沒有得到想要的關懷,老師內在的價值也會降低,繼而教師的高原期、教育的倦怠期隨之而來。我們的教育其實應該從實用性很強的關系學開始,從和風細雨似的聲音開始,露出八顆牙齒去微笑,盡快記住所有學生的名字,特別注意傾聽……這些都可以成為與學生建立良好關系的基礎。教育其實很簡單,教育其實很有意思,教育其實很有力量。
二、善于發現,懂得放手,獲得教育機會
我們太看重把孩子塑造成什么,以致我們忘記了他們實際上可能成為什么?;谒麄兊幕?,綜合他們的素質,循著他們的興趣,我們說不上能輕而易舉地幫助孩子,至少也能成為他們人生道路上的墊腳石,最終成就屬于他們自己的未來。記得在北京卷的微作文中有這樣一道題目:古人主張青年人“見賢思齊”,請從你讀過的名著中選擇一個人作為你的榜樣,寫一段話,表達你對這個人物的敬仰之情。當所有的學生都選擇《老人與海》中的老人作為自己榜樣,要學習他那種硬漢精神時,一位學生是這樣寫的:“船上的老人眾人傳唱,死去的大魚卻無人提及。大馬林魚,它不僅是老人的縮影、夢想的化身,更是有血有肉的獨立生命。比起老人,它才是真正的無拘無束,遨游在浪濤之間,不受世俗拘束,天地為生。但這樣的它卻成了別人的獵物,被追逐,拼盡最后一些精力與老人戰斗幾天幾夜,死后也將鮮血灑向無邊無際的深海,寧被鯊魚所吞噬也絕不認輸,讓自己的魂和血肉回歸故鄉,它不為世人銘記,但它生得灑脫,死得自由?!边@位學生在平常的學習中并不突出,而且,本次他選擇的是動物,不符合“選擇一個人物”的題目要求,但是他獨特的分析角度真的值得肯定,值得老師鼓勵,更值得老師去學習另一種看待問題的角度。
面對充滿個性、各不相同的孩子,與之溝通需要智慧,當然也需要耐心、寬容。尤其當學生還沒有真正從錯誤中走出來的時候,就特別需要我們學會等待,在等待中捕捉教育的契機。我們只是拉長了教育的過程,讓學生表現得更加真實,讓教育的過程變成學生真實的成長過程。
三、積累和點撥相結合,養成學習習慣
隨著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學生越來越追求更快的學習方式,什么樣的方法提分快,就會找哪位名師進行補課,但是知識絕非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學習習慣也非一朝一夕能夠養成的,沒有一個好的學習習慣,即便這次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是沒有知識的積累,下次同樣會面臨尷尬的局面?!稁熣f》中提到:“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苯逃且稽c一滴形成的,知識是一點一滴積累的。我們在教授過程中,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多幫助他們積累基礎知識,在通往中考或者高考的過程中逐漸培養學生自覺自主學習的習慣(初級習慣),讀書的同時養成信書、疑書、愛書的獨立思考和求證積累的受用終身的學習習慣(高級習慣)。
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首先需要學生能沉住氣,能坐得住,根據老師布置的任務進行積累。比如在做試卷時,學生先做,將不會的題盡量答出,實在不會的,進行標注,這樣就找到了知識薄弱點,記下哪一章節,再去翻看相應的輔導資料,等到同類題積累到一定的數量后老師再進行點播。這樣的話,學生對知識點有一定的掌握后,聽老師講解時才不至于茫然。盡管這個過程是艱難的,學生往往在積累了一兩道題后,發現不會做,便有了抵觸情緒,不再深入。在這種情況下,老師出于好心去幫他,往往也會適得其反,看似聽得明白,結果再遇到同樣的題還是不會,因為積累不夠。必須要讓學生獨自面對這一過程,先積累,再把不會的題統計起來,點對點教學,才是提分的正確方式。
當然在這一過程中,也會有一些學生適應能力強,完成任務又快又好,老師當然喜歡這樣的學生,可相對落后的學生可能就會受到冷落,感覺老師也不關注他,之后便自暴自棄,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狀態,一旦學生對老師產生了距離感、不信任感,之后的交流便無從下手。所以我們鼓勵先進,允許落后,應該設置不同難度的分層課程,學生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不同層次的授課老師進行學習。好老師不一定是名師,適合學生學習情況的老師才是好老師。名師高高在上,容易讓學生產生敬畏之心,不敢輕易觸碰,由于知識水平相差懸殊,自卑感油然而生,產生厭學情緒。往往是那些剛剛畢業、從事教育事業的大學生,充滿著對教育的熱情,會盡可能放低姿態,去幫助學生,亦師亦友,這樣的老師影響力才會更大。當然,教育也同樣存在風險,我們應像藥品說明書那樣坦言教育的禁忌與風險,這的確是一件需要勇氣的事情。
參考文獻
[1]李希貴.面向個體的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
[2]戴維·珀金斯.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
[3]李希貴.學校組織變革研究——校長的視角[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
[4]李希貴.新學校十講[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
[5]袁振國.當代教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李潔,女,1993年生,河北秦皇島人,渤海大學教育科學學院2017級學科教學(語文)專業研究生。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