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濤
【摘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學生德育的重點內容。語文課堂就是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主要陣地。教師在教學中要以自己獨特的視角對教材中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素材進行系統的整合處理,在傳授基本知識和技能的同時,使學生在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方面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充分發揮教材本身對學生的教育影響作用,以達到潛移默化、無痕育人的教育效果。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材;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應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學的思想教育,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及愛美的情趣,發展健康個性,養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漸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教師應該讓學生在快樂輕松的氛圍中,潤物無聲般地受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滋養。要善于運用教材中的德育點,在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同時,巧妙地在課堂教學之中滲透德育教育。結合實際教學,我有以下體會:
一、善用教材,層層滲透愛國教育
愛國主義教育是學校德育的重點內容。小學課本中有許多贊美祖國山河的優秀文本,它們往往是進行愛國教育的最好范本、最好資源。在教學這類文本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情懷,感受語言的精妙,循序漸進地進行愛國教育,使愛國主義教育與語文學科教學有機地統一起來。如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一文時,在感悟春天的美麗時,我配以小鹿漫步在春花爛漫中欣賞溪中的倒影圖,激發學生想象:小鹿在低頭欣賞什么?僅僅是自己的倒影嗎?它還看到了什么?一系列的問題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學生很快想到小鹿還在欣賞著倒影中的鳥、樹、花、草,欣賞著春天小興安嶺的美景!再比如講到小興安嶺秋季的美麗時,我抓往“飛舞”一詞激發學生通過想象來感受美:飛舞的樹葉像什么?學生有的說“像美麗的雪花”,有的說“像天上的蝴蝶”,等等,仿佛已親身來到那個地方,親眼看到了漫天飛舞的樹葉。課堂上,情境的創設,語言的引導,思維的碰撞,使學生自然而然感受到了小興安嶺的美麗,祖國山河的美麗。又如教學《狼牙山五壯士》一文時,我引導學生重點品讀描寫人物神態、語言、動作的語句,激發學生對狼牙山五壯士的敬佩和贊嘆之情,學習他們仇恨敵人和為祖國、為人民勇于獻身的精神。還設計了課堂小練筆《我想對狼牙山五壯士說》,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二、適時點撥,有機滲透敬業教育
敬業是一個人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及學習負責的態度。小學語文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基本要素。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發掘教材中蘊含的教育因素,在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同時,對學生進行熏陶、感染。例如教學《三打白骨精》一文時,我通過引導學生抓住各方面的描寫圍繞整件事進行感知,讓人物形象豐滿起來。師徒四人加上白龍馬,四位和尚在取經過程中,他們兢兢業業與妖怪斗智斗勇,完全符合“敬業”的內涵,放到當代社會,也是值得學習的榜樣。于是,我便把“敬業”作為在本節課中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鍵點,以此來豐富對人物形象和情節的理解。小說原文內容的情節一波三折,有白骨精的“三變”,孫悟空的“三打”,唐僧的“三責”,雖然課文經過改編,但也基本符合這樣的情節走向。教學的過程中,我引導學生從情節展開討論,通過學習白骨精的“詭計多端”,從而體會到了孫悟空身上斬妖除魔的“敬業”態度。
三、找準契機,合理滲透誠信教育
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道德教育和素質教育的基本內容。文以載道,入選的小學語文課文,許多蘊含著豐富的誠信因素,閃耀著沁人心脾的育人光芒。教師要深入鉆研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相關文中的誠信因子,確定課堂的誠信教育點,在教學中應該注重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引領。如教學《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文時,文中的重難點是理解國王的話:“我給你們的花種是煮熟的,這樣的種子能長出美麗的鮮花嗎?”我把教學重點放在引導學生理解這句話上,讓他們討論:熟種子能長出鮮花嗎?國王為什么給他們熟種子呢?在討論交流的過程中,學生明白了國王選擇繼承人的唯一標準是誠實。誠實這種美德是真正值得被人們稱贊和欣賞的。又如教學《中彩那天》一文時,文中的重難點是深刻體會父親面臨的道德難題是什么。我采用了“辯論”的教學方式。正方觀點:還。反方觀點:留。要求學生在文中找到支持自己觀點的語句,反方要用上“因為……所以可以留下來”,正方用上“就算……也不能……所以要把車還給庫伯”,于是學生有了以下的辯論:反:因為擴音器高叫著父親的名字,所以可以留車!正:就算所有人不知道實情,也不能把車留下來,所以要把車還給庫伯。在激烈的辯論中,加深了學生對誠信的感知。
四、入情入境,逐步滲透友善教育
友善,是社會的潤滑劑,能夠讓人如沐春風。人與人之間友好和善是更好地融入社會的前提,是社會風氣良好的重要標志,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小學開展友善教育,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系統工程,在教學中應該逐步滲透核心價值觀。如教學《掌聲》這篇課文時,我引導學生在文中勾畫英子兩次感情變化的語句,再重點品析描寫英子動作神態的詞句,逐步體會兩次“掌聲”給英子的內心帶來的變化。引領學生感悟:這掌聲就是愛,同學們都愛英子,是同學們的友善讓英子重拾信心,樂觀開朗,開始“微笑著面對生活”。又如教學《七顆鉆石》一文時,我首先質疑激趣:為什么課文不用“神奇的水罐”“水罐的變化”“一罐水”,而用“七顆鉆石”為題?水罐發生了幾次變化?最后水罐里為什么會跳出七顆鉆石呢?然后組織學生分組討論交流,經過激烈的討論和思維的碰撞,同學們暢所欲言:“本文以七顆鉆石為題,是因為鉆石晶瑩剔透,閃爍著美麗的光芒,它可以用來表示對美好事物的贊美。”“罐子發生了四次神奇的變化。”在此基礎上,最后教師小結:水罐里跳出七顆鉆石,升上了天空,小姑娘的愛心由愛母親到愛動物,再擴大到愛他人,一次次升華,小姑娘善良、關心別人的人性美得到了充分的表現。并教育學生在生活中要學會表達自己的愛,懂得關心別人,與人為善。
總之,語文教學在傳承中華民族歷史,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要充分發揮教材本身對學生的教育影響作用,并從教學的點點滴滴入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健康的價值觀。
附 ? ?注
本文為2018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課題名稱:民族地區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策略研究。課題編號:GS[2018]GHB1341)研究成果。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