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清
【摘要】通過一節《孤獨之旅》的教學課例,經過試教、修改、再教、反思,思考了長文短教這個問題。處理好教材中的一些長文,做到對教材進行合理的取舍,要巧設問題,同時也要找準長文短教的正確切入點去領會整篇文章的精髓所在,要對精讀句子細品語言,以讀代講,這樣才能做到長文短教,甚至可以趣教。
【關鍵詞】《孤獨之旅》;長文短教;巧設問題;找準切入點;細品語言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一、課例背景
(一)新課程標準分析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摒棄煩瑣的分析,引導學生通過朗讀和思考自主感受課文內容。”“要使學生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由此,巧設問題,找準切入點,以一個主問題貫穿課堂教學始終,引導學生的思維層層深入,更注重強調對課文的整體感知,整體理解和賞析,能輕便有力地架構起學生活動的思維框架,牽動對全篇課文的品讀、理解和討論,建立立體雙向交流的課堂結構,杜絕了對文本淺嘗輒止、浮光掠影式的閱讀弊端。
(二)教材分析
《孤獨之旅》節選自曹文軒的長篇小說《草房子》,寫的是一位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無奈跟著父親到了一片無邊無際的蘆葦蕩放鴨子,孤獨的心靈和艱辛的生活在磨煉著這位少年的心。經歷了一場暴風雨,杜小康感覺到自己終于長大了,收獲了溫熱的鴨蛋,也收獲了人生中那顆溫熱的鴨蛋——堅強。這是人教版語文九年級課本第三單元小說單元中的一篇節選小說。所謂“長文”,就是篇幅長、文字多的課文。一般來講,在初中學段的語文教學中,現代課文在2000字以上、文言文課文在500字以上的,就可以視作長文。初中語文教材中有許多篇有二十多個自然段的課文,這對剛入中學的學生來說可稱得上是長文了。如果都要教,在有限的課時里勢必難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這就需要我們在教這類長文時采用長文短教。
二、課例過程
(一)第一次試教
教學設計如下:
1.朗讀課文,整體感知。學生自由誦讀,用小說的三要素概括課文內容,理清故事情節。
2.跳讀課文,理解“孤獨”。走進主人公“孤獨之旅”的心路,杜小康經歷 “孤獨之旅”時發生了怎樣的心理變化?
3.深入探究,研讀“孤獨”。(1)說一說:“孤獨之旅”的含義。(2)文章的成功之處是對人物的成長過程采用了大量的細節描寫,刻畫人物心理變化的軌跡,而文中環境描寫也對人物形象的刻畫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找出有關語句并分析作用。(3)環境描寫的作用。
4.聯系生活,暢談“孤獨”,每位同學用“孤獨是……”寫一句話。說說你的感悟。
(二)反思修改
教學課時為一課時。教學目標:一是闡述杜小康的心路歷程,體會孤獨;二是小說當中的環境描寫的作用。在第一次試課的時候,實際的操作雖然是實現了這兩個教學目標,但在課后感覺自己比較倉促,時間拿不穩,讓人的感覺就是:急。因此在課后的教學反思中,我對自己進行了剖析。第一,我并沒有對文本吃透。孤獨之旅,它的題目中的文眼是“孤獨”,而我則在教學中放在了“旅”,杜小康的心路的變化使得一篇有深刻含義的文章,在我的解讀下顯得膚淺幼稚,沒有去探討深層的意義。第二,問題比較瑣碎,問題的設置比較淺顯。整堂課,學生一直仿佛按我計劃好的模式在走,但是沒有展示出生成之美。的確,自己對文本的理解不到位。因而,學生的自我文本解讀和體會情感的能力并沒有得到鍛煉。那么,在初中階段那么多長文,怎么做到長文短教?經過反思第一次試教的不足后,我首先優化了我的教學目標,分析杜小康的人物變化對比,感悟主人公杜小康的成長歷程,樹立青少年奮進信念,培養戰勝困難的勇氣。然后優化課堂的問題設計,從之前的讓學生帶著一系列的問題去理解文本,在思考中達到課文的理解,改為以分析杜小康的人物為主問題。
(三)第二次試教
教學設計如下:
1.過去的杜小康;(了解背景)——優越厚實。
2.現在的杜小康:(重點研讀)——孤獨艱難。(1)文章中哪些地方是體現杜小康的孤獨的?(2)題目“孤獨之旅”改為“放鴨之旅”“漂泊之旅”,好不好?
3.未來的杜小康;(拓展延伸)——苦難教育。
三、課例反思
(一)巧設問題,取舍得當
在第二天另外一個班的教學,我改變了我的切入點,我就提出了主問題:杜小康的人物變化。其中,重點研讀了文章中哪些地方是體現杜小康的孤獨的。
學生在課文中很快就能找出來,有的找的是環境描寫鴨群、蘆葦蕩、暴風雨,有的是找出了杜小康的心理活動。我很驚喜,這些不都是我原來希望學生找出來的嗎?想不到這個問題的提出,不僅讓學生體會到了杜小康的孤獨,還讓學生找出了環境描寫對杜小康孤獨的烘托作用,從上節課我對學生強加的環境描寫作用,巧妙地讓學生輕松地理解,融入自己的獨立學習思考中。在這個基礎上,引導學生,很自然就得出了題目孤獨之旅的含義,學生也明白了鴨群在杜小康成長的意義在哪里。
(二)由點切入,串聯全文
一篇較長文本的教學,選取的教學要點雖然不會太多,但也不可能一一深入探究,就算點撥,教師也需要有輕重多寡之分。因此教師進行適度點撥,讓學生學會怎么去閱讀,更利于學生的自主性發揮。《孤獨之旅》這篇課文中有一幅插圖,很多學生會注意到,卻不懂得去揣摩它,而直接利用課文當中的插圖來引導學生,這一點是很多語文老師忽略的。這次我利用課文的插圖,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出說明性的文字,以最快的速度從課文中找出最恰當的描寫句子。學生被這種新穎的導入吸引,立即拿起筆,在課文中尋找。學生積極尋找的句子,正是需要細品讀的語言文字。
文章插圖看似不經意的小細節,但在教學內容環節中這樣去設置利用起來,卻成了我們理解課文的很好的突破口,把文章的語言都串聯了起來。
(三)細品語言,以讀代講
面對父子倆最大的敵人“孤獨”,杜小康選擇了什么?從哪里可以看出來?這個問題設計得很巧妙,引導學生理解文本中的孤獨是怎么體會出來的,學生找到了兩處有代表性的語言,一處是“我不去放鴨了,我要上岸回家”,一處是“我要回家”,找到的是杜小康在文中兩次想家的體現。其實文中體現杜小康孤獨的句子有很多,但是我引導學生就只找這兩句話,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這兩句話是最能體會杜小康的孤獨之感。
這給了我一個很大提示,篇幅長的課文,只要找到最關鍵、最有意義的句子,花上時間去品味,那么學生會理解得更加深刻。找到的兩句話,是杜小康的語言的描寫,教師可以用富有激情的朗讀來感染學生,讓學生體會到語文的朗讀,就應該這樣煽情動人地讀,學生能夠有這樣的體驗,教師的指導朗讀是很重要的。因此,語文教師不僅要鉆研基本的教學,還要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質,可以作為一面旗幟一樣,指引學生。
課文水到渠成,引導學生重點研讀了杜小康經歷了暴風雨,小說的高潮部分就是經歷暴風雨,抓住了這點,重點研讀了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中怎么體現杜小康的成長,設計的問題層層遞進,層層深入,學生很自然也很深刻地領會到這篇文章的主旨,杜小康經歷孤獨和磨難,成長了,堅強了。再引導學生去體會杜小康的哭,讓學生覺得困惑的地方,很快就能領會到這種淚水是激動之淚,是委屈之淚。強化了課文的主旨,加深了學生的體會。
一節課的體會如此之大,讓我感覺很是驚喜,杜小康收獲了人生的鴨蛋,而我,也在這節課當中,收獲了我教學的溫熱鴨蛋!
參考文獻
[1]余映潮.長文短教,妙在選點——例談閱讀教學設計的詩意手法(76)[J].語文教學通訊,2012(26).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