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寶芬


【摘?要】 目的:分析精神分裂癥康復護理中應用積極心理學理論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本院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74例精神分裂癥患者按照患者入院就診順序隨機分為觀察組(37例,應用積極心理學理論)和對照組(37例,應用常規護理),對比兩組護理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護理后CDSS評分、PANS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相對護理前,兩組患者護理后SF-36各項評分均有所增加(P<0.05),觀察組護理后SF-36各項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精神分裂癥康復護理中應用積極心理學理論的臨床效果可觀,不僅可培養患者積極、樂觀的心理,也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更有助于患者康復。
【關鍵詞】 精神分裂癥;康復護理;積極心理學理論;價值評價;應用分析
精神分裂癥是臨床較為常見的功能性精神系統疾病之一,該病的病程較長,進展緩慢,極易復發,大部分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意識障礙,病情發作時可能會做出自殺、傷人等行為[1]。精神分裂癥患者情緒低落、抑郁,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2]。目前,臨床治療采用抗精神藥物,再配合心理護理、康復護理,積極心理學理論屬于積極心理學療法,可調動、培養患者積極、樂觀的心理,鼓勵患者以良好的心態面對疾病[3]。為進一步探討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護理中采用積極心理學的效果,本文作者對比分析了本院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74例精神分裂癥患者,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74例精神分裂癥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對照組,各組37例,觀察組男23例,女14例;患者年齡24~59歲,平均(36.1±8.1)歲;病程1.0~7.0年,平均(2.5±1.2)年。對照組男24例,女13例;患者年齡24~60歲,平均(35.9±7.8)歲;病程1.0~7.5年,平均(2.7±1.1)年。經統計學軟件處理對比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及病程等各方面資料,差異不明顯,對比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除了采用抗精神藥物治療外,還應配合支持性心理干預及健康教育,鼓勵并組織患者多參加一些娛樂活動。觀察組在康復護理中應用積極心理學理論。
1.2.1?構建積極心理學的護理模式?首先,應成立一個基于積極心理學理論的護理小組,組長由護士長擔任,小組成員包括3名具有豐富臨床經驗的主管護士及責任護士。開展護理工作前,組織小組成員共同學習關于積極心理學的相關理論知識,吃透護理理論概念,熟練掌握護理技巧,而且應掌握積極心理學的實施方法及相關注意事項[4]。
1.2.2?積極心理學護理模式實施方法?1)護理人員應先和患者面對面交流、溝通,借助癥狀自評量表理清患者當前明顯存在以及潛在的心理問題,在結合積極心理學理論的基礎上,護理小組成員共同討論護理方案及護理內容[5]。2)第1~2周:這個階段主要任務是協助患者深入了解、剖析自我,通過講座的方式進行集中認知教育,引導患者進行自我疏導。再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幫助患者全面認識自我,明確自我價值,鼓勵患者建立積極的自我概念[6]。3)第3~4周:這個階段主要任務是協助患者懂得感恩,學會珍愛生命,可組織患者鑒賞一些感恩主題的文字作品、影視作品或歌曲,激發患者的感恩情緒,深切感受到親朋好友、社會等人對自己的關心和支持,珍愛生命,積極生活[7]。4)第5~6周:協助患者重溫親情,組織以“親情呼喚”、“親情記憶”等主題的討論會,幫助患者重溫親情,鼓勵患者和親朋好友互動,使其感受到親情的溫暖。5)第7~8周:這個階段的任務主要是喚起并協助患者構建自信和希望,可以多播放一些勵志的影視作品,或者閱讀一些勵志的文學作品,鼓勵患者談談自己對未來的想法和期望[8]。6)每天應進行1次干預,每次45~60min左右。
1.3?觀察評價指標
通過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PANSS)、卡爾加里精神分裂癥抑郁量表(CDSS)評價患者精神狀態,分數越低,說明精神狀態越佳。
通過SF-36健康調查量表(SF-36)評價患者生活質量,主要評價內容包括精神健康、情緒角色、社會功能、活力、總體健康、肢體疼痛、軀體角色、軀體功能等,分數越高,說明生活質量越佳。
1.4?統計學分析
選擇統計學軟件SPSS 20.0,CDSS評分、PANSS評分、SF-36評分等計量數據采用(±s)表示,通過t對兩組數據差異進行檢驗;計數數據采用(n,%)表示,通過χ2檢驗數據差異,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護理前后CDSS評分、PANSS評分對比
相對護理前,兩組患者護理后CDSS評分、PANSS評分均有所下降(P<0.05),觀察組患者護理后CDSS評分、PANS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
2.2?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F-36評分對比
相對護理前,兩組患者護理后SF-36評分中精神健康、情緒角色、社會功能、活力、總體健康、肢體疼痛、軀體角色、軀體功能等各項評分均有所增加(P<0.05),觀察組患者護理后各項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
3?討論
精神分裂癥患者主要采用抗精神藥物治療,治療效果比較明顯。但是,很多患者治療后,在康復期極易產生焦慮、抑郁甚至絕望等負面情緒,對患者的康復非常不利。本研究發現,及時、有效地疏導患者負面情緒是協助患者康復的關鍵。本次研究表明,相對護理前,兩組患者護理后CDSS評分、PANSS評分均有所下降(P<0.05),觀察組患者護理后CDSS評分、PANS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相對護理前,兩組患者護理后SF-36評分中精神健康、情緒角色、社會功能、活力、總體健康、肢體疼痛、軀體角色、軀體功能等各項評分均有所增加(P<0.05),觀察組患者護理后各項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
積極心理學是心理學領域的一場革命,也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中的一個新里程碑,是一門從積極角度研究傳統心理學的新興科學。積極心理學繼承了人文主義和科學主義心理學的合理內核,修正和彌補了心理學的某些不足,它一反以往的悲觀人性觀,轉向重視人性的積極方面。由此可知,積極心理學理論采用科學的方法研究幸福,推崇積極心理,強調患者以一種健康、幸福的狀態生活,注重生活質量。在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康復護理中應用積極心理學,可鼓勵并督促患者養成積極、良好的心態,更好地適應社會,提高患者的個體幸福感。
參考文獻
[1] 宇虹,周郁秋,王麗娜,等.精神分裂癥恢復期患者支持性干預方案的簡單效應分析[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4,30(26):1-6.
[2] 江艷霞,銀華,夏淑慧.積極心理學護理模式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影響分析[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16,36(06):791-793.
[3] 區泳清.積極心理學理論在精神分裂癥康復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首都食品與醫藥,2016,23(20):96.
[4] 李占敏,李淑芬,李亞靜,等.團體心理治療對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15,30(11):80-83.
[5] 馬斌,周進,瞿正萬,等.“心境一促進協作醫療”模式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質量和復發的影響[J].上海預防醫學,2015,27(03):142-145.
[6] 袁勤,陸紅英,陶麗,等.個案管理護理模式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護理管理,2015,15(02):182-185.
[7] 曹妮娜,許曉娟.精神分裂癥康復護理中應用積極心理學理論的臨床效果[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7,02(22):169-170.
[8] 王旭.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護理中積極心理學理論的應用分析[J].心理醫生,2016,22(36):21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