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學謙
中職學校的生源相對高中生源要差一些,學生管理的難度也相對高。作為中職學校,如何緊跟時代步伐加強管理,是值得研究的課題。本文作者結合自己的經驗,就如何推進中職學校管理現代化展開詳細論述。
高考改革已經來臨,考大學不是學生唯一選擇。很多學生想提前就業,于是紛紛涌入中職院校,同時也對中職院校的生源和管理提出了挑戰。如何培養更優秀的中職生,為社會輸送專業型人才,成為當前中職學生管理工作研究的重點和難點。當然,管理工作是中職學校工作中的最主要的任務和內容,是學校教育的生命線,是中職學校提高管理水平、教學質量,增強人才競爭的基石。只有重視教育管理,緊跟時代的步伐,根據中職生的的需要采取相應的對策,中職學校才能穩定、健康地發展。
1 推進中職學校現代化管理
1.1 “部級化”管理。學校制定了“部級”管理體制并推進學校“公司化”運行模式方案,學校內部管理機制有了改變,撤銷了學科及年級管理模式,學校設8個部,由8個部統管各項工作,具體責任由校內8個專業公司負責,實行“公司化”運行管理模式。激發學生活力,提升學生內涵,促進學生發展。
1.2 成立工作督查組。學校以精細化管理為手段,強化質量管理體系建設,有效落實安全觀、德育觀、質量觀。提出科學、民主、創新的管理口號,制定工作獎懲實施方案,領導班子成員落實聽百節課制度。用崗位就業率衡量各專業教學工作的成效。
1.3 制定管理制度。學校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對工作進行管理,充分發揮教職工的主體作用,保證師生的參與權、監督權,形成和諧的學校內部關系。學校以辦“教書育人”為宗旨。每年召開教職工大會,征集提案。
2 加強德育,打造特色校園
學校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引導學生探究創新的教學策略。弘揚文化進車間、文化入校園辦學理念。組建家長學校,學校做到:教書育人,讓學生成才,課堂教學過程中始終貫穿德育教育,學習過程中著力完善人性化與親情化教育,彰顯文化、道德教育,借助《校園文化手冊》,規范學生日常行為素養。邀請一些著名企業管理加、技術人員到校講座,組織開展企業家與學生面對面、企業家的創業經歷等主題教育活動系列。組織師生專業技能大賽、技能創新大賽、職業風采競賽等,全面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素養,引導學生學習、實踐中創新、培養學生的創業精神及職業能力,提高中職生的綜合素質,為他們就業、創業后續發展打基礎。
3 制定計劃,培養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學校制定教師培養計劃。將全國優秀職業技術院校作為基地培訓教師;多個知名企業成為培養教師的基地。培訓省級、市級骨干教師多人;出國培訓2人。面向社會招聘數名實訓指導教師;在職教師攻讀碩士學位。涌現一批優秀教師有:全國模范教師、市級勞模、專業學科帶頭人、專業教學能手等,專業教師的綜合素質得到。我校2位專業教師,我校推薦成為人市級人才培代人。國家級科研課題榮獲一等獎,正在研究中的國家級課題有“中職學校與文化建設”、中職文化教學與機械技術的應用等; 數十名教師教案、課件、教學案例等刊登在中國教育雜志。學校被評為省級“創新先進集體”;有國家教育改革發展示范院校之稱。初步形成以課題項目為研究目標,以校辦實體為基地,以專業教學創新為重點,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目標的教育科研思路。
4 優化教學模式,打造學校特色
學校按照以培養技能為主旨,以項目設計為教學重點辦學思路,深化專業改革,加快資源信息化建設,優化專業內容和教法,實現多元化評價制度,促進中職教學的有效性,提升中職生的綜合能力。
4.1 校企合作。校內成立了商貿有限公司,與多家公司聯合。學校選派骨干教師進入企業實踐,參與企業生產和管理,企業派專業技術人員負責學生實習實訓,實現將實訓延伸到企業,把課堂知識搬進車間,根據企業工作流程確定教學過程,實施模擬生產實踐教學模式。
學前教育專業在校內開辦“幼兒園”,構建“校園共育,教習互融”的人才培養模式,實施案例教學、場景教學、崗位教學等教學模式;動漫游戲專業成立設計公司、影視工作室、廣告傳媒公司,與多家公司聯合,構建“遞進式”人才培養模式,采用任務驅動、項目引領、團隊教學模式,深受學生歡迎。
4.2 有效對接。職業教育與地方經濟有效對接。根據區域工業、農業產業建設的需求,形成以農業、服裝、電子、教育、工業等專業格局。農業專業有完善的區域產業鏈;學習過程與工作過程有效對接。讓學生承擔具體的生產任務,在“做中學、學中做”,把知識教學和時間操作結合在一起。
4.3 課程改革。學校根據職業學校特點,對現有教程進行整合,注重培養學生技能,突出“生本化課程、特色化課程,個性化活動”建設,打造模塊化課程體系,組建社團,每天最后兩節課為社團活動。讓學生自主選擇專業、學科、教師,打破以班級為單位的授課模式。
4.4 專業特色。學校要以發展為根本,以就業為導向、以技術為本位,為了讓更多學生找到自己喜歡的專業,學校應組建機械制造類、信息技術類、文化教育類等等多種專業類型,開設多個熱門專業,為學生提供多種選擇的機會。同時,還應該打造自己的特色專業,讓特色專業成為學校發展的名片,讓學校因為特色專業的不斷發展,緊跟時代潮流,為社會輸送合格的人才。
(作者單位:衡水科技工程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