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滟珺
隨著我國科技的進一步發展,我國也逐漸發展成了新媒體時代。新媒體主要指的就是,以網絡信息技術為基礎、在新媒體空間形成的網絡媒介、媒介方式、媒介產品、媒介觀念的集合。新媒體作為展現社會文化的一種渠道,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文化特征,而且自身的價值觀、思維模式等都有著獨特的特點。針對目前我國高校的學生而言,隨著我國科技的不斷發展,以及電子設備的應運而生,大部分學生對于這些東西的依賴性也逐漸增加了許多,而新媒體中的文化也隨之在極大的程度上對學生的思想等產生了影響。在這種新媒體文化盛行的背景之下,新媒體文化雖然對高校思政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同時也為高校思政教育管理工作帶來了很好的機遇。
1 解讀新媒體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1.1 新媒體給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帶來的負面影響
目前,我國很多高校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夠重視,有的思政教師更是經常抱怨,抱怨的原因就是因為很多高校教師費盡心思也不能阻止各式各樣的媒體信息在高校學生心中的地位。傳統的高校思政教學方式和新媒體產生了一定的沖突,新媒體覺得高校的傳統教學方式過時了,而高校卻認為新媒體給學生們灌輸的思想太先進。新媒體給高校思政教育管理工作帶來的優勢是特別多的,但隨著新媒體優勢的不斷深入,新媒體隨之也給高校思政教育管理工作所帶來了許多新的挑戰,其主要可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網絡內容的低俗。在新媒體背景下,高校在不斷的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方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得到了有效提升,但在管理過程中仍然存在許多的不足之處,例如:低俗的網站內容,主要可表現在,當學生在打開網頁瀏覽時,旁邊就會彈出一些含有低俗內容的小窗口,這些內容的彈出也將在某種程度上引起學生的好奇心,部分學生也都會點擊進去查看,而這些低俗內容就將在極大的程度上影響到學生的身心發展。二是,大量的網絡信息資源共享,針對目前大部分的高校學生而言,無論學生是在學習上遇到困難,還是在生活中遇到困難,學生都會選擇在網絡上尋找答案,久而久之,學生就不會主動的去思考問題。如果沒有了網絡,學生也將變得焦躁不安。三是,網絡中的強制消費給學生帶來的錯誤引導。在網絡中學生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就是在玩游戲時,需要獲得更多裝備的話就需要用金錢購買,或者是在看電視劇時,如果想觀看更多的內容也是需要采用金錢進行購買,長期以來的這種強制性的消費,就將在極大的程度上帶給學生錯誤的引導,這種錯誤的引導不但會滋生學生的攀比心理,而且會在很大的程度上對學生的身心健康造成負面影響。這些現象,都會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難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就是要以人為本, 正確引導學生使用新媒體,去偽存真,去粗取精,顯得尤為重要。
1.2 新媒體給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帶來的積極影響
新媒體可讓教與學的距離變得更近。由于高校的思政教師之間的閱歷等存在一定的差異,所以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就會存在不同。例如:年輕的思政教師年齡、思維等與學生差不多,所以會更容易知曉學生的愛好,并且會用網絡工具來拉近與學生的關系。而年長的教師雖然自身經驗比較豐富,能進行更好的思政教育管理工作,但卻不能有效的拉近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對此,在建立高校思政教育隊伍的時候,相關人員需要進行教師年齡層的合理搭配,以及結合新媒體對學生的思想政治進行宣傳式的教育,這樣就可在極大的程度上體現出高校思政教育管理工作的效率。二是營造出了師生平等的交流環境。許多學生普遍都存在害怕教師的問題,學生因為害怕教師不敢在教師面前發表自己的想法,以及感受,而這一問題的存在也在極大的程度上阻礙了高校思政教育管理工作的開展。因此,相關教師需要采取相應的措施,打消畏懼教師的心理。例如:教師可采用學生所熟悉的網絡文化、或者是網絡語言與學生進行溝通。這樣不但可以讓部分學生打消教師是遙不可及的念頭,而且網絡上的交流可以有效的避免面對面談話所出現的尷尬情況,以及讓學生在交談中有足夠的思考時間。三是豐富了網絡思政教育方法。傳統的思政教育方法總體來說還是存在局限性等問題。而在網絡文化背景下,教師可采用網絡媒體對學生的思想進行了解與管理。例如:教師可利用微信,或者是QQ等不同的方式對學生進行管理,而這種方法也可在節約信息傳遞時間的同時,隨時掌握學生的動態。
2 新媒體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
2.1 提高大學生的認識和加強教師的新媒體素養
在新媒體的基礎上,我國高校應該多給大學生灌輸新媒體時代的含義和意義,而對于高校教師新媒體素養的提升還必須要落實到實際當中。媒介素養教育的目的是在于教會現代化人們怎樣正確、科學地去使用媒介,從而提升其對媒介所發出來的信息的判斷能力,避免遭受虛假信息的迷惑和引誘。在新媒體時代視域下,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應該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體系當中,重視和加強對大學生媒介素養的培養已經成為了現社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務。高校可以開展一些跟新媒體時代有關的課程和講座以及論壇,以此來引導大學生正確理解和認識新媒體時代的優勢和作用以及特性甚至是一些不足,只有這樣才能讓大學生們形成一種合理利用新媒體的風氣,從而能夠在使用新媒體視域下自覺遵守媒體道德。
2.2 善于運用新媒體來降低焦慮感
新媒體擁有“去大眾化”的特點,這一特點就是它和傳統媒體之間最本質的區別,不僅是在話語權威上逐漸消失了,而且整體的意識也突顯出來了。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當中,對于網絡和手機等一些新媒體的弊端也已經被探討出來了一些,新媒體經常被看成是對青少年的學習沒有作用的東西,甚至有很多成為了青少年叛逆的導致者,有人認為,如果青少年大范圍地接觸新媒體可能就導致青少年墮落或者有一些不良行為的產生。新媒體帶來的道德恐慌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已經全面展開了,這也是為什么新媒體在青少年的生活中得到越來越少使用的原因,但是事實上,媒介是一種工具,并且它是中立性的,它不能被列為對大學生有用的隊列當中,也不能被列入對大學生有害的隊列當中,不管是對大學生好還是壞,這都是依照大學生如何使用的。
2.3 提高大學生的辨識度適應多樣化的新媒體
在高校的思政工作中應該全面建設大學生的新媒體辨識度,必須要以審視、辨別、選擇、判斷的眼光來對待新媒體時代,只有這樣才能讓高校的思政工作在大學生身上起到一定作用,并且思政工作者必須要自己學會如何面對新媒體,將一些能夠相信和不能相信的信息進行判斷和辨別,從而促進高校思政工作的有效進行。高校應該幫助大學生們樹立正確的審視媒體的思想觀念,怎樣的媒介是有利、有害的都需要教師對大學生進行教導,讓大學生可以在正確的媒介中學習。新媒體的互動有著及時性,同時還具有身份的隱蔽性以及言論的開放性等特征,使得新媒體在高校思政工作的開展中變得更加受大學生的歡迎,并且借助新媒體開展的思政工作不再是單純地教育大學生了,而是獨占了話語權,因此,教師應該改變心態和進行重新的定位,從而使得新媒體時代下的高校思政工作能夠正常進行。
3 結束語
總而言之,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在如今新媒體視域下之下,新媒體不僅給高校思政教育管理工作帶來了很好的機遇,同時也給高校思政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更多新的挑戰,面對這些挑戰相關教師需要對其加以重視,并采取相應措施解決,這樣才能促使高校思政教育管理工作得到更好的提升。
(作者單位:韶關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