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賓蕾
【摘 要】 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要求教育也要適應時代的發展,新課程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在現有教學的基礎上,推廣一些具有時代性的教學方法,目的是促進教育的發展,學校教育質量的提升和教學效率的提高。本篇論文闡述了新課程改革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希望可以給同仁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 新課程改革 小學 數學 教學方法 創新
引言:課程改革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提高教學的效果,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注重知識與能力的共同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在原有的教學方法的基礎上進行創新,這樣做符合了素質教育的要求也完成了新課程改革的任務。
一、通過多媒體教學情境的創設,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教學內容抽象、教學形式單一、教學手段刻板是傳統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特點,知識乏味,沒有吸引力造成了學生學習熱情不高、學習效率低下。然而,多媒體教學技術的引進就為課堂增添了色彩。例如,在講解《正方形》的內容時,我首先用一組圖片的展出,讓學生仔細觀察,在觀察的基礎上得出正方形的定義,即四條邊都相等、四個角都是直角的四邊形是正方形。這樣在直觀性教學的基礎上,學生得出自己的結論,不僅掌握了課本的知識也為課下的練習奠定了基礎。
二、創設活動的過程,培養學生能力
學生對于知識的獲得大多數通過間接經驗,但是有直接經驗更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必須創造更多的活動過程,讓學生操作、積極觀察、思考、大膽表達等。引導學生盡可能多的參與,通過活動來激發學生的思維。事實上,課堂應該是學生的“游樂場”,教學過程應該是學生的活動過程。這樣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這也是學習過程中一個重要的驅動力。只有通過嘗試和練習,學生們才會覺得數學其實很容易學。這樣,即使每個學生只得到一點收獲。伴隨著時間的增長,他們會對每天的學習有一種快樂的感覺。這樣學生的信心得以增加,他們會學到的更多。在這個過程中,老師不僅讓學生獨立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對知識的探索和發現,讓學生認為這種數學知識是我自己實踐得來的,自學數學知識也是很容易的。所以,在教學中,我們應該鼓勵學生勇敢的做,經常做,在動手操作中培養學生的能力。
三、加強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與發展能力
在小學,文化知識的傳播并不是最重要的。對于小學生來說,沒有必要像中學生那樣嚴格。主要是培養學生對學習活動的興趣,為以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合作學習是培養學生共同學習和主動學習的理想途徑,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種方法。
例如:在“100以內加減法”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把四個學生分成一個小組,然后把設計好的數學題分配給每個小組,這樣學生在互相討論的形式下進行學習,這樣有助于增強課堂氛圍,學生在做題的過程中會出現問題,所以在最后匯報的過程中老師可以指導學生進行互相檢驗,出現問題后互相查證,這樣可以為做錯的同學理清思路,也為能找出錯誤的學生增強信心,更能夠發揮學生思維,例如學生在對17+23進行解釋的時候,他們有這樣的幾種思路,一是17+3+20,另一種是10+7+23,還有一種是10+7+20+3總的思想都是用湊整法,但是學生的思維卻得到了發展,也提升了合作學習的能力。
四、教學的過程要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突出知識的應用
所有的知識都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數學在實際生活中可以解決很多問題。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必須注意內容的選取,要選擇那些與學生生活接近的素材,通過對練習題的精心設計,讓學生在對問題的探究過程中體會到學以致用,拓展學生思路,開括視野,使得學生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
例如:老師買了3雙長襪子,學生A買了5雙短襪子,每雙襪子都是6元,請同學們算一算多少錢,即6×3=18(元),6×5=30(元)一共18+30=48(元)。然后學生B當顧客買3雙長襪子、5雙短襪子,請大家算一算多錢,學生也用上述方法分步運算:合計起來就是學生丙應收3個6元加上5個6元,合起來是(3+5)個6元,列算式是6×(3+5)=48(元),在對兩種方法進行比較得出算式6×3+6×5=6×(3+5),再通過觀察、比較、分析,進一步找出一般規律,抽象出乘法分配律,即用字母表示為:(a+b)×c=a×c+b×c。這樣做,能夠讓學生認識到乘法分配律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也增強了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
結束語:新課程改革已經進行了很久了,我們的教學工作仍在進行著,小學數學的教學能否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奠定基礎,取決于我們今天的教學能否將學生的能力開發放在首位,方法的創新就是要培養學生更高的能力,力求將學生培養成為符合社會發展的綜合性人才,落實新課程改革,推進素質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洋,賈明鵬,單英杰.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版),2016(04):101-102.
[2] 徐博,王爽,王佳怡.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學數學教學研究[J].吉林外國語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版),2017(12):114-115.
[3] 段鵬舉,蘇新鵬,馬素剛.如何上好小學數學的復習課[J].新課程教育教學改革(中小學教師版),2018(01):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