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華
【摘 要】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良好品質的形成,一般都要遵循“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持之以恒”的過程。小學生的情緒和情感是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日益豐富的,是他們對客觀事物所持態度的體驗,它與動機、興趣、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一樣,對學生的學習起作用,對他們的智力開發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可見,情感是推動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巨大精神動力。蘇霍姆林斯基也認為:“孩子的心不應是真理的冷庫,我竭力要防止的最大惡習就是冷漠,缺乏熱情。兒時內心冷若冰霜,來日必成凡夫俗子。”這說明教育不能重智輕情,必須著力培養具有豐富情感的學生。
【關鍵詞】 情感 培養 豐富 遵循 規律
一、提高認識能力,正確評價自我
情緒總是在認識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面對同樣的事情,由于個人的認識不同,產生的態度就不同,因此而產生的情緒也就不同。小學生對主客觀世界的認識正確與否,直接影響著情感的發展。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應包含兩方面的內容。
(一)對現實生活意義的認識
小學生對現實生活的意義認識正確,就會熱愛生活,坦然面對生活、學習和交往中遇到的困難和遭受的挫折。小學生最初對現實生活意義的認識是入學后才發展起來的,因此教師應該有目的地引導學生思考世界是什么樣的,人為什么活著,活著的意義何在,怎樣才能成為對社會、對他人有用的人;通過對社會中先進人物、先進事物的學習,逐步培養小學生的認識能力,樹立遠大志向,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只有這樣,才能使小學生在遇到困難的時候,能勇敢地面對現實,不致情緒苦悶,患得患失。
(二)對自我的認識
一個人如果對自己估計過高,當事與愿違時容易產生強烈的失敗感,容易心理失衡,從而使情緒低落;如果一個人對自己估計過低,即使成功了也體會不到喜悅和快樂,這樣當面對具有挑戰性質的任務時,他們往往退縮,不愿付諸努力。因此,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客觀地評價自己,以取得的進步作為衡量成功與否的標準,正視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努力發揚優點,改進不足,對未來持樂觀的態度。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小學生正視自己、接納自己、把握自我,從而保持心理平衡。
二、選擇最佳途徑,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一)生活即教育
1. 讓社會實踐活動充實孩子的生活
社會實踐活動能擴大和加深學生已有的興趣和經驗,能使學生獲得深刻的情感體驗。例如,為了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我利用班隊課的時間,帶領學生到學校附近的野外郊游,那時,正值春暖花開的時節,田野里,綠油油的麥苗在風中蕩漾;金燦燦的油菜花散發出陣陣清香。同學們在田間小道邊采集那些不知名的藍色小花,尋找蠶豆的“耳朵”。每一次發現都給他們帶來無比的興奮和喜悅。接著,我們開展了一個“巧手摘野菜”的活動,大家分組比賽誰摘的野菜品種多,數量多。半小時后,當學生們拎著裝有紅梗菜、紫云英、薺菜的馬甲袋走在回校的路上時,從他們洋溢著燦爛笑容的臉上,我體會到了他們回歸大自然的喜悅,我相信,此時,學生心中一定涌動著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2. 讓合作、探究成為學生的主要學習方式
小學階段的探究性學習以選擇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中學生感興趣的專題進行主動探究,獲得情感體驗,培養學生的全面素養。例如,當我發現學生對螞蟻這種昆蟲產生興趣時,我就指導學生開展對螞蟻的探究。其中有一個小組,他們探究的主題是“螞蟻的本領”。為了了解螞蟻越障礙的本領,他們常常趴在地上仔細觀察一個多小時,有時,還會有意想不到的困難和失敗,但他們沒有氣餒,他們憑著自己的耐心和毅力獲得了成功的體驗,體會到科學探究的艱辛和快樂。這種體驗將對他們的成長起重要作用。
(二)創設道德情景,滿足學生的情景體驗
1. 主題研討
由老師或學生確定某種情境,通過討論,獲得情感體驗的一種方法。如:為了讓學生體會到家務勞動的重要性,我創設了這樣的情境:明明的媽媽下班回家,就忙著到廚房做菜燒飯。明明看見了,心想:媽媽每天早出晚歸,回到家還要忙這忙那的,我應該幫媽媽做些家務,于是,他就跑去幫媽媽揀菜。媽媽卻說:“小孩子,讀書要緊,別在這兒礙手礙腳的。”然后,讓學生對這個情景展開辯論,發表自己的觀點。接著,引導學生思考:如果一個人不重視家務勞動,長大后,他的生活會遇到什么麻煩呢?對他的工作又會帶來哪些不良影響呢?通過討論,激起學生想象中的情感體驗,使學生明辨是非。
2. 置換角色
讓學生通過扮演自己向往的角色,獲得情感體驗的方法。比如,要培養學生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和向往之情,就可以讓學生化妝成二十年后的模樣,展現自己實現理想后的風采,通過這種特長的展示,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又如,讓學生以小品表演的方式再現社會上某些人亂扔垃圾、濫伐樹木、肆意行獵的不良現象,感受到保護地球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三、注重師生間的情感互動
情感互動是指教師以自己對學生的良好情感去引發學生積極的情感反應。互動是情感教育中的亮點,它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的交融,使不同的人格特點、價值觀念得到張揚,各種情感得到交流和激發。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說:教育之沒有情感,如同池塘之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成其為池塘,沒有情感,也就沒有教育。所以,教師若想得到學生的尊重和敬仰,首先必須尊重學生;教師要讓學生懂得關愛,首先要讓學生感受到被關愛的滋味。教師要掌握教育的藝術,采用適當的方法把關愛傳遞給學生,并讓學生體會到這份關愛,進而轉化為對老師的敬愛。在平時與學生的接觸中,老師要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家庭情況、性格特點、興趣愛好,施愛與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教學中,我特別注意發掘學生身上的閃光點,以此來鼓勵學生,增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調適學生的情感。
心理學認為,兒童期的情感有不穩定、不成熟的特點,并且常常表現出不平衡性。因此,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只有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探索新方法,才能培養出“多”情“善”感的學生。
參考文獻
[1] 張明.小學生心理學[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
[2] 盧家楣.情感教育心理學[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 陳宇光.小學班主任工作藝術[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