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英
[摘 要]2016年7月25日,李懷秀、李懷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煙盒舞、海菜腔第一期培訓班在石屏縣龍朋鎮恒升小學正式開班,由中小學生、大學生、中學教師組成的89名學員于8月7日完成學習并順利結業。至此,自2006年“青歌賽”之后為大家所熟悉的彝家姐弟,不僅憑借國內外數場演出將滇南彝族傳統歌舞向世人展示,更為煙盒舞這一“紅河表情”的活態傳承提出了新的思考。
[關鍵詞]煙盒舞;紅河表情;傳承;傳播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9)04-0169-02
在提倡文化多元并存的今天,我國音樂教育的價值取向也呈現出了民族精神回歸的強烈呼喚。2006年,憑借海菜腔《金鳥銀鳥飛起來》在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上獲得金獎并為觀眾熟知的李懷秀、李懷福,在十年之后回到故鄉石屏縣龍朋鎮,舉辦了煙盒舞、海菜腔第一期培訓班。傳承培訓的教師隊伍包括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后寶云、施萬恒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普美芳、張美珍等,培訓班采取免學費、住宿費、生活費的方式,對海菜腔、煙盒舞、花腰歌舞等進行傳承培訓。筆者作為一名本土彝族人,在保留本民族語言、耳濡目睹本民族音樂文化的同時又在主流音樂教育中學習和工作多年,在這一特定的角色里,有著特殊的情感體驗和對煙盒舞傳承語境的思考。
一、煙盒舞傳承語境的時代流變
煙盒舞最初為祭祀性舞蹈,通過祭祀活動達到“以樂娛神”的目的,乞求神靈庇護及來年的生產豐收。《云南民族民間舞蹈集成——紅河卷》中就曾提到:“就全縣各民族的舞蹈狀況來看,各種舞蹈或多或少都有原始舞蹈的遺痕。我縣的民族歌舞是在當地先民所創造的原始舞蹈基礎上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而發展的。”研究表明,煙盒舞以圓圈形式為主,本身就是原始舞蹈的一個雛形,而其套路中許多模仿動物形態的動作都不同程度地表現了煙盒舞原始形態時期的“娛神”功能。在此次李懷秀、李懷福舉辦的第一期培訓班中,煙盒舞的教學選取眾多套路中的7個作為教學內容,仍然保留了“鴿子喂食”“劃小船”“猴子掰苞谷”“螞蟻走路”等煙盒舞“娛神”的雛形。
隨著時代發展,煙盒舞成為了彝族一種較為普遍的娛樂形式。閑暇之時跳上一段,婚喪嫁娶時也不可缺少,煙盒舞已成為田間地頭人們的自娛自樂。直到今天,石屏、多地的彝族青年仍延續著以跳煙盒舞的形式實現男女間的交往。這種自由的交流形式也通過“火把節”“祭龍”等彝族傳統節日得以保留下來。而筆者在走訪中也看到,無論是參演者還是觀賞者,他們從中體會到的都是一種幸福感和愉悅感,而不帶有任何放縱的歷史和性的隱喻。
流傳于石屏地區的雜弦曲調《六穿花》,是煙盒舞眾多雜弦曲調中的一首,可以看出煙盒舞從“娛己”到“娛人”的功能流變很大程度上源于與漢文化的交流。據《云南民族民間舞蹈集成》記載,石屏縣在明代以前,煙盒舞的唱詞都是彝語或一些“噻”“哩”等虛詞,但明初以后,大量漢族人口進入石屏,煙盒舞這一民間藝術形式也深受漢族人民喜愛,煙盒舞中的許多唱詞由彝語演變為漢語,真正實現了“積字成句,積句成章。合而讀之,章節見矣;歌而詠之,神氣出矣”。這些膾炙人口的歌詞贏得了許多人的喜愛,這一轉變也使煙盒舞的傳承空間變得更加寬泛,真正實現了“與他人同樂”的時代意義。從這一文化現象本身即可發現,在歷史時空的轉換中,煙盒舞這種“歌、舞、樂”相結合的民間藝術形式已逐漸超越了其物象本身,其美的律動符合了人類的共同追求,體現著人的本質力量而為大多數人所認識、熟悉并接納,成為了充分表述情感的物化載體。 例如通海縣里山彝族鄉中科村寨的一首雜弦曲調,在羽調式的基礎上融合了當地“團樂”的音樂元素;而建水煙盒舞中則融入了許多當地“花燈”的音樂素材,更顯得明亮而歡快。
可見,對滇南彝族人民來說,從煙盒舞中體會到的愉悅已經遠遠超越了套路和曲調的程式化限制。筆者在此次培訓班的結業會演中也發現,雖然學員的舞步還不嫻熟,但從音樂審美屬性的角度來說,煙盒舞的存在正是順應了參與者自我實現的需要,這種自我實現更多的是情感的實現,即一種情感形式的滿足。
二、“紅河表情”煙盒舞活態傳承闡釋
(一)田豐先生對李懷秀、李懷福的影響
李懷秀、李懷福出生于紅河州石屏縣龍朋鎮麻栗樹村,姐弟倆的母親是方圓數十里有名的文藝骨干,會唱海菜腔,能跳煙盒舞。1993年初中畢業的李懷秀,被當時中央樂團作曲家田豐先生在昆明舉辦的音樂民族文化傳習館中挑選為學員,此后她師從于石屏縣有名的民間藝人后保云、施萬恒、阿家文。李懷秀憑著對本民族音樂的熱愛,刻苦學習,從學員升為教員。弟弟李懷福也受母親和姐姐的影響,于2000年進入云南民族文化傳習館學習。
在田豐先生創辦的傳習館中,姐弟倆不僅有機會系統地學習到滇南彝族歌舞,更受到田豐先生傳承云南傳統音樂文化理念及為之付出生命的影響,即使在云南民族文化傳習館解散后,姐弟倆仍在為創辦“民族歌舞傳承所”而努力。
2004年,受石屏縣文化館的推選,李懷秀和她的老師施萬恒參加中央電視臺首屆西部民歌電視大獎賽獲原生態對唱組金獎。2004年5月,姐弟倆參加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在沒有“素質分”的情況下獲得民族組第一名,并于同年8月在第二屆中國南北民歌擂臺賽中獲得“中國民歌王”稱號。李懷秀曾在1997年至1998年間,赴巴黎、香港、澳門等地演出,將“紅河表情”展現得淋漓盡致,使本土音樂文化得以傳播。
李懷秀、李懷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煙盒舞、海菜腔第一期培訓班學員,由中小學生、大學生、中學教師組成,其中最小的7歲,最大的24歲。雖然經過短短12天的學習,但他們跳的煙盒舞的舞步仍顯蹩腳。如何從西方一元論文化背景中轉入文化多元的新環境,以音樂教育為途徑實現傳統文化傳承的目標,需要我們像對待西方音樂文化資源一樣——雖然我們遠離其產生的土壤,仍然可以投入更多的精力去開創這項事業,使學生形成與不同音樂文化進行平等對話的能力和自信,實現煙盒舞的活態傳承。
(二)煙盒舞傳承語境的時代解析
研究煙盒舞與民族審美心理之間的關系,其實就是研究煙盒舞產生的族群心理活動及其外化形態后的時代意義。民族審美心理雖是神秘的精神領域,但“音樂傾訴心理的秘密是最為直接、也最易聽懂的”。[1]它為我們提供某些可以感觀的標識。
例如此次煙盒舞教學中的“猴子掰苞谷”,描述的是地里苞谷成熟之時,俏皮的猴子也趕來偷吃。舞蹈刻畫了猴子頑皮、機智的形象,更體現了彝族人民與自然的和諧共處。煙盒舞中,不論是反映生產勞動的“踩谷種”,或是表現動物習性的“斗蹄殼”“燕子歇梁”,都訴說著各不相同的情感,這從某種意義上滿足了人們的精神需求和審美享受,達到了愉悅的目的。
李懷秀、李懷福對煙盒舞所的情感可以說是其民族審美心理的最初動力,這種情感動力作為民族審美心理的一部分并非一成不變,相反,它在“共性”與“個性”的對弈和融合中維系著自己的生命力。此次煙盒舞教學內容的簡化,正是煙盒舞傳承“共性”與“個性”相結合的體現。培訓班的舉辦得到石屏縣文化館、龍朋鎮委的支持,煙盒舞的傳承已經形成了一種政府與民間的聯系,政府的指導性為傳承提供了相對穩定的環境,也激發了煙盒舞作為彝族審美心理活動物化載體的生命活力。
音樂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藝術現象,它的產生與整個生態系統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煙盒舞中的“鷺鷥探魚”“瞎子摸魚”“啞巴拿魚”等套路都來源于對動物形態和勞動過程的模仿,輕快且活潑。
此次培訓的煙盒舞將“正弦”作為主要教學內容,從接受美學的角度分析,煙盒舞的“正弦調”多為強弱分明的二拍子,曲調則大多是羽調式,這種強弱交錯、剛柔相濟、簡潔明快的音樂特征一開始便直抵人的內心,更形成了現代相關文化生態下人們的“音樂文化心理內應機制”。
彝族的煙盒舞總是與彝族的民俗活動聯系在一起,這是其得以傳承的一個重要文化生態環境,更是彝族特定審美情感的記憶。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民俗活動中的音樂事象作為一種既定的模式也會因為風俗的改變而發生變遷,煙盒舞傳承的生態環境也將發生改變。但這種改變是穩定而又持續的,并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即向著更加適應環境的狀態改變。正如卓菲婭·麗莎所說:“當它無論是在其產生的那個時代,還是在后來的時代……都能喚起人們的感情,打動聽眾并豐富他們的內心世界,這時才稱得上是持續存在著。音樂作品能不能完成這樣的功能,是它的價值和持續存在性的標準。” [2]
結?語
在云南歷史上,少數民族曾以獨特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智慧,依靠豐富的想象力創造了別具一格的滇池文化、洱海文化、貝葉文化、東巴文化等,其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文化底蘊豐厚,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和市場潛力。[3]每一個群體的音樂傳統都有其自身的傳承過程和存在價值,煙盒舞的傳承就是在這種存在價值的認定和理解基礎上形成的。這種理解不僅是我們各民族各地區之間相互交流的需要,也是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需要。
李懷秀、李懷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煙盒舞、海菜腔第一期培訓班的舉辦,培養了學員對傳統文化的喜愛和認同,喚起他們的文化自覺,使當地的傳統技藝有可傳之人。文章的完成更多是筆者基于這一事件之上的情感觸動,希望通過自身“尼蘇”人的優勢,對煙盒舞活態傳承的語境提出新的思考。
注釋:
[1]粱一儒.民族審美文化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15—31.
[2]申?波.審美意識與音樂文化[M].云南:云南大學出版社,2005:30—35.
[3]李永祥.舞蹈人類學與彝族民間煙盒舞[J].民族藝術研究,2012:23.
(責任編輯:劉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