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聲部音樂分析基礎》從培養中小學音樂教師的角度出發,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對作曲技術理論“四大件”中的重要知識點進行系統闡述,強調音樂人才培養應以理論知識為內涵,音樂分析和藝術實踐需求為導向,對于普通高等院校音樂學專業的人才培養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本文對《多聲部音樂分析基礎》一書開展研究,有助于更好地進行《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課程的教學。
【關鍵詞】《多聲部音樂分析基礎》;“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課程;教材研究
【中圖分類號】J60?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多聲部音樂分析基礎》(以下簡稱《基礎》)一書是由首都師范大學王安國教授,按照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必修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中關于建議在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開設《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課程的指示精神編寫。全書分為主調音樂的縱向結構,主調音樂橫向展開的基本樣式與作品的曲式分析,復調音樂及其結構分析,樂隊總譜識讀與簡化,20世紀現代音樂多聲結構原則的發展、演變五個單元?!痘A》一書緊貼中小學音樂教材和教師培養要求,以音樂聽覺為主導,以音樂分析和藝術實踐為主要目的,對作曲技術理論傳統的“四大件”教學內容進行了科學梳理和編排。本文從教學規律、教學對象、教學內容等方面對該教材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分析。
一、教學目標明確,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強
王安國教授現擔任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委員,義務教育及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研制組組長,中小學音樂教材審查組召集人等職務,對于我國現行中小學音樂教育課程標準和教材有深入的了解。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作者緊貼中小學音樂教育課程標準,從課程進度安排、譜例的選擇、課程難易程度、不同單元間銜接等方面,針對中小學音樂教師的培養要求進行了適應性編排。例如在進行再現二段曲式的理論學習和經典作品分析中,選擇了中小學音樂教材中的《故鄉的親人》《送別》《瑤族舞曲》《小草》等譜例,力求教學內容與當前中小學音樂教材緊密銜接。
又例如在第四單元第四章“具有普適性的中小學校學生樂隊用譜”中,作者首先強調“作為小樂手的學生來自不同家庭和文化環境,學習樂器的經歷和背景各不相同;在指導教師的協調和組織下,由學生自愿參加組織起來的中小學學生樂隊,其編制和成員不可避免地帶有很強的隨機性和流動性,難與中、西管弦樂隊常規編制相吻合”;然后,選用《茉莉花》《鈴兒響叮當》《紅旗頌》等譜例進行初步講解,從音量、音色、音區三方面指導學生對樂隊簡化總譜進行研讀以及如何在排練過程中確保平衡。
上述內容對于學生今后的教學實踐和教師資格考試,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二、突出中國音樂作品,注重民族文化傳播
本教材的第二大特點為重視中國音樂作品的解讀。作者在教材中采用了大量的中國音樂作品作為譜例和課后作業,對重點內容還單獨分章節進行講解。例如在第一單元第五節“為歌曲旋律選配和弦操作實例(三)”中,作者特別針對中國五聲調式歌曲伴奏編配進行了分析。作者指出,在中國五聲調式歌曲中,由于沒有“fa”和“si”兩個音,因此“為使和弦音響與民歌音調風格適配……和弦結構中包含‘si和‘fa音,可采用‘換音(換用鄰近的音)方式規避處理”,既符合作品的風格,也可以避免出現旋律與伴奏脫節的情況。這對于學生理解中國聲樂作品及正確進行伴奏編配十分重要。
在復調音樂及其結構分析單元,鑒于中國傳統音樂中自然形態的復調結構形式具有復雜多樣的特點,作者以結構形式為標準,將由于聲部關系的不同和旋律運動形態差異的中國傳統音樂中的復調音樂,分為在固定節奏音調上形成的多聲部復調;在襯托性長音上形成多聲部復調;不同聲部時分時合形成的支聲復調;不同聲部合奏同一旋律,簡繁并行,形成的支聲復調;由不同聲部前后呼應所形成的模仿式復調;由具有相對獨立性的不同聲部組合而成的對比式復調等六種類型。中國傳統音樂的復調思維具有與西方相一致的線性思維方式,但更為突出的特點是形象思維和群體思維,前者以中國傳統美學為基礎,以“形象的塑造達到表現內容的目的”,主要表現為多個聲部間“將具有不同特征的旋律加以縱向疊置而構成復調結構”;后者“是中國傳統復調音樂具有典型意義的思維特性。它代表著涵蓋最為廣闊的那些源于人民群眾現實生活的復調音樂”,例如一人唱眾人合的勞動號子,帶有襯腔性質的抒情性多聲部民歌等。為此,作者在進行復調音樂講述時單獨就中國傳統音樂的復調結構進行分析,避免與按照西方對位法寫作的復調音樂混淆。
三、層次分明,重點突出
由于中小學音樂教師對音樂作品的分析、改編和舞臺實踐的業務能力要求較高,對于作曲創作能力的要求相對較低,所以在曲式學相關章節中,重點講述了簡單曲式結構理論知識,并進行舉例分析;而對于較大型的曲式結構作品,僅以知識點介紹的形式進行講解。例如在奏鳴曲式及其變體的相關章節中,作者首先介紹了“奏鳴曲式”的相關概念并列出該曲式結構的大致圖表,然后僅“點到即止”地以貝多芬《第五交響曲(“命運”)》(Op.67)的第一樂章為例進行分析闡述;在套曲與聯曲章節中,僅分類列出經典曲目目錄,但沒有進行具體分析。
作者對教材的教學深度和難度也做了相應調整。例如在復調音樂及其結構分析的相關章節中,作者沒有詳細介紹對位法的內容,而是從不同的復調音樂類型講起,從音樂本體出發對復調音樂進行理解;在樂隊總譜的識讀與簡化的相關章節中,針對中小學音樂教師的工作需要,刪去有關配器的內容;同時立足于對總譜的識讀與改編,強調學生容易混淆的關于移調樂器的知識點,并以圖表的形式直觀呈現,使師生在教學的過程中能夠更清晰地理解該知識點。
四、強調音樂風格演變
“風格”一詞在這本教材中被多次強調,不僅僅在對具體知識點和作品進行分析時有所涉及,更多是在章節編排和譜例選擇上經過了深思熟慮。
在緒論部分,開篇就將“風格”一詞提出,指出“多聲部音樂的縱向結構形態,作主調音樂和復調音樂兩種類型的劃分,主要是從音樂及作曲技法理論形成和完善的角度看,主調音樂和復調音樂既有交互影響、密不可分的一面,又在不同創作風格的發展時期,形成了各自的理論體系和帶有共性的結構原則?!敝该鞣治霾煌L格作品要用與其相對應的理論體系。更典型的是在曲式學內容編排的相關章節中,作者在對三部曲式這一知識點進行講解時,按照音樂風格發展的邏輯順序進行編排。從古典主義時期“三聲中部”性質的三部曲式(貝多芬《G大調小步舞曲》),到浪漫主義時期帶有變化再現的三部曲式(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第五號》),再到中部更具展開性,再現部變化程度更高的三部曲式(德沃夏克《幽默曲》、柴可夫斯基《十一月——雪橇》等),講授順序既體現了三部曲式的多樣性,也清晰地展示了該曲式結構在音樂風格演變過程中的邏輯順序。
此外,在第五單元20世紀現代音樂多聲結構原則的發展、演變中,由于上世紀作曲技法發展迅速且種類繁多,作者除了常規的以西方作曲技術發展為線索進行風格演變講解外,更重要的一條線索就是中外作曲家(特別是中國作曲家)以民族音樂元素為核心,以現代作曲技法為方式的音樂創作歷程,強調民族元素與現代技法之間的結合。
五、其他
除上述四點外,本書還具有以下特點:
不輕易引入概念,而是以實際作品為導向,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閱讀;
在對譜例進行講解的過程中不求面面俱到,只求與本章節的知識點緊密聯系,不對學生的理解造成混淆;
每章節的譜例量大且經典,對于學生理解相關知識點具有很好的補充作用;
論述大多從讀者的角度出發,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相關知識點。
六、結束語
綜上所述,《基礎》教材緊密貼合中小學音樂教師的培養需要,邏輯概念清晰嚴謹,非常適用于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專業《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課程的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1]人民音樂出版社教育編輯室編.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演奏[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
[2]張前,劉清華.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演奏[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4.
[3]王安國.多聲部音樂分析基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96.
[4]于蘇賢.中國傳統復調音樂[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7).
[5]于蘇賢.中國傳統復調音樂[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9).
[6]王安國.多聲部音樂分析基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8.
作者簡介:喻波(1982—),女,浙江杭州人,上海音樂學院2017級博士研究生,講師,江西省南昌工程學院,研究方向:作曲技術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