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竹
【摘要】聲樂演唱是人類文化歷史發展的重要成果,在數千年的聲樂演唱歷史發展過程中涌現了大量優秀的藝術作品,聲樂演唱藝術也成為燦爛藝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現代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聲樂教學工作越來越受到重視,而且聲樂教學理論也得到較大程度提升,如今聲樂教學已經成為一門具有較大實用性的博大精深的學問。應該看到無論哪種觀點都是為了促進聲樂的進一步發展,所以筆者針對這種差異性進行研究,淺談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關鍵詞】聲樂演唱;聲樂教學理論;差異性研究
【中圖分類號】J616?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聲樂在我國的歷史悠久,是中國千年來的文化結晶,被傳唱至今,經過無數代人的努力,使得聲樂文化豐富多彩,深受人們喜愛,在全國有著廣泛的影響。如今更是發展成了一門獨立的學科,造就了一批優秀的音樂人才,但在這中間形成了兩大派別,一方是以音樂演唱家為代表的聲樂演唱派另外則是以音樂理論研究為基礎的聲樂教育理論派。這兩大觀點有著很大的差異性,這就造成聲樂界出現了兩種不同聲音,矛盾重重,這個問題直接影響到聲樂學科的發展,這也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相信大家在教學中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么一些有著優秀的嗓音,但卻無法在聲樂學習中顯得很優秀,而一些顯得平凡的且能在聲樂學習中有突出成就,其實原因有很多,但就其主要進行分析,聲樂教學的方法并不是適合每個人,不同的需要不同的教學。相對于聲樂演唱,聲樂教學就是上升到理論高度,對聲樂研究,以期培養更多的優秀演唱家?;蛟S很多優秀的演唱家也是聲樂理論的研究者,當然有些人可能分不清自己到底是演唱家還是理論研究者,這只是作者個人觀點。
一、就聲樂演唱和聲樂教學理論的差異性分析
雖說這兩者存在差異,但是究其本質都是要促進聲樂文化能夠得到拓展,提高聲樂文化影響力。只有對這兩者的差異進行本質上的分析,找到兩者的結合點,才能讓二者相輔相成,促進聲樂文化的發展壯大。
(一)聲樂演唱主要是內心情感的抒發,強調感性,聲樂教育理論則是客觀的研究,強調理性
不同的聲樂演唱者在唱同一首歌時帶給我們感受是不一樣的,這才有了原唱和翻唱之分,因為聲樂演唱是將感情通過歌聲傳遞出來,引人共鳴。在心情不快時,聽一首愉快輕松地歌曲會讓我們忘記先前的不快,放松身心去聽歌。為什么翻唱永遠無法超越原唱?很簡單的道理,原唱者的主觀感受,是旁人無法體會的,歌聲傳遞地情感是歌手發自內心的感受,這還與原唱者經歷有關。舉個簡單的例子,一首歌無論是誰唱曲調都是一樣的,因為曲子的音符是固定的。相對于聲樂演唱,聲樂教學理論主要是幫助人么學習音樂,將人們引進音樂殿堂,暢游音樂世界,這是一個學習進步的過程,同樣也是基礎過程。所以要說差異性的話,就是一個是大眾的,具有具有普遍性,另一個是因人而異,與眾不同的,具有獨特性。
(二)聲樂演唱重心里感受,聲樂教學理論著重表現為生理行為
這個差異看似抽象,實際上也很好理解。我們都知道唱好一首歌完全靠嗓音是不夠的,真假音的變換,都需要同時利用聲帶、嘴型和鼻腔等器官協調發音,這是唱好一首歌的關鍵,也是一個真正歌手所必備的。這些其實說的就是聲樂教學理論,它就是強調對這些器官的利用,來完成一首歌演唱。
但是聲樂演唱則與之不同,雖然演唱同樣是離不開對聲帶等器官的利用,但是在演唱時,每個人因演唱一首歌的感受不同,對聲帶的控制存在差異,這就變現為一種心理情緒,心理情緒的不同演唱效果也是千差萬別的。另外,每個人的因經驗的差異,對演唱技巧利用也有著差異,同樣會影響到歌曲的演唱效果,這也表現為心理感受對聲樂演唱的影響。
(三)聲樂演唱多表現為隨性抒發,表現為自發、多變,但聲樂教學理論則是嚴謹,表現為穩定,持久
聲樂演唱不同于聲樂教學,它主要是讓人獲得一種愉悅感,有人在心情不好時唱歌,消磨不快情緒,也有人在心情大好事唱歌,向周圍的人傳遞高興的情緒,帶動周圍的氣氛。這種就表現的自發和多邊性,特別是對于專門的演奏者,情緒直接影響水平發揮,只有在唱歌時自由靈活,才能將聲樂演奏的完美,讓聽者享受聲樂美。
聲樂教學理論不是為了讓人去享受聲樂,而是去享受學習聲樂的過程。學習聲樂的基本理論知識,學習如何將聲樂的美開發出來,給別人帶來享受。正因為如此,聲樂教學知識是通過長久的聲樂知識積累、理論歸納補充完善,形成一套獨特有效的教學理論來培養聲樂人才。
二、如何將聲樂演唱和聲樂教學理論完美的結合
其實大家都知道,聲樂演唱和聲樂教學理論是聲樂學科發展至今所演化的兩個分支,因而在本質上都屬于聲樂文化,只是用不同方式來對聲樂文化的進行發展探究。所以雖然二者之間差異性很大,但并不代表不能將二者結合起來,相輔相成,實現聲樂文化的跨越發展。
(一)聲樂學習可以循序漸進,交叉教學,逐漸融合
這是個關鍵而有很復雜的過程,兩者之間差異很大,要想在教學中融合這兩種方式并不簡單。所以在教學中要慢,比如說先通過理論對基本知識講解,對于一些抽象的理論,老師可以帶領學生進行聲樂演唱或者利用多媒體播放視頻,帶著學生去感受聲樂演唱的美感,那種心靈情感的抒發,這會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理論,也讓學生對聲樂演唱有了直觀感受。對于這個過程要長久的堅持,可能在開始效果不會太明顯,但只要堅持,就會引起質的變化,學生會在無形中對聲樂演唱和聲樂教學理論有很深的感受,更能夠培育出完美的聲樂人才。
(二)在結合聲樂理論的基礎上有著創新和發展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任何事情都處于不斷地變化和發展之中,聲樂演唱也是一樣,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創新。正如不同人讀哈姆雷特一樣有著不同的感受一樣,不同的人聲樂演唱也會有著差別,聲樂演唱雖說是建立在聲樂理論基礎上,但并不是說要一成不變。它可以結合自身優勢,抒發心靈情感,引起聽眾共鳴,這才是聲樂演唱的目的。
三、對聲樂演唱和聲樂教學理論研究的目的
分析聲樂演唱和聲樂教學理論,對差異性進行分析,并為了解決這兩者之間的矛盾,進行聲樂演唱和聲樂教學理論結合分析,就是為了實現對聲樂文化的發展。聲樂學科分為兩支,以不同的方式來對聲樂文化研究,深入分析,以期用這種方式推動聲樂文化擴展其影響力,加深人們對聲樂文化的了解。雖然,聲樂演唱和聲樂教學理論觀點之間存在差異性,但這并不能阻礙聲樂的發展。主觀感性和客觀理性二者集合,做事會起到更好的效果。
四、總結
無論是聲樂演唱還是聲樂教學理論的核心都是聲樂文化,這種差異性的產生主要是人們對聲樂的研究方向的差異,導致結果的差異。在聲樂學科的學習中,不同的人對聲樂看法和喜好也是有著差異的。隨著時代的進步,文化的發展創新,聲樂演唱和聲樂教學理論也在不斷的發展,但二者之間的差異性一直存在,但二者不僅是屬于聲樂學科,其核心都是聲樂文化,而且聲樂演唱是建立在聲樂教學理論之上的個性和個人情感的抒發。只有掌握了這些共性的東西,才能讓個性得以充分發揮。
參考文獻
[1]陳玉.非指導性教學理論及對普通高校音樂欣賞教學的啟示[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上旬),2012(5).
[2]程立濤.論加強“兩課”教學理論建設的必要性[J].? 河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S1).
[3]馬云思.高校鋼琴教學理論的對外借鑒[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5(5).
[4]趙金霞.聲樂演唱和聲樂教學理論觀點的差異性研究[J].內蒙古教育(職教版),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