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航
對學習型社區的研究是屬于微觀的,卻具有很大的社會意義。學習型社區是學習型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習型社區的研究是重要的課題,因為有了科學的理論,才能指導學習型社區的建設和實踐。
社區是人類社會生活的現象,通常是指一定地域為基礎的社會群體。早在“社區”概念出現之前,社區就已經存在了很長時間。從社會群體的聚居來看,它是農業發展的產物;而從學術研究的對象來看,它則是工業社會形成和發展的產物。
遠古時代,當人類社會從狩獵采集文化向農業文明轉變,出現人類群體定居生活的村落,在同一村落里,共同定居的生活,逐漸增強了人們的群體意識和共同體意識,久而久之,形成了農村社區特有的生活方式、風俗、禮儀等制度,這就是早期的人類社區生活。
到了近代,人類進入了工業社會,社會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引起社會生活重組。社會學家開始關注這種重組現象和由此產生的各種社會問題,于是“社區”就成為重要的研究對象。
最早使用“社區”術語的是德國社會學家藤尼思(1855--1936)。他認為“社區”(Gemeinschaft)是傳統鄉村地域的代表,是由同質人口組成、關系密切、守望相助、疾病相撫、富有人情味的社會團體。
美國學者查爾斯·羅密斯將“社區”譯成英文“Community”,其含義是生活、工作的人的共同體。中文“社區”由“Community”翻譯而來。1933年,費孝通等燕京大學的一批青年學生,在翻譯美國社會學家帕克的社會學論文時,第一次將“Community”譯成了“社區”,從而成為中國社會學的通用語。
首先是不同學科對社區概念的理解有較大差異,一般人將社區看作是一個人們居住生活的場所,社區是指地域性社會生活共同體。
20世紀30年代,“社區”一詞引入中國就明確賦予了它的地域含義。《辭海》對社區的簡單解釋是:“以一定地域為基礎的社會群體?!奔础八^社區,就是聚居在一定地域中人群的社會生活共同體”。對社區概念的把握主要可以了解社區的基本要素結構。
這就是:居民(社區人群)、地域(社區空間)、文化(社區背景)、組織(社區的社會組織)、認同(社區的歸屬感)等方面。
社區發展是以“人”的發展為目標。“居民是社區的第一要素,是社區形成發展的先決條件和主題?!币J識和研究社區必須先了解居民、研究居民。社區建設和發展必須滿足社區人群的需求。可以從居民年齡組合、性別結構、教育水平、政治地位、職業狀況、收入水平、宗教信仰、社會態度等狀況入手,了解和發現他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需求,以便更有針對性地開展社區服務,滿足社區內各類人群在物質、精神、文化等各方面的需求,更好地發動社區居民參與社區事務的興趣與積極性。
地理空間。它包括社區的自然地理環境、資源、交通、各類公共設施及醫院、學校、文化、市場、商業等各類企事業單位,是自然地理空間和社會空間的有機結合。
人群和文化。每個社區都有自身的文化特征,這種文化特征主要表現在:社區居民共同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宗教信仰、倫理道德、精神思維、行為方式、組織制度、語言文字、風俗習慣、居住區建筑形態等。上述諸多文化內涵的有機組合構成一個社區的特定文化形態。
社會組織。每一個社區就是一個社會,因此,必然有代表社區居民共同關系的。
共同認同心理。人群在特定社區里長期的共同生活,會產生一種對社區的共同認同心理。
上述5個要素的有機結合,構成社區的本質內涵。在不同的社區,存在著不同的要素之間復雜的互動和組合關系,從而形成人類社會豐富多彩、多種類型的基層社會生活共同體---社區。
學習型社會是一個教育哲學范疇的概念。美國著名學者哈欽斯(R.M.Hutchius)1968年發表的《學習型社會》指出所謂學習型社會“也許就是任何時候不只提供定時制的成人教育,而且以學習、成就人格形成為目的而成功的實現價值的轉換,以便實現一切制度所追求的目標的社會?!?969年,美國卡內基高等教育委員會發表報告書《邁向學習型社會》,主張學習者的主動性與主體性,并提倡實施社區教育、社區學院等,使人的終身學習成為可能,從而進入學習型社會??梢姡瑢W習型社區是學習型社會的重要的組成部分。
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發表的《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昨天和明天》報告,肯定并多次提出了“學習型社會”的概念。報告指出:“如果學習包括一個人的一生,而且也包括全部的社會,那么我們除了對教育體系進行必要的檢修以外,還要繼續進行,達到一個學習型社會的境界”;“每個人必須終身不斷的學習;終身教育是學習型社會的基石?!?/p>
科教興國與學習型社會有著的必然聯系?,F在世界范圍內的經濟競爭、綜合國力競爭,實質上是人才和全民族素質的競爭。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學習型社會,是提高全民族素質的需要。我國是一個有著13.6億人口的大國,如此巨大的人才資源的開發任務,沒有終生教育體系的建立,沒有全民族積極參與終身學習,不進行學習型社會建設是難以完成的。學習型社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前景,它代表著一個新世紀的來臨,也給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出了新的課題。
學習型社區建設作為推進城市社區建設的一種創新模式,主要在于通過社區教育,把學習導入社區建設過程,從而創新了以人的能動活動來推進社區發展和建設的新型模式。“學習型社區建設模式與其他社區建設模式相比,不僅讓人認識到社區建設的最終目標就是要建立一個具有共同利益和歸宿感的現代文明社區,更重要的是它以社區教育為主導,有效地增強了人們的共同利益意識和歸宿感,”這正是目前國內社區建設所缺乏的。如何以有效而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形式來培養居民的共同意識及歸宿感,對這一問題的全面回答,可以構成學習型社區建設的基本內涵。
2.1 學習型社區建設應確定社區建設的基本內容和奮斗目標。它包括以下主要內容: (1)標志性學習景觀建設;(2)學習型公共設施建設與資源整合;(3)學習型家庭建設;(4)學習型單位建設;(5)學習型產業建設。確定學習型社區建設的奮斗目標,一方面要強調在環境育人規律中外部環境及氛圍建設對人的影響和作用,體現了人對外部環境的依附;另一方面,則強調學習對社區建設的推進作用,充分發揮人的主動性,體現人對社會發展的改造。要兼顧個人訴求與組織愿景的統一,協調好近期目標與中期和長遠目標的關系,力爭實現奮斗目標的“八化”要求,即:1、 理念培育人本化;2、 載體構件社會化;3、師資配備多元化;4、投入主體多元化;5、活動設計特色化;6、系統保障機制化;7、工作指導漸近化、持久化;8、 創建活動普遍化。
2.2 學習型社區建設應加強和發揮社區的系統功能。社區建設從本質上看,是一種結構功能建設,包括居民參與功能、社區控制功能、福利保障功能、青少年社會化功能、經濟生產與消費功能等。學習型社區建設是以人為本,以社區教育為手段,以學習為動力,以學習型家庭建設和學習型單位建設為重點,以社區居民需求滿足和不斷提高居民素質為目的,采用多種形式學思想、學文化、學科學,有效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建設現代文明新社區的一種創新形式。學習型社區建設的目標一經確定,它將發揮如下功能:
(1)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強化外在文化設施的教育功能,豐富的社區教育方式,有效提高居民的文化修養,培養學習精神,增強對社區的認識和理解,有利于形成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宿感。
(2)通過學思想、學文化、學科學,可以從內在文化包括價值觀念、道德意識和行為取向諸方面有效提高居民現代素質,培養公民意識,調動廣大居民自覺參與社區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養成以集體主義為核心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區參與精神。
(3)通過組織居民學專業、學技能,培養居民就業與創業能力,培養和吸引特色人才,促進社區成員與決策機構合作,共同改善社區的經濟、文化、教育等狀況,把社區建設與國家富強、建設小康社會融為一體,開創居民安居樂業和社區生活發展新局面。
(4)通過不斷推進都市素質教育,培養以活力、效率、秩序為基本內容的都市精神,把外在控制與內在控制方式結合起來,通過良好的社會風尚、社會習慣、行為規范、法律法規等手段,保證社區的和諧與穩定,建設良好的社區生活秩序,促進社區安定和社會穩定,建設文明美好新家園。
(5)通過學習進家庭,加大家庭生活的知識與科技投入,促進社區居民衣食住行,生兒育女,家庭婚姻,家庭贍養,個人進步,閑暇娛樂諸方面知識化、科學化,有效提高居民生活質量。
(6)把學習引進黨員組織的活動中,以加強黨組織和團組織自身建設,提高黨員和團員的政治素質和社區工作能力,有效發揮黨團員在社區建設中的先鋒模范作用,促進街道體制建設和居民自治建設,促進社區建設的全面發展。“社會在轉型,人們不再以傳統的單位為核心安排自己的生活,社區對人的組織力確日益增強。社區是以一定的區域為單位,以特定的公共利益為軸心而形成的保障和實現特定公共利益的共同體?!币陨鐓^為基礎,從戰略的高度全面構建黨的社會根基。
2.3 學習型社區建設應走群眾路線,加強基層政權建設。抓緊抓好學習型社區建設,是做好群眾工作和加強基層政權建設的重要內容,對于促進社區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提高社區發展的整體水平和質量,培育基層民主,維護社會穩定,推動城市改革的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4 學習型社區建設要大力培育社區文化、社區精神。學習型社區是終身教育理念的延伸和體現,學習型社區是先進文化的深刻表現。培育積極向上的社區文化,是創建學習型城市的重要內容和有力手段。要使家庭成為學習的搖籃;小區成為學習的綠洲;社區成為沒有圍墻的學校。沒有以學習為價值取向的社區文化是根本無法實現的,也是極其不可取的。
綜上,學習型社區的研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一定要結合實際,千篇一律是不行的。有了科學的理論,才能更好地指導學習型社區的建設和實踐。
(作者單位:山東濟西濕地管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