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冰萱
我國地域廣泛,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由于各種地理環境因素的影響,我國的飲食文化可謂是百花齊放,每一個地方都獨具特色,飲食文化也成為了我國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瑰寶,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伴隨著飲食文化發展的還有旅游行業的發展,飲食成為了重要的旅游資源,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旅游資源也都是伴隨獨特的地理環境而產生的。
1 何為飲食文化旅游資源
飲食通俗的說就是吃喝的東西,但是它也是保證人類生存發展的基本物資條件,在旅游文化中,食作為重要的要素之一,游客旅游離不開飲食,對此,挖掘富有地理特色的飲食文化,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結合不同學者的不同認識,例如季鴻坤的飲食技術和藝術,趙光榮的習俗與思想,我認為特色的飲食文化就是特色的加工、習俗、藝術和食用方式的特殊文化形式。
2 自然地理環境對飲食文化旅游資源的影響因素
2.1 地形因素
中國有著廣闊的地域,地理環境也有著明顯的差異,按照飲食文化的分布可以分為東北的平原和丘陵地區,四川盆地,西部高原地區以及沙漠冰原等特殊地區。
東部地區地勢低平,并且受到季風氣候的影響,氣候濕潤,土地適合種植水稻、小麥等農作物,如果到該地區旅游,可以品嘗到雞鴨牛等肉類淡水魚,糧食的盛產引起了米酒和麥酒的盛產,在丘陵地區還可以品嘗到多品種的茶類。
如果在四川盆地地區旅游,能夠品嘗到多種果蔬與蔬菜,飲食偏辣,喜歡飲酒和食用火鍋,在峨眉山蒙頂山地區還能品嘗到新鮮的茶葉。造成該地區特色飲食習慣是因為盆地被海拔為一千米到三千米的高山和高原包圍,太平洋的暖濕氣流經過海拔較低的大山后流向盆地,被后方的青藏高原所滯留,并且秦嶺和大巴山能夠阻擋北方的寒冷空氣,造成氣候濕潤,冬暖春早,夏秋季雨水充沛。
青藏高原地區,被譽為世界屋脊,該地區氣候寒冷,海拔較高,大部分人民以耗牛,藏綿羊等牲畜為主發展高寒畜牧業,盛產青稞,在該地區旅游可以品嘗到青稞酒、酥油茶。因為海拔越高,水的沸點越低,人們將青稞進行焙炒后碾壓成粉狀,做糌粑為主食。
除了這些影響廣泛,較為突出的飲食文化外,一些地區處于寒冷地區和沙漠地區等特殊地區,與外界保持了較高的獨立性,同樣形成了獨具一格的飲食風俗,例如西南和西北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
2.2 海陸位置因素
我國東部沿海,西部深入內陸,海陸分布對我國的飲食文化也有特別重要的影響,如果旅游到東部沿海地區,可以品嘗到較為豐富的海鮮產品;中部和東部平原地區有著密集水網,人們對淡水魚有著獨特地道的烹飪方法;而地處西部的內陸地區,缺乏豐富的海資源,人們主要食用大米和禽類。
2.3 土地植被因素
從東南地區到西北地區我國的植被分為森林帶、草原帶、荒漠帶三個植被分布帶,處于各個植被分布帶的飲食文化也獨具特色,地處山地地區居民的食物中會經常出現菌類、筍類和禽類。
土壤類型的差別也決定了不同地區的飲食特點,例如當你旅游到中國北方地區,特別是黃土高原地區時,飲食中經常會出現醋的身影,這是由于該地區的土壤中鈣質含量較多,為了減緩食入鈣量較多造成結石對身體的影響,人們因此喜食醋。
2.4 氣候因素
我國受海陸位置、地形環境、緯度等不同因素的影響構造出了獨特的氣候分布,在所學的地理知識中可以知道,我國以秦嶺淮河以北的地方為北方,該地區旱地較多,屬于半濕潤地區,以雜糧為主,食用油主要由大豆制成,秦嶺淮河以南的地區為南方,氣候濕潤,多稻田,食用油主要由菜籽油制成。
在北方地區,人們喜咸好辣,這是由于北方的冬天較為寒冷且干燥,人們在冬天喜歡腌制各種菜品,因此喜咸,也正因為如此,北方人喜歡食辣來驅寒,然而在四川重慶和湖南等地區也喜歡食用辣,這是因為光照不足,水氣過盛,氣候較為潮濕,人們喜歡食用辣椒來排汗除濕。
在南方地區,人們喜甜,這是因為南方地區緯度較低,關照強烈,雨水充足,盛產甘蔗,人們將甘蔗加工制造很多甜食,養成了喜甜的習慣。
內蒙古是著名的牲畜肉制品和奶制品的產地,在地理上,內蒙古屬于典型的高寒氣候,空氣干燥,并且由于獨特的遷徙游牧的生活方式,人們需要高營養來補充熱量,因而也形成了以牲畜肉和奶制品為主的飲食結構。
3 人文地理環境對飲食文化旅游資源的影響因素
雖然人教版地理課本所講授的大多是自然地理,但是除了自然因素造成的不同飲食習慣以外,人文地理也占據了一大部分的比重,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宗教信仰。例如佛教盛行地區的人反對宰殺動物,其食物主要以素食為主,再如信仰伊斯蘭教的人們將豬視為神,他們堅決杜絕以豬肉作為食物,其主要食用牛羊等其他肉類。
除了宗教信仰外,一些少數民族在發展演變的過程中形成了獨具一格的信仰,有些民族具有特色的圖騰,這些圖騰和信仰也影響著他們的飲食,比如鄂倫春族以肉類作為主食,但是他們將熊作為信仰,因此不會食用熊類。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國由于地理環境以及人文環境的影響形成了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其作為旅游的重要資源推動著我國旅游業的發展,在旅行過程中我們能夠品嘗到極具富有地方色彩的飲食。但是在對飲食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同時應尊重風俗,不可盲目改進,保證綠色環保的同時不被外來飲食文化所同化。
(作者單位:徐州市擷秀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