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國進入改革開放的第四十個年頭,我國的反腐工作已經取得了十分顯著的進展。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更是在十九大上提出反腐敗要不能停止,要開展全面的從嚴治黨,更好的為我國人們群眾服務。因此,就有必要分析和探討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反腐機構改革的實踐邏輯,使反腐工作可以更好的進行。本文首先概述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反腐敗機構改革的歷史軌跡,分析反腐敗機構職責與配置改革的實踐路徑,詳細闡述反腐敗機構組織結構改革的實踐路徑。
自從我國進入改革開放,我國的反腐敗機構歷經多次的整合、重建以及復合等改革措施,隨著政治體制的變化,這就為反腐敗機構指明了改革的方向,使我國反腐敗機構可以通過有效的改革提升自己的作用,更好的處理腐敗問題。而反腐敗機構改革的內容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職責配置改革,另一方面是組織結構改革。職責配置改革主要是根據當前的政治任務進行改革,而組織結構改革則是將職責配置改革制度化,從而由過去的單一領導轉變為現在的雙重領導,從同級領導轉變為上級領導。只要做好這兩方面的改革工作,就可以有效提升反腐敗工作的質量。
1 反腐敗機構改革的歷史軌跡
在我黨的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上,重新建立了新的組織、政治以及思想路線,明確的提出了要將工作重點放在建設經濟上,這充分的表明了黨和國家已經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在這一屆全會上我黨的領導人結合歷史的經驗教訓,為了健全黨規黨法,保證政治路線的貫徹執行,嚴肅黨的紀律,更好的建設反腐敗組織,從而重新建立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并在之后,要一邊抽檢各級行政監察機關還要一邊開展相關工作,在這一時期行政監察已經正式的納入了我國的反腐敗體系。同時,積極的探索各種新的工作模式和規則,有一些甚至沿用至今。
在黨的十四大召開之后,為了使反腐敗機構可以更好的開展新時期的反腐敗工作,并且將黨政單位反腐敗機構之間的關系理順,更好的維護黨紀政紀的嚴肅性,從而建設良好的黨風黨紀,黨中央在1993年2月確定要開展黨政紀檢監察合署的辦公新體制。這種合署辦公的新模式相比傳統的辦公模式有著極大的優越性,能夠有效的避免出現重復檢查、重復核查以及設置辦事機構等各種問題,從而不會再出現工作重復交叉的問題,大幅度的提升了反腐敗機構的整體反腐效率。
在新世紀之后,為了更好的開展反腐敗斗爭,建設優秀黨風廉政,反腐敗機構積極進行外延式改革,尤其是在2003年11月黨中央頒發的《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試行)》,明確表示要進行巡視和派駐監督,從而形成完整的黨內監督系統。并且,在2007年9月為了切合《聯合國反腐敗公約》中的相關規定,正式建立了國家預防反腐敗局。而在黨的第十八次三種全會上,更是明確了反腐敗機構要全面深化改革,積極創新機制以及制度保障,使反腐敗的領導以及工作體制更加的完善。而且,在今年的三月份,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便通過了憲法修正案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其中明確的標示了監察委員會的法律地位,這表明了我國已經建立了一個更加專業的反腐敗機構系統。
2 反腐敗機構職責配置改革的實踐路徑
改革開放的初期正是“文化大革命”的末期,由于十年的不良影響,導致黨的優良作風和傳統都受到了極大的破壞。這一時期建立反腐機構就是為了整頓黨風、嚴肅黨紀,而整頓黨風和嚴肅黨紀兩者的目的和路徑也是相同的。隨著我黨的第十二大黨章重建以來,根據之前的相關工作,從而明確了紀檢機構的三項主要任務以及三項經常性工作。三項主要任務就是要維護黨的章程和各種關鍵的規章制度,并檢查黨的路線、政策以及方針的執行情況,同時協助黨委開展黨風整頓工作。并且,還要經常對黨員開展黨紀教育工作,并維護黨紀的各項決定等工作任務。三項工作則是隨著我國進入市場經濟,為了在這種大環境下開展反腐敗工作。黨的十四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則是明確了反腐敗機構的三項工作任務。第一是要集中力量查辦各種大案要案;第二是要加強監督檢查各級黨政機關領導干部的廉潔自律情況;第三就是要嚴肅處理群眾強烈反映的不正之風。這三項工作有效的明確了反腐敗機構的工作職責。隨著我國進入新世紀,我黨適時的提出了想要治國先要治黨,而且要從嚴治黨,將其納為了反腐敗機構的新方向,這不僅有效的提升了黨的執政和領導水平,從而有效的增強抵御風險以及拒腐防變的能力,將黨和人民緊密的團結在類一起。并且,反腐敗也是現如今我黨最為重要的一項任務,只有干好反腐敗工作,才可以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以及執政能力的建設,更好的服務人民。
3 反腐敗機構組織結構改革的實踐路徑
從目前我國反腐敗機構的全局上看,現如今的改革是以職能轉變為主導,通過轉變職能從而有效推動組織的結構也發生轉變。然而,反腐敗組織的結構有著自主性的特點,有著很強的自主性發展空間,就可以從兩個方面看反腐敗機構組織結構的改革。一個方面就是領導體制的改革,在我國反腐敗機構重建的早期,最早的管理體制是黨委單一領導,這一領導體制基本上是沿用我黨的八大上確定的領導體制。這一體制一直沿用到上世紀八十年代,直到1980年2月中央紀委向黨中央提出的《請示報告》中明確提出要改革各個地方各級紀委的領導關系,要將受同級黨委領導轉變為不僅要受到同級黨委領導,還要接受上級紀委的領導,從而形成雙重領導的領導體制。這一領導體制在我黨的十二大黨章中正式的被確定下來,明確的要求中央紀委要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開展工作,而各省、市、自治區以及以下的各級紀委以及基層紀委,都要接受同級黨委領導,還要接受上級紀委的領導,建立雙重領導的領導體制。另一個方面就是內部機構設置的改革,反腐敗機構權利分解的組織形態就是內設機構。內設機構設計的改革也可以很好的體現出反腐敗機構自身的改革成果與進程。在重建內設機構的初期,由于尚無相關經驗,所以就暫時設置研究室、辦公廳、紀律監察室等基本的必要內設機構。同時根據工作的實際需要,再添加相應工作小組或部門。例如,1979年為了審查江青和林彪這兩個反革命集團,建立了“兩案”審理辦公室;在1982年初,設置了《緊急通知》辦公室,開展全國打擊經濟犯罪工作;在1983年的5月,又增設了教育室等等各種各樣新的內設機構,這些內設機構的增加,充分的表面反腐機構的職責在不斷的擴大,也肩負了更多的責任。并且,這樣表明隨著反腐機構更加的健全,對自身職責的定位也更加的明確。
4 結束語
總而言之,反腐敗機構的改革不僅僅是為了提升反腐敗工作的有效性,更是一項國家治理工程。因此,反腐敗機構的改革就要貼合國家的政治方針,反腐敗機構還要找到自身的正確定位,這樣可以從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角度開展改革工作,使反腐敗機構能夠成為保障國家治理工作順利進行的動力機制,從而可以更好的推動我國的發展和進步。
作者簡介:張中華(1982.05-),男,山東菏澤人,達州職業技術學院公共事務管理系講師,四川達州,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學理論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政治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