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東梅
【摘要】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教育事業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國家開始注重教育事業的發展。對于學生來說,小學階段是關鍵的時期,會影響到以后的發展。而小學語文又是小學階段重要的教學科目之一,所以學習好語文就成為了小學語文教師重點的教學目標。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審美教育是一項重要的教學內容,有助于幫助學生提升審美能力。開展審美教學不需要查找過多的教學資料,從教材文章中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的表現上就可以入手進行教學,所以這就要求教師在文章教學的過程中要善于用發現的眼光,發現審美教學的切入點。
【關鍵詞】 小學語文 審美教育
引言
審美能力是人的一種心理活動,更是人綜合素養的表現,審美活動就是對于美的感受、欣賞以及評價的過程。對于人的審美能力來說,并不是先天就形成的,而是依靠后天的培養和努力才換來的,所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就成為了一種重要的教學目標。小學語文課堂上對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語文教材中的思想內容和藝術表現形式都可以作為審美教育的切入點。《語文課程標準》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分為幾個層次,對美的體驗、理解、判斷、升華并由低到高發展。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就應該立足教材,把握教材中蘊含的豐富的美育因素,遵循學生審美的規律,由淺入深地進行美的滲透和培養。
一、小學語文教師要提高自身的審美素質
對于小學生來說,身心發育還不成熟,行為習慣還沒有養成,所以就成為了培養學生的關鍵時期,小學教師在學生的眼中就是一個榜樣的存在,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巨大的影響作用。小學生價值觀的完全形成,是對教師的言行、處事方法進行模仿結果。這就要求教師更加嚴格地要求自己。教師首先要提高自身的審美素養,在生活中要有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并把美以及欣賞美的方法生動準確地傳達給學生。
二、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
1. 教學方法。
傳統的教學方法過于單一。例如,教師在對美的展示中,很多教師會借助多媒體工具進行教學,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美的圖片。但是在使用的過程中,由于缺少統一的標準,使得一些教師總是使用過度,甚至出現濫用的情況,這樣不利于審美教學的開展,一堂課下來,教學主題不突出,時間沒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學生的審美能力也不會有太大的提高。
2. 教學模式。
很多教師都會認為小學生的分析水平不高,獨立思考能力不強,在學習中不能夠發揮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導致課堂的教學還是以教師作為主體。雖然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的引導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也要注重學生的潛能發展。其實,小學生的想象力往往是最豐富的,小學生對于生活中的美,常常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作為教師,最忌諱的就是扼殺學生的想象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該讓學生暢所欲言,教師予以規范和引導,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審美觀,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在教學細節上貫徹審美教育
1. 結合教材內容創設美感情境。
在小學語文課堂上進行教學,大都是以教材內容為主,所以對于語文教師來說,一定要善于利用課文,為學生創設美感情境,從而激發學生對審美的追求。例如,在教學《桂林山水甲天下》時,教師就可以根據課文對桂林山水描寫的內容,為學生創設一個美好的情境。微波蕩漾、和風煦煦,還有動人傳說的象鼻山等,無一不會把學生帶入桂林這美麗的風景區中。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會陶醉于對美的欣賞和向往中。這樣,在對美的欣賞中,學生的審美素養會慢慢地提高。
2. 對文章內容的字里行間進行美感的賞析。
語文是小學教學中重要的教學內容,與其他學科的不同之處就在于語言使用的優美性。例如,對于詩歌這一類型的文學形式,就富有意境美、韻律美和語言美。在詩歌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分析字里行間的美,領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如在學習《登鸛雀樓》一文中,“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的波瀾壯闊、浩瀚氣魄,極富感染力,引人入勝,美不勝收。教師可以通過古詩文賞析課,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3. 將文章中的美帶入到實際生活中。
對于文章來說,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例如,紅領巾的故事就是要教給孩子們勤勞、善良、勇敢的美好品格,這就是生活中的美。小學是學生的品格塑造期,學生不僅要學會欣賞美,更要學會踐行美,這也是新課程改革的內涵所在。要提高小學生的審美素養,更是要讓他們在生活中發揚美、傳承美,塑造美的品格。
四、注重美的教學方法
1. 積極發揚學生的審美個性。
對于不同的人來說,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能力,所以,審美的能力也是不相同的,審美沒有固定的標準,是由自身進行定義的。小學生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心,并且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對美的感受也是豐富多彩的。對于小學語文教師來說,要尊重學生的審美觀,注意培養學生審美個性的發展。例如,在教學《桂林山水甲天下》時,有的學生喜歡桂林山的巍峨挺拔、千姿百態;有的學生欣賞桂林水的微波粼粼、碧波蕩漾……從不同的角度著眼,美都會有全新的詮釋。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欣賞美,發揚審美個性,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審美潛能,提高語文課堂審美教學的有效性。
2. 對教學整體結構的把握。
在審美教學的過程中,還要注意對教學整體結構的把握。小學生對于美的形象感知往往是片段的、不完整的。所以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構建知識的框架,還要注意對課文整體的把握。例如,文章是由段落組成的,段落是由句子連成的,句子是由詞語構成的。所以在審美教學中,分析詞語之美是理解、欣賞整篇文章的基礎。生動準確的動詞、富于美感的形容詞等,都是學生分析美的重點所在。但在欣賞過后,教師要把零碎的、片段的審美結果加以整合,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才能真正落實語文課堂教學的任務,達到教學目標。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對于小學生來說,在小學語文課堂上進行審美教育,要立足于教學的內容,這樣不僅有助于小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還有助于小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從而實現審美教育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閆振芳.簡析小學語文教育中的審美教育[J].學周刊,2012(26):59.
[2] 陶立紅.淺談小學語文審美教學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5(1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