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彤
【摘要】 寬容施愛是真正實現尊重、理解學生,做學生的良師益友的有效途徑。要想適應當代教育,就必須要構建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我們應學會“蹲下來”與學生交流,走進他們的世界,學會用他們的眼光看問題。慢慢地,他們學會了尊重別人,同時也懂得了何為自尊,有了自尊心,人才能自愛、自律、自重,做了錯事也會自責,并能進行自我評價和自我監督。教學中寬容施愛的教學方式,不是無原則的遷就,而是要理解、尊重學生。這既是一種綠色批評,也是一種智慧、一種美德,更是一種巧妙的藝術。
【關鍵詞】 寬容 平等 融洽
曾記得一位教授說過,如果有人問你是做什么的,你不能說你是教書的,而要說你是教“人”的。書,只要研究懂了,誰都會教,但教人不同,得從各個方面去培養他、鍛煉他,把他塑造成一個合格的人才。我認為作為一名教師,不僅應擁有廣博的知識和豐富的閱歷,更應擁有對學生傾注關愛的寬容之心。根據多年的經驗,我深刻地體會到,寬容施愛是真正實現尊重、理解學生,做學生的良師益友的有效途徑。
一、平等對話,融洽師生情
現實教育中,教師們奉行傳統的“師道尊嚴”,習慣了盛氣凌人,習慣了頤指氣使,習慣了學生的唯命是從,這種觀念與當前的教育理念格格不入,甚至出現師生關系對立等困境。由此看來,要想適應當代教育,就必須要構建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我們應學會“蹲下來”與學生交流,走進他們的世界,學會用他們的眼光看問題,學會從他們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做他們的朋友,做他們的知己。
多年前,我所任教的班級中有個“另類”女生,奇裝異服,濃妝艷抹,很傲慢,很少正眼看人,總是用眼角輕蔑地掃視別人。那時候,我還大學剛畢業沒多久,沒有什么工作經驗,看到這樣獨特的她,我沒敢貿然進攻,決定觀察她一段時間。一個多月后的一天,我發現她沒交作業,就到班級里和顏悅色地詢問她:“你怎么沒交作業?”聽了我的問話,她頭沒抬,眼沒眨,從書包里取出作業本,當著全班同學的面,順手扔到我腳下,并用眼角掃視我,仿佛在說:“看你怎么辦?”剛接班沒多久,“新官上任”,我還沒怎樣,她倒是給我來了個下馬威。本想拿出老師的威嚴,逼她撿起作業本,可轉念一想,她這樣的性格,不會輕易善罷甘休,最后還會弄的更尷尬,我決定繼續觀察。我朝著她微微一笑,然后彎下腰,揀起了她的作業本。我又看了看她,此時她臉上的表情已經發生了變化,由最初的幸災樂禍變為一臉的驚訝。臉上的表情是內心的流露,我知道此時對她進行教育,必將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于是,我壓低了聲音對她說:“我幫你揀起了作業本,同時也幫你揀起了你剛才丟失的尊嚴。你知道嗎?尊重別人就是尊重你自己。”聽了我的話,她低下了頭。就在我轉身離開教室時,從我的身后,傳來了她滿含歉意的話語:“老師,對不起,謝謝您,我會永遠記住您的話?!甭牭竭@,我收住了前行的腳步,回頭朝她笑了笑,并贊許的點了點頭。后來,我發現她變了,不再是原來那個目中無人的女孩了,也不再奇裝異服,濃妝艷抹了。
此時我想起了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那句名言:“有時寬容引起的道德震動比懲罰更強烈?!痹谖覀兊慕逃虒W中,如果我們能適時地對學生的一些“毛病”采取寬容的態度,將比死抓住他們的“小辮子”不放,更能引起學生對自己的錯誤行為的反省。尊重是相互的,如果我們能用真誠對待學生,不僅能從思想上改變他們,使他們有進取之心,而且能真正實現師生心靈的互相容納,從而使他們“親其師”而“信其道”。
二、暗示教育,喚醒自尊心
自尊心是希望別人肯定和重視自己,也是一種自我肯定的心理反應。有了自尊心,人才能自愛、自律、自重,做了錯事也會自責,并能進行自我評價和自我監督,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
有一次期中考試,我所監考的班級正是我任課的班級。開考20分鐘左右,我發現班里的一名男同學竟然偷偷的看書。當他把書放回書桌抬起頭時,他那慌亂的眼神正好與我嚴厲的表情相撞,而我當時并沒有說話。后來,我在批卷時發現,在他的作文《我不再 》中,他對自己的行為表示了深深的愧疚,并在作文中向我道歉。我在他作文得分處加了一行鮮紅的批注:成功只鐘情于愿意為它奉獻汗水和心志的人。從那以后,我發現這個孩子在自我要求、自我管理方面的表現特別突出。我想,這種寬容的教育方式,比當時在全班面前指出他的錯誤行為效果要好得多,給學生適時“留點面子”,是對他們人格的一種尊重。
因此,教學中遇到這種偶爾做了錯事的學生,我認為,應該用寬容的方式加以暗示。這樣,不僅不會傷到學生的自尊心,更不會產生自我否定的消極情緒而挫傷學習的積極性,而且更有利于喚醒學生學會對自己的錯誤行為的反省,從而培養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總之,我認為,教學中寬容施愛的教學方式,不是無原則的遷就,而是理解、信賴、關愛、尊重學生,這既是一種綠色批評,也是一種智慧,一種美德,更是一種巧妙的藝術。這種綠色批評,更關注教育的實質,它像一束陽光照亮學生美好的內心世界,它像一縷春風吹拂著學生的心靈,它像一股清泉浸潤著學生的精神世界,給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必要的養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