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生英
民間傳統游戲是指流傳于廣大人民生活中的嬉戲娛樂活動,能夠幫助兒童鍛煉身體,發展智力,促進社會性發展,提升民族認同感。民間游戲在農村幼兒園的應用具有得天獨厚的物質優勢、人文優勢和課程優勢。農村幼兒園可以充分利用其優勢,在環境創設、區域活動、戶外活動和家園合作中開展民間游戲,將其發揚光大。而且,民間游戲內容豐富、簡單易學、不受任何限制,且對推進幼兒園的教學各方面具有一定的意義。
1 傳統民間游戲的定義
中國民間兒童游戲流傳在廣大的農村地區,是民間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智力游戲、運動游戲、語言游戲、生活游戲以及文藝游戲等多種形式。這些豐富多彩的兒童游戲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和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在許許多多的中年人甚至老年人談到自己童年玩的充滿智慧和樂趣的游戲時,都仿佛打開了自己快樂的記憶大門。記憶中的那些游戲在無形中教會了大家規則、合作和競爭,那些游戲也成了不同年齡人的共同精神財富。民間傳統游戲為培養孩子們的心靈、社會性、語言能力、道德心、創造力等提供了一種很好的方式。看似簡單幼稚的民間兒童游戲,其實具有豐富深厚的文化蘊含,堪稱文化的富礦,可以使兒童在游戲中受到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熏陶,并能夠充分認識、了解和掌握本民族文化。傳統民間游戲的定義可以理解為:一定區域內廣泛流傳于民間并世代相傳的、含有競技特征但排除在正式比賽項目之外的、能夠帶來充分娛樂效果的游藝活動。
2 民間游戲對兒童發展的作用
2.1增強兒童體質,促進身心健康發展
民間游戲最顯著的功能就是促進兒童身體健康發展。很多民間游戲離不開兒童的跑、跳、鉆、爬,如“跳皮筋”“大魚網”等,這些能發展兒童的大肌肉動作;而“翻花繩”“打彈珠”等又能鍛煉兒童的小肌肉動作和手眼協調能力。民間游戲還能促進兒童力量、速度和耐力的發展,如“斗雞”“抬轎”等可鍛煉兒童的腿部力量和手臂力量;“丟手絹”“貼燒餅”等可鍛煉兒童的奔跑速度和反應能力;“跳繩”“踢毽子”等能鍛煉兒童下肢的爆發力和身體的耐力。此外,民間游戲還能發展兒童的靈敏性、平衡性和協調性,如“打手背”“老鷹抓小雞”等躲閃游戲,使兒童的反應速度和靈敏性得到很好的發展; “編花籃”“跳房子”等則使兒童的平衡、跳躍、協調能力得到綜合發展 。另外,兒童在民間游戲中享有充分的自由,身心極度放松。他們大聲說笑,隨意想象,肆意地享受游戲帶來的快樂與滿足,這種積極的情感有利于兒童養成活潑開朗的性格。因此,民間游戲也是兒童逐步形成積極情感和良好個性的過程,對兒童的心理健康大有裨益。
2.2增進兒童交往,促進社會性發展
民間游戲能夠幫助兒童獲得處理人際關系的態度和技能,是兒童人際交往形成與發展的重要途徑。兒童在游戲中會面臨很多問題,如玩具不夠了,都想當領袖,對規則的理解不一致等。為使游戲順利進行,他們不得不與同伴爭執協調。在這個過程中,兒童逐漸克服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毛病,學會了如何與他人共同相處、交往。另外,民間游戲一般需要多個兒童參與,只有每個成員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最后的勝利。如“抬轎”游戲中,兩人四手交疊成井字形花轎,一人分腿跨坐在“花轎”上,由這兩人將“花轎”抬到終點,如果有一人動作不協調或是不能堅持就會導致“花轎”散掉,游戲失敗。因此,兒童必須相互配合,注意別人的動作節奏,隨時協調,才能使游戲取得成功。這其間,團結、合作、互助等社會行為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2.3傳承民族文化,提升民族認同感
民間游戲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當地人民的生活,承載著本民族的歷史。“扭秧歌”“踩高蹺”“劃旱船”“舞獅子”等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民俗文化活動,蘊含著濃厚的文化特征。兒童在觀看或參與這些活動的過程中,感受了當地的民俗氛圍,潛移默化中受到了自身民族文化的感染熏陶,建立起初步的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
3 民間傳統游戲在幼兒園教育中的應用
幼兒園大、中、小班一日活動,他們的具體內容、開展活動的時間等都是不相同的。而傳統民間游戲任何時候都可以玩,我們把民間游戲引進幼兒園并通過各班實踐驗證,進一步完善了游戲的內容和玩法,從而決定了哪些游戲可以在幼兒園推廣使用,并將在玩游戲過程中會出現的問題、優點、弊端在教師中進行了深入研究。如在晨間區角活動中,教師應根據本班幼兒實際,有計劃的選擇材料,來組織開展具有特色和教育價值的民間游戲活動,從而實現教育目標,最終達到教育效果。如益智區的“圍棋”“七巧板”“拼圖”等;科學探索區投放“民間草編”“坐花橋”“釣魚”等游戲;戶外活動時教師則帶領幼兒玩“老鷹捉小雞等游戲、午間活動時好多幼兒聚在一起玩“賽龍舟”“炒黃豆”等游戲。在幼兒園中開展民間游戲,不僅是一種嘗試,更是一種需要、一種新的體驗。幼兒園教師在教學中既要發揮現代游戲的優越性,又要巧妙地結合民間游戲來彌補現代游戲的不足,為幼兒開辟了一條能讓他們找到自信、獲得快樂、提升能力的新途徑,從而了解和傳承民族文化,讓幼兒在快樂有趣的民間游戲中得到成長。
總之,我們應堅持“變廢為寶” “因地制宜”的原則,充分利用好身邊的教育資源,追求最大的教育效益。鄉土化的教育活動力求順應幼兒的天性,帶他們回歸自然、回歸社會,到大自然、大社會中去活動、去探索,滿足他們的童心和需求,使幼兒真正成為游戲的主人,讓幼兒玩中有樂、玩中有學、玩中有得、玩中有創,更好地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和政縣買家集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