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杰 王健瑩 吳迪
隨著社會的現代化發展,推動了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高校是為國家培養優秀人才的重要場所,在高校中,物理實驗教學是重要的教學內容,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因素。由于高校物理實驗教學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加強對教學方法的研究,重視物理實驗教學資源建設,有利于提高物理實驗教學的質量,提高大學生的學習效率。本文敘述了大學物理實驗教學策略,還闡述了大學物理實驗教學資源建設。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加強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建設。隨著科技技術的不斷進步,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現代化發展,高校承擔著為國家培養優秀人才的重要任務,加強高校的可持續發展,是促進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在高校校園中,物理實驗課堂的開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物理學習成績,提升大學生的物理綜合應用能力。高校物理實驗課程教學具有復雜性的特點,增加了物理實驗教學的難度,另外,高校物理課堂學習的難度較大,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學生無法直觀的進行理解,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想象能力。而物理實驗課堂教學的開展,可以增強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有利于將抽象的物理學知識通過物理實驗形象的表現出來,提高學生對物理學知識的理解,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提高大學生的物理綜合應用能力。
1 大學物理實驗教學策略
1.1 提高大學生對物理實驗課堂的學習興趣
在教育事業的現代化發展趨勢下,新課程理念的融入提高了高校的課程教育水平。傳統的教育觀念已經無法適應現代高校物理實驗課程教學的需求,需要加強教育方式、觀念的創新改革,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有利于提升大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應該舍棄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理念,重視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發揮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在物理實驗課堂教學中積極的引導學生進行綜合分析、綜合思考、解決問題等,提高大學物理實驗課堂教學的質量。在高校物理學習中,物理實驗課堂的學習是一門基礎的課程,在課堂教學中,應該不僅需要重視實驗數據的獲得,更需要提高對物理實驗過程的重視,可以提高大學生對物理實驗的操作能力,從而提高學生在物理實驗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有利于提升學生對物理實驗課程學習的興趣,提升物理實驗課程學習的效率。在實驗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物理實驗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做實驗,可以增加學生對物理實驗的思考,有利于大學生對物理實驗學習的興趣培養。
1.2 注意物理實驗的開放性、綜合性等特點的有效應用
在高校的物理實驗課堂教學中,實驗的開放性、綜合性等特點都是教學中重要的表現方法,教師在設計物理實驗的時候,應該注意對開放性、綜合性等特點的有效應用。從綜合性實驗方面來講,可以有效的展現物理實驗中多個領域方面的知識,例如:電磁學、熱學、光學、力學等方面,實驗難度所有增強,綜合性實驗教學的開展,可以豐富學生的物理知識面,擴展學生的物理思維,開闊學生的眼界,從而提升學生物理實驗教學的學習成績,有利于學生全面的認識物理實驗,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物理教師在為學生設計物理實驗的過程中,還需要注重對開放性的有效應用,根據教學實際,實驗設計的內容、空間、時間等方面需要對學生開放,通過開放的物理實驗,可以提高學生在物理實驗學習中的創新能力,還可以挖缺學生在物理實驗方面的潛力,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 大學物理實驗教學資源建設措施
2.1 有效地利用網絡資源
隨著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在高校的現代化建設中,應該重視對網絡技術、計算機技術的有效應用,可以提升高校教育的整體實力,促進高校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在物理實驗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的幫助下,積極的收集一些具有較高應用價值的教學資源,例如:國家級的優秀課程、國家級的典型物理實驗課程,可以彌補物理實驗教學教材中的不足,還可以擴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對物理實驗知識的了解程度。將收集到的課堂資源通過網絡許學生共享,讓學生借助學校的網絡資源獲取更多的物理知識,讓學生在自主網絡資源學習中不斷的思考,增強學生對物理的感悟,從而提高學生的物理實驗學習效率。
2.2 將物理實驗教材立體化
物理實驗教學具有一定的復雜性,而教材是物理實驗教學的基礎,重視教材的改革和創新,有利于物理實驗教學水平的提升。將物理實驗教材立體化,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物理實驗教學資源建設中重要的內容。立體化建設,需要將物理科學的思想、方法、物理實驗的成果等內容,有效的融入到高校物理實驗教材中,可以有效的提升物理實驗教材的整體質量,從而提升學生的物理實驗學習效率。
3 結語
綜上所述,高校物理實驗課堂教學是高校物理教學的基礎課程,對學生物理知識的學習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新課程理念的影響下,高校應該樹立新的物理實驗教學觀念,創新課堂教學方法,加強物理實驗教學資源建設,從而豐富物理實驗教學的知識面,增強學生對物理的認識,提高學生對物理實驗課堂學習的效率,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物理綜合應用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通訊作者:吳迪
(作者單位:北京交通大學海濱學院)